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州光影戏剧网

常香玉演唱的豫剧红娘有何独特魅力?

豫剧《红娘》是常香玉大师艺术生涯中一座不朽的丰碑,这部改编自王实甫《西厢记》的经典剧目,经她以常派艺术精髓打磨后,不仅成为豫剧舞台上的璀璨明珠,更让“红娘”这一形象深入人心,常香玉对红娘的塑造,突破了传统戏曲中丫鬟角色的刻板印象,以鲜活的个性、饱满的情感和精湛的技艺,赋予了这个小人物以大智慧、大勇气,成为无数观众心中的“红娘”典范。

豫剧常香玉演唱的红娘

常香玉笔下的红娘,首先在于她对角色性格的精准把握,红娘在《西厢记》原作中本是崔莺莺的贴身侍女,身份卑微却心系他人,常香玉没有将其简单处理成“传话筒”或“小配角”,而是深入挖掘其内心世界:她既有少女的天真烂漫,对崔张爱情的真诚祝福;又有底层民众的机敏聪慧,善于察言观色、随机应变;更有不畏强权、敢于抗争的倔强精神,面对老夫人的威严,她不卑不亢,以理服人,最终促成有情人终成眷属,这种“刚柔并济”的性格特质,常香玉通过细腻的眼神、灵动的身段和富有张力的唱腔,展现得淋漓尽致,例如在“拷红”一场中,当老夫人厉声质问时,红娘先是微微一怔,眼神中闪过一丝慌乱,随即又镇定下来,嘴角微扬,带着几分俏皮的自信,配合唱腔中由弱渐强的节奏,将“一封书到把祸事招”的伶牙俐齿和“老夫人你且息怒”的从容不迫完美融合,让观众看到一个既胆大心细又善良可爱的红娘形象。

在唱腔艺术上,常香玉为红娘量身打造了一系列经典唱段,将常派“刚健明亮、质朴深沉、声情并茂”的特点发挥到极致,她善于根据不同情境调整唱腔的节奏与情感,或激昂高亢,或婉转低回,或俏皮活泼,极具感染力,以《在绣房》选段为例,红娘劝说崔莺莺时,唱腔以中速的【二八板】为主,吐字清晰如珠落玉盘,旋律流畅似行云流水,“小姐呀,你每日里春心懒动,对菱花懒把粉儿匀”的唱词,既带着对小姐的关切,又暗含一丝嗔怪,常香玉通过细腻的润腔,将红娘的机敏与温柔表现得恰到好处,而在《佳期》一场中,当崔张二人终成眷属时,红娘的唱腔转为欢快的【流水板】,“你二人好比那鸳鸯鸟,比翼双飞在云霄”,高亢明亮的嗓音配合跳跃的旋律,将喜悦之情传递给每一位观众,让人不禁跟着红娘一起为爱情欢呼,常香玉还特别注重唱与白的结合,念白时她采用豫剧传统的“口语化”处理,既有生活气息又不失戏曲韵律,如红娘与张生斗嘴时的俏皮话,与老夫人周旋时的巧妙应答,都让观众倍感亲切。

常香玉对《红娘》的改编与演绎,不仅是个人的艺术创造,更是对豫剧艺术革新的重要贡献,她大胆突破传统程式,在保留豫剧特色的基础上,吸收了其他剧种的表演元素,丰富了红娘的舞台表现力,例如在舞蹈动作上,她融入了更多生活化的细节,如红娘递柬时的轻盈步伐、听到老夫人发怒时的下意识缩肩等,让角色更具真实感,她对剧本进行了精炼,删减了枝节,突出了“反封建礼教”的主题,使故事更紧凑,人物更鲜明,1959年,常香玉率团赴京演出《红娘》,周恩来总理观看后盛赞“红娘演得好,演出了劳动人民的智慧和反抗精神”,这一评价不仅是对她表演的肯定,更是对这部作品思想深度的认可。

豫剧常香玉演唱的红娘

常香玉的《红娘》之所以能成为经典,还在于她将个人情感与角色命运深度交融,她曾说:“红娘就像我的姐妹,她的喜怒哀乐就是我的喜怒哀乐。”这种“以情带声、声情合一”的创作理念,让她的表演总能直抵人心,无论是红娘为崔张爱情奔走的焦急,还是面对强权时的坚定,亦或是看到有情人终成眷属时的欣慰,都充满了真实的情感力量,让观众在欣赏艺术的同时,也能感受到人性的光辉。

为了让读者更直观地了解常香玉在《红娘》中的艺术特色,以下是其经典唱段与表演特点的简要梳理:

唱段名称 板式分类 情感表达 代表唱词与表演亮点
《在绣房》 【二八板】【慢板】 真诚劝慰,略带嗔怪 “小姐呀,你每日里春心懒动,对菱花懒把粉儿匀”——眼神关切,手势轻柔,唱腔婉转。
《拷红》 【流水板】【垛板】 机智应对,不卑不亢 “老夫人你且息怒,听红娘说根源”——甩腔高亢,眼神坚定,身段挺拔,展现红娘的伶牙俐齿。
《佳期》 【快二八板】【飞板】 欢快喜悦,充满祝福 “你二人好比那鸳鸯鸟,比翼双飞在云霄”——跳跃的身段,明亮的嗓音,笑容灿烂。
《红娘自思自想》 【散板】【摇板】 内心独白,略带感慨 “想红娘年二八,尚未把婆家嫁”——低头沉思,轻叹一声,唱腔中带着少女的羞涩与憧憬。

常香玉通过这些唱段与表演,将红娘的形象塑造得立体而丰满,她的每一次亮相、每一句唱腔都充满了艺术张力,成为豫剧史上不可逾越的经典,虽然常香玉大师已离我们而去,但她留下的《红娘》依然活跃在舞台上,一代又一代的豫剧演员传承着她的艺术精髓,让红娘的智慧与勇气继续感染着观众,这部作品不仅是豫剧艺术的瑰宝,更是中国戏曲宝库中一颗璀璨的明珠,永远闪耀着人性的光辉。

豫剧常香玉演唱的红娘

相关问答FAQs

问:常香玉演唱的《红娘》与其他流派(如京剧)的“红娘”相比,有哪些独特的艺术风格?
答:常香玉的豫剧《红娘》与其他流派版本相比,最大的独特性在于常派艺术“接地气”的生活化表达与“刚柔并济”的唱腔特色,京剧“红娘”多由花旦或闺门旦应工,表演更侧重“娇俏妩媚”,唱腔以皮黄腔为主,婉转华丽;而常香玉塑造的豫剧红娘,则更具中原女性的质朴与泼辣,她将豫剧的“乡土气息”融入角色,念白多用河南方言的语调,亲切自然;唱腔上,常派以“真声为主,假声为辅”,声音洪亮如黄河奔腾,情感表达直接热烈,尤其在“拷红”等冲突性强的场次,唱腔中常带有“梆子腔”的硬朗与力量,展现出红娘不畏强权的反抗精神,这与京剧红娘的“柔美”形成鲜明对比,更显豫剧的“豪放”特质。

问:《红娘》中“红娘自思自想”这段唱段为何能广受欢迎,成为经典中的经典?
答:“红娘自思自想”之所以广受欢迎,首先在于其唱词的生动性与真实感,这段唱段以红娘的视角展开,通过“想红娘年二八,尚未把婆家嫁”“小姐她比我命更苦,婚姻事全凭父母嫁”等口语化的唱词,既展现了红娘作为少女对爱情的憧憬,又流露了她对小姐崔莺莺的同情,贴近生活,极易引发观众共鸣,常香玉的演绎赋予了这段唱段独特的艺术魅力:她采用【散板】【摇板】结合的板式,节奏自由灵活,唱腔时而轻柔低回,如少女心事绵绵,时而略带俏皮,如自嘲中的乐观;表演上,她通过低头沉思、轻抚衣袖等细微动作,将红娘内心的复杂情感——既有对自身命运的感慨,又有对他人爱情的祝福——刻画得细腻入微,这种“以情动人”的表演,让观众在欣赏唱腔的同时,仿佛能触摸到红娘的内心世界,因此这段唱段历经数十年依然传唱不衰,成为豫剧爱好者心中的“心头好”。

分享:
扫描分享到社交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