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剧《拾玉镯》作为传统花旦行当的经典剧目,以其生动的生活气息和细腻的人物刻画,成为舞台上久演不衰的佳作,当著名京剧演员王艳担纲主演孙玉姣一角时,更以扎实的功底、灵动的表演,为这个经典的“少女怀春”故事注入了鲜活的当代生命力。
《拾玉镯》的故事发生在陕西孙家庄,天真烂漫的少女孙玉姣在门外喂鸡、做针线,偶遇青年将军傅朋,傅朋对孙玉姣一见倾心,故意将一只玉镯丢落在孙家门前,孙玉姣拾起玉镯,心中明了傅朋爱慕之意,既羞涩又喜悦,上演了一出含蓄又热烈的青春邂逅,全剧没有激烈的矛盾冲突,却通过日常生活的细节铺陈,将少女初萌情愫时的微妙心理展现得淋漓尽致,而王艳的表演,正是将这种“微妙”演绎得入木三分。
王艳塑造的孙玉姣,首先在“形”上抓住了花旦“俏、灵、脆”的精髓,她的一招一式既遵循传统程式,又融入个人理解,让虚拟的舞台动作充满了真实的生活质感,喂鸡”一场,她以轻盈的碎步出场,手指模仿鸡啄食的模样,手腕翻转间既有闺阁少女的娇憨,又有农家少女的质朴,当“鸡”飞到远处,她蹙眉、踮脚、张望,眼神中带着焦急,又带着一丝孩子气的天真,仿佛一只受惊的小鹿,让观众瞬间被带入情境,而“穿针引线”的段落,她以指尖捻针、眯眼穿线的动作,配合微微颤动的肩膀,将孙玉姣专注做活时的宁静与娴静勾勒得栩栩如生,哪怕没有针线实物,观众也能通过她的表演“看”到那根细线如何在指尖穿梭。
在“神”的层面,王艳更注重对人物心理的精准把握,从发现玉镯时的好奇,到拾起镯子时的犹豫,再到确认心意后的羞涩与欢喜,她的眼神成为传递情绪的核心载体,当傅朋的身影消失,她低头看见地上的玉镯,眼神先是闪烁,随即微微睁大,带着一丝惊讶;手指轻触镯身时,又迅速缩回,脸颊泛起红晕,低头抿嘴一笑,这一连串的微表情,将少女面对突如其来的情感时既期待又羞怯的复杂心理刻画得层次分明,拾起镯子后,她先是将其藏在袖中,又忍不住拿出来端详,阳光下玉镯的温润与她眼中闪烁的光芒交相辉映,那份青涩的爱意不言而喻,却胜过千言万语。
王艳的念白与唱腔同样为角色增色不少,她以清脆甜美的京白演绎孙玉姣的台词,语气词的运用恰到好处,如“哎哟”“这可怎么好呀”,既符合人物身份,又增添了俏皮感,唱段部分,她嗓音明亮,吐字清晰,西皮流水板的节奏明快,与孙玉姣活泼的性格相契合,尤其是“拾镯”后的唱段,她通过声音的轻重缓急,将人物内心的波澜起伏表现得细腻入微,既有少女的娇羞,又有对美好爱情的憧憬,让唱腔成为塑造人物的有力工具。
为了更直观展现王艳在《拾玉镯》中的表演亮点,可参考下表:
表演维度 | 具体表现 | 艺术效果 |
---|---|---|
身段动作 | 模拟喂鸡(碎步、手指模仿鸡啄)、穿针引线(捻针、眯眼、手腕翻转) | 动作灵动自然,充满生活气息,将虚拟表演具象化 |
眼神表情 | 发现玉镯时的惊讶、拾镯时的羞涩(低头、抿嘴)、端详玉镯时的喜悦 | 眼神传递情绪细腻,展现少女心理变化,引发观众共情 |
念白唱腔 | 京白清脆俏皮(语气词运用),西皮流水板节奏明快 | 语言贴合人物性格,唱腔情绪饱满,增强剧情感染力 |
王艳主演的《拾玉镯》,不仅是对传统剧目的忠实传承,更是在理解人物基础上的创造性转化,她以扎实的京剧功底为根基,融入对当代审美和人物心理的深刻洞察,让这个百年经典在舞台上焕发出新的光彩,也让更多观众感受到京剧艺术的独特魅力。
FAQs
-
问:王艳在《拾玉镯》中“拾镯”的动作有何讲究?
答:“拾镯”是全剧的核心情节,王艳的表演注重“含蓄”与“层次”,她先以袖口轻掩视线,假装不经意瞥见玉镯,手指轻点镯身又迅速收回,表现少女的矜持;随后蹲身拾镯时,不是直接抓取,而是用指尖轻轻勾起,手腕微颤,仿佛镯子有千斤重,既有羞涩感,又暗藏欢喜;拾起后迅速藏入袖中,却又忍不住侧头偷看,通过这一系列“欲拾还藏”的动作,将孙玉姣既期待又矜持的心理展现得淋漓尽致,符合传统京剧“以形传神”的美学原则。 -
问:《拾玉镯》作为传统花旦戏,王艳的表演有哪些创新之处?
答:王艳在尊重传统程式的基础上,融入了当代观众的审美视角,她在身段设计中,适当加快了“喂鸡”“穿针”等动作的节奏,使表演更明快活泼;眼神表达上,借鉴了影视表演的细腻微表情,通过眼神的细微变化(如眼波流转、睫毛轻颤)强化人物内心戏;念白方面,在保持京字京韵的同时,调整了语气的轻重缓急,让语言更贴近生活,既不失传统韵味,又增强了现代观众的代入感,实现了“老戏新演”的突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