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州光影戏剧网

京剧胭脂宝褶唱谱包含哪些经典唱腔与板式特点?

京剧《胭脂宝褶》是传统老生戏中的经典剧目,取材于明代传奇《胭脂记》,讲述永乐年间白怀之子白简遭诬陷,白怀为救子献出御赐胭脂宝褶,后白简高中状元洗刷冤屈的故事,该剧以唱功见长,唱腔设计融合了西皮、二黄两大声腔,通过丰富的板式变化展现人物情感与剧情起伏,其唱谱不仅是京剧音乐的重要载体,更凝聚着老生行当的表演精髓。

京剧胭脂宝褶唱谱

唱腔体系与板式结构

《胭脂宝褶》的唱谱以“西皮”“二黄”为核心,辅以反二黄、南梆子等声腔,形成完整的音乐叙事框架,西皮腔明快流畅,多表现喜悦、激愤等情绪;二黄腔苍劲深沉,适合抒发悲怆、感慨之情,板式上则涵盖导板、慢板、原板、流水、散板等,通过节奏、速度的对比推动剧情发展。

以主角白怀的唱段为例,其核心唱谱可分为三部分:

  1. “叹月”唱段(二黄导板+回龙+原板)
    开篇以“二黄导板”起腔,节奏自由散板,唱词“听谯楼打初更玉兔东上”,通过高亢的拖腔营造悲凉氛围,随后接“回龙”(“白怀在狱中自思自想”),节奏由缓转急,最后转入“二黄原板”,用规整的4/4拍叙事,如“想起了当年事好不悲伤”,唱腔中大量运用“擞音”“滑音”,表现白怀对往事的追忆与冤屈的愤懑。

  2. “劝主”唱段(西皮慢板+流水)
    在永乐帝面前,白怀以“西皮慢板”婉言劝谏,唱词“臣启万岁爷容臣奏禀”,旋律舒展婉转,字少腔多,体现老生的沉稳;当情绪激动时,转“西皮流水”,节奏加快,唱词“胭脂宝褶乃臣家传宝”,通过短促有力的唱腔突出白怀的忠直与急切。

  3. “封官”唱段(西皮导板+快板)
    剧终时白简高中状元,白怀以“西皮导板”抒发喜悦(“见我儿头戴着御花红”),随后接“西皮快板”,唱词“皇恩浩荡如山重”,节奏明快,旋律跳跃,通过“嘎调”技巧(如“万岁爷恩似海永不忘”中的高腔)表现激动心情。

下表为《胭脂宝褶》主要板式及唱谱特点:

京剧胭脂宝褶唱谱

板式名称 节拍节奏 唱词结构 情感表达 典型唱段举例
二黄导板 散板 长短句 悲愤、感慨 “听谯楼打初更玉兔东上”
西皮慢板 4/4 七字/十字句 抒情、叙事 “臣启万岁爷容臣奏禀”
二黄原板 2/4 七字句 叙事、述理 “想起了当年事好不悲伤”
西皮流水 1/4 七字句 急切、喜悦 “胭脂宝褶乃臣家传宝”
西皮快板 1/4 七字句 激昂、热烈 “皇恩浩荡如山重”

经典唱段唱谱解析

《胭脂宝褶》中最具代表性的唱段为白怀的“叹月”与永乐帝的“观褶”,二者的唱谱设计既体现人物身份差异,又展现京剧音乐的层次感。

白怀“叹月”唱段(二黄导板+回龙+原板)

导板
“听谯楼打初更玉兔东上”
唱谱特点:首字“听”以散板起腔,拖腔“——上”运用“脑后音”,音高从低到高再回落,尾音带颤音,表现夜深人静时的孤独;第二句“玉兔东上”的“兔”字用擞音,模仿叹息声,奠定悲凉基调。

回龙
“白怀在狱中自思自想”
唱谱特点:节奏由散板转为垛板,“自思自想”四字以“顶真”手法衔接,旋律下行,表现内心纠结;尾句“想起了白门好不悲伤”的“悲伤”二字拉长,加入“哭腔”,强化悲愤情绪。

原板
“想起了当年事好不悲伤——先帝爷在龙庭将臣封赠——”
唱谱特点:以“2 3 5 6 1”为骨干音,旋律平稳中带起伏;“封赠”二字用“滑音”,从“5”滑至“3”,暗含对往事的追忆;“好不悲伤”的“悲”字突然拔高,再急转直下,形成“落差腔”,表现情绪的爆发。

永乐帝“观褶”唱段(西皮慢板)

“朕坐江山非容易,全赖文武扶社稷——”
唱谱特点:旋律以“1 2 3 5”为主,线条流畅;“非容易”三字用“连音”,一气呵成,体现帝王的威严;“社稷”二字拖腔长达10拍,加入“擞音”与“颤音”,表现对江山的珍视;尾句“白怀一片忠心赤”的“赤”字用“嘎调”,高亢明亮,突出对白怀的肯定。

唱谱的记谱与润腔技巧

京剧唱谱早期以“工尺谱”记录,后逐渐采用简谱与五线谱结合的方式。《胭脂宝褶》的唱谱中,“工尺谱”符号(如“上”“尺”“工”)对应现代简谱的“1 2 3”,而“板眼”(如“板”“眼”“中眼”)则标记节拍,确保演唱节奏准确。

京剧胭脂宝褶唱谱

润腔是唱谱的灵魂,《胭脂宝褶》中常用技巧包括:

  • 擞音:在“悲”“伤”“叹”等字上运用,通过喉部快速颤动,模仿哭泣声,增强感染力;
  • 滑音:如“明月”二字,从“5”滑至“1”,表现思绪的流动;
  • 顿音:如“决意”二字,短促有力,突出人物的坚定;
  • 嘎调:在结尾句的高音处突然拔高,如“万岁爷恩似海永不忘”的“忘”字,形成“响遏行云”的效果。

行当与流派对唱谱的影响

《胭脂宝褶》以老生行当为主,不同流派的演绎使唱谱呈现多样风格:

  • 余派(余叔岩):唱腔“巧、俏、脆”,注重“脑后音”与“擞音”的运用,如“叹月”中的“听谯楼”三字,以“脑后音”穿透力强,情感内敛深沉;
  • 马派(马连良):唱腔“流畅自然”,强调“字正腔圆”,如“劝主”中的“容臣奏禀”,旋律简化,更贴近口语,突出老生的潇洒;
  • 言派(言菊朋):唱腔“婉转跌宕”,善用“疙瘩腔”,如“观褶”中的“非容易”,通过旋律的起伏变化,表现帝王的复杂心境。

相关问答FAQs

Q1:《胭脂宝褶》中白怀的“叹月”唱段为何被称为老生唱功的“试金石”?
A1:“叹月”唱段融合了二黄导板、回龙、原板三大板式,情感从悲愤到追忆再到爆发,对演员的音域、气息、润腔技巧要求极高。“导板”的散板拖腔需控制音准与自由节奏,“回龙”的垛板需体现情绪递进,“原板”则需在平稳中展现“落差腔”的爆发力,唱段中“擲音”“哭腔”“脑后音”等技巧的运用,需演员兼具嗓音条件与情感理解力,因此被视为老生唱功的“试金石”。

Q2:现代京剧演出中,《胭脂宝褶》的唱谱在保留传统的基础上有哪些创新?
A2:现代演出中,《胭脂宝褶》的唱谱在保留传统板式与旋律的基础上,融入了以下创新:一是配器上增加西洋乐器(如大提琴、长笛)与民族管弦乐的结合,丰富音乐层次,如“叹月”唱段中加入大提琴独奏,强化悲凉氛围;二是节奏处理上更灵活,如“西皮流水”通过加快速度或加入打击乐“花点”,增强戏剧张力;三是流派融合,如青年演员在演唱中同时吸收余派的“脑后音”与马派的“流畅性”,形成兼具传统与现代的演唱风格,使经典唱谱更贴近当代观众审美。

分享:
扫描分享到社交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