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州光影戏剧网

贾文龙主演豫剧焦裕禄全剧,如何诠释焦公为民情怀?

豫剧《焦裕禄》作为新时代红色经典戏曲作品,以人民公仆焦裕禄在兰考县的感人事迹为核心,通过传统戏曲的艺术形式,生动诠释了共产党人的初心使命,该剧由河南省豫剧三团创排,著名豫剧表演艺术家贾文龙领衔主演,自首演以来便引发强烈共鸣,成为近年来豫剧现代戏的标杆之作,全剧以“为民、务实、清廉”为主线,将焦裕禄带领群众治理“三害”(内涝、风沙、盐碱)的艰辛历程与深沉的家国情怀融为一体,既有戏曲艺术的审美高度,又具现实主义的思想深度。

剧情从焦裕禄1962年赴兰考任县委书记展开,彼时的兰考正遭受严重自然灾害,粮食产量骤降,百姓生活困苦,焦裕禄上任后,不顾身患肝病的身体,深入乡村调研,走遍全县120多个村庄,行程5000余里,亲手绘制了详细的“兰考三害分布图”,剧中通过“访贫问苦”“查风口”“治沙种树”等经典场景,展现了他与群众同甘共苦的作风:在风沙中,他与老农一起用“贴膏药扎针”的方法固沙造林;在盐碱地头,他捧起碱土品尝,用舌头判断土壤成分;面对饥饿的群众,他将自己口粮省下救济百姓,全剧没有刻意拔高英雄形象,而是通过细节刻画焦裕禄的凡人情怀——他会因工作不顺而焦虑,会因群众误解而委屈,更会因思念家人而流露温情,但始终坚守“心中装着全体人民,唯独没有他自己”的信念,剧情高潮处,焦裕禄积劳成疾,病逝在工作岗位上,临终前仍牵挂着兰考的泡桐树是否成林,留下“把我运回兰考,埋在沙丘上,看着你们治好‘三害’”的遗言,感人至深。

贾文龙的表演是该剧的灵魂所在,他以扎实的豫剧基本功和深入的角色理解,将焦裕禄的“铁汉柔情”演绎得淋漓尽致,在唱腔设计上,他突破了传统豫剧的流派局限,融合豫东调的激昂与豫西调的深沉,创造出既符合人物身份又富有现代审美的“贾派”新声,百姓是咱共产党亲爹娘”唱段,他以高亢明亮的嗓音,将焦裕禄对群众的赤子之心喷薄而出,既有梆子戏的“酣畅淋漓”,又有现代戏的“细腻真挚”;而在病榻独白“风沙啊,你慢些走”中,他又用低回婉转的拖腔,表现人物生命垂危时的牵挂与不舍,催人泪下,在表演身段上,贾文龙摒弃了传统戏曲的程式化动作,以生活化的细节塑造人物:拄着拐杖蹒跚调研的蹒跚步,风沙中紧抓衣领的倔强姿态,病痛时扶桌支撑的颤抖身影,每一个动作都精准传递出焦裕禄的坚韧与疲惫,他通过眼神、语气、步态的多层次变化,让焦裕禄从“英雄符号”变为“可感可知的身边人”,实现了戏曲人物塑造的新突破。

该剧在艺术呈现上实现了传统与现代的有机融合,舞美设计以写意手法呈现兰考的沙丘、盐碱地,通过旋转舞台和多媒体投影,时空转换自然流畅;服装道具还原了20世纪60年代的时代风貌,焦裕禄的旧中山装、补丁裤,群众打满补丁的衣衫,无不散发着浓郁的生活气息,音乐在保留豫剧板式变化体的基础上,融入了交响乐元素,增强了音乐的感染力和时代感,全剧没有刻意追求“大场面”,而是以“小人物”“小故事”折射大时代,用戏曲特有的“唱念做打”讲好中国故事,让观众在艺术熏陶中接受精神洗礼。

《焦裕禄》全剧核心脉络与艺术呈现

剧情阶段 核心事件 艺术特色(贾文龙表演亮点)
赴任兰考 面对恶劣环境,立下“改变兰考”誓言 唱腔沉稳坚定,念白铿锵有力,蹉步表现风沙中的艰难
深入调研 绘制“三害分布图”,访贫问苦 身段生活化,眼神中充满对群众的关切与焦虑
治沙种树 带领群众“贴膏药扎针”,种植泡桐树 高亢激昂的唱腔展现决心,与群众互动时自然流露亲和力
病榻坚守 积劳成疾,仍心系兰考发展 低回婉转的拖腔表现虚弱,颤抖的手部动作传递坚韧
临终遗言 遗愿“埋在沙丘,看治好‘三害’” 眼神中充满未竟事业的遗憾与对未来的期盼,情感爆发点

艺术成就与影响:豫剧《焦裕禄》自2012年首演以来,已演出超300场,覆盖全国30余个省份,先后获得中宣部“五个一工程”奖、文华大奖等重要奖项,并入选“国家舞台艺术精品创作工程”,该剧不仅让观众重新认识了豫剧现代戏的艺术魅力,更让焦裕禄精神在新时代焕发生机,贾文龙凭借此剧摘得第30届中国戏剧梅花奖,成为豫剧界“以现代戏塑造经典”的代表人物,许多观众表示,通过这部剧,不仅看到了焦裕禄的感人事迹,更感受到了戏曲艺术的温度与力量,尤其是年轻观众,对豫剧这一传统艺术产生了浓厚兴趣。

FAQs
Q1:豫剧《焦裕禄》为何能成为现代戏的经典?
A1:其成功源于“真实、真情、真艺”的统一,题材上,焦裕禄事迹本身具有强大的精神感召力,且扎根兰考本土,贴近群众生活;艺术上,贾文龙以创新表演打破传统戏曲与现代题材的壁垒,唱腔、身段既保留豫剧韵味,又符合人物性格;主题上,通过“小视角”展现“大情怀”,没有口号化说教,而是用细节打动人心,实现了思想性、艺术性、观赏性的高度统一,因而能跨越时代,引发观众共鸣。

Q2:贾文龙塑造的焦裕禄有哪些独特的表演细节?
A2:贾文龙注重从“微表情”和“生活化动作”入手塑造人物,在调研时,他习惯性地用袖口擦汗、用脚踩实松土,体现与群众共劳动的习惯;病痛发作时,他会不自觉地用手捂住肝部,但强忍疼痛继续工作,通过“隐忍”与“坚持”的对比展现人物韧性;在与群众对话时,他常微微俯身、眼神平视,传递出“不拿自己当官”的亲和力,他在唱腔中融入河南方言的语调特点,如“中”“恁”等方言词汇的念白,让人物更具地域真实感,这些细节共同构成了焦裕禄“有血有肉”的舞台形象。

分享:
扫描分享到社交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