梅州光影戏剧网

戏曲阎振俗教学

阎振俗作为秦腔艺术领域的重要传承者,其戏曲教学体系融合了传统科班的严谨与当代艺术教育的创新,尤其在丑角表演教学上形成了独树一帜的风格,他常言“丑角是戏的魂,既要让观众笑,更要让人品出味”,这一理念贯穿其教学始终,强调技艺与内涵并重,形神兼备的培养目标,在教学实践中,阎振俗注重“以戏带功、以功促戏”,通过系统化的训练让学生在掌握基本功的同时,深入理解角色内核,实现从“演形”到“塑神”的跨越。

戏曲阎振俗教学

他的教学方法以“口传心授”为核心,但并非简单的模仿复制,而是强调“悟性”与“个性”的统一,例如在身段教学中,他会先示范“矮子步”“碎步挪移”等基础动作,要求学生反复练习至肌肉记忆,再结合不同剧目中的人物身份(如《三滴血》中的晋信书、《拾黄金》里的老汉)调整动作幅度与节奏,让程式化表演成为角色性格的外化,念白教学则讲究“字正腔圆中见性格”,他会逐字拆解“白口”的轻重缓急,比如丑角的“疙瘩白”如何通过气口变化表现人物的狡黠或憨厚,甚至要求学生观察生活中不同人物的说话神态,将生活语言提炼为舞台语言,阎振俗常说“戏是演给观众看的,得让观众听得清、看得懂、记得住”,因此在教学中特别强调舞台表现力,包括眼神的运用(如“转眼珠”表现机灵)、面部表情的层次(如“挤眉弄眼”需分寸得当)以及与对手演员的互动节奏,这些细节都通过反复的舞台排练来打磨。 上,阎振俗构建了“基本功—剧目片段—完整剧目”三级培养体系,初级阶段重点训练腰腿功、毯子功和丑角特有的“丑功”(如扇子功、帽翅功),中级阶段通过《柜中缘》《小姑贤》等折子戏掌握行当规范,高级阶段则排演《十五贯》《卷席筒》等大戏,培养整体把控能力,他尤其注重剧目背后的文化内涵挖掘,如在教授《拾黄金》时,不仅教唱念做打,还会讲解清末民初的社会背景,让学生理解老汉“拾黄金”时的心理挣扎,从而赋予表演更深层的人文关怀,他还打破门户之见,邀请青衣、花脸等行当的老师联合授课,帮助学生理解戏曲“四功五法”的共通性,提升综合素养。

为直观呈现教学重点,阎振俗的教学特色可概括为下表:

戏曲阎振俗教学

教学维度 训练方法
身段节奏 丑角台步、矮子功、道具运用(扇子、手帕) 分解动作练习→角色代入训练→舞台情境应用
念白韵律 “疙瘩白”“韵白”的发音技巧,语气与人物性格的匹配 字音拆解→生活观察模仿→对白情境演练
人物塑造 通过眼神、表情、肢体语言刻画角色性格,实现“丑中见美、丑中见智” 分析剧本人物小传→观察生活原型→即兴表演练习→剧目片段反复打磨
舞台综合能力 与对手演员的配合、舞台节奏把控、临场应变能力 分组排练→模拟演出→下乡实践演出→复盘归纳

阎振俗的教学成果丰硕,他培养的学生如李康定、张武宏等已成为秦丑行当的佼佼者,其教学理念也被纳入省级非遗传承课程体系,他常告诫学生:“学戏先学做人,台上的一招一式都带着艺人的德行”,这种“艺德并重”的教育思想,让他的教学不仅是技艺的传递,更是戏曲文化的薪火相传。

相关问答FAQs

Q1:阎振俗在丑角教学中如何平衡“滑稽”与“低俗”的界限?
A1:阎振俗强调“丑角的笑要来自智慧而非刻意扮丑”,他要求学生从人物性格出发设计动作,如《卷席筒》中的苍娃,用夸张的肢体表现其善良机灵,而非靠低俗噱头取悦观众,教学中他会严格筛选传统剧目中的糟粕内容,剔除低俗台词或动作,同时引导学生通过细腻的表情和语言节奏制造喜剧效果,让“笑”建立在人物真实情感之上,做到“俗而不庸,趣而不腻”。

戏曲阎振俗教学

Q2:初学秦腔丑角的学生在阎振俗门下需要具备哪些基础?
A2:阎振俗收徒不拘泥于外形,但注重学生“三心”:一是“热爱心”,对戏曲有浓厚兴趣,能耐得住苦练基本功的枯燥;二是“观察心”,善于留意生活中的人物神态,为角色塑造积累素材;三是“敬畏心”,尊重传统艺术,愿意沉下心学习师承的精髓,他要求学生先学一年“基本功打底”,包括腰腿功、唱腔发声等,待身体条件与艺术感悟达标后,再正式接触丑角行当的表演技巧。

分享:
扫描分享到社交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