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州光影戏剧网

京剧乌盆记全剧剧本,乌盆藏冤魂,正义如何最终得以伸张?

京剧《乌盆记》是传统公案戏的经典之作,取材于《聊斋志异·胭脂》,经京剧艺人改编,以包拯断案为主线,融合鬼魂申冤、因果报等元素,展现了“善恶终有报”的传统伦理观念,全剧结构严谨,情节跌宕,唱念做打兼具,是老生、净行、丑行等行当展示技艺的代表剧目。

京剧乌盆记全剧剧本

剧情起于宋朝商人刘世昌,携银归家途中投宿苏州客店,店主赵大见财起意,与妻合谋将刘世昌杀害,焚尸后以骨灰制乌盆,后刘世昌魂魄附于乌盆,向收留盆器的老者张别古哭诉冤情,张别古道义为重,携盆赴汴梁告官,包拯升堂审案,乌盆当堂鸣冤,鬼魂现身指证,赵大夫妇终被正法,刘世昌冤情得雪。

主要人物表

行当 人物 身份/作用
老生 刘世昌 被害商人,魂魄申冤推动剧情
净行 赵大 凶手,制造冲突核心
铜锤花脸 包拯 清官断案,主持正义
丑行 张别古 老者,串联人鬼两界

经典场次与情节

  1. “定计害命”:赵大夫妇见刘世昌银两,假意殷勤,夜半将其杀害,焚尸制盆,此场以赵大的阴险唱腔(如西皮散板“见财起意良心坏”)和夫妻对白展现人性贪婪,净行的“白脸”勾脸凸显奸邪。
  2. “鬼诉冤情”:张别古拾得乌盆,夜半盆中传出哭声,刘世昌魂魄现身,以二黄导板“未曾开言珠泪落”诉说冤屈,唱腔凄婉,身段配合“僵尸功”表现鬼魂飘忽,老生与丑行的对手戏充满张力。
  3. “包公审盆”:包拯升堂,乌盆当堂震动发声,却无法言语,包拯命人取水浇盆,刘世昌魂魄显形,哭诉“赵大谋财害我命”,花脸的“炸音”与老生的“鬼音”交替,营造肃穆惊悚氛围,最终包拯拍响惊堂木,定案收监。

剧本艺术特色

唱腔上,刘世昌的鬼魂戏以二黄为主,旋律低回悲怆,如“冤魂难散恨不平”的拖腔,表现冤屈不散;包拯的唱段用西皮流水,节奏明快,凸显刚正威严,表演中,鬼魂出场有“鬼步”“甩发”等特技,乌盆道具的运用巧妙,通过灯光、音效强化“盆鸣鬼现”的奇幻感,主题上,既赞颂张别古道义、包拯明断,更以因果警示世人,彰显“善有善报,恶有恶报”的传统价值观。

京剧乌盆记全剧剧本

FAQs

Q1:《乌盆记》中的“乌盆”在剧情中有什么象征意义?
A1:乌盆既是凶器(焚尸的容器),又是冤魂的载体,象征“冤屈不散”——即便肉体被毁,魂魄也要借物申冤,它串联起“人-鬼-官”三方关系,推动剧情从民间冤情走向司法正义,是全剧的核心意象。

Q2:京剧《乌盆记》的表演中,鬼魂角色有哪些独特的程式化技巧?
A2:鬼魂表演需结合“形、神、声、步”:身段上用“僵尸功”(如膝行、挺身)表现僵硬飘忽;眼神以“凝视”或“游移”营造阴森感;唱腔用“鬼音”(假声带颤音)模拟非人声线;配合“鬼步”(碎步踉跄)和“水袖翻飞”,增强超现实氛围,需演员精准控制节奏,避免过度恐怖而失却悲情内核。

京剧乌盆记全剧剧本

分享:
扫描分享到社交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