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州光影戏剧网

斟玉钏剧情如何围绕玉钏展开相爱误会与救夫团圆?

《斟玉钏》是京剧传统剧目中极具代表性的荀派(荀慧生)经典之作,由荀慧生先生在20世纪30年代根据《聊斋志异·阿宝》故事改编并创排,融合了才子佳人的浪漫爱情与封建礼教的现实冲突,既保留了原著中“精诚所至,金石为开”的内核,又通过京剧的程式化表演将其转化为跌宕起伏的舞台故事,全剧以“玉钏”这一信物为线索,串联起人物相遇、定情、误会、生离、死别再到最终团圆(或悲剧,不同版本有异)的完整脉络,情感真挚,情节动人,成为荀派花旦表演艺术的代表作之一。

京剧斟玉钏剧情介绍

剧情梗概

故事发生在明代,背景为江南水乡的书香门第,男主角俞佩兰是一位出身清贫却才学出众的书生,因家道中落,暂居在乡间好友家中攻读诗书,女主角孙玉姣则是当地富绅之女,年方二八,容貌秀丽,性情温婉,深得父亲宠爱,但自幼丧母,由继母梁氏抚养,梁氏为人刻薄势利,常对玉姣严加管束,玉姣内心却向往自由,常在闺中吟诗作画,排遣寂寞。

开端:春日邂逅,拾钏定情
春暖花开的三月,孙家后花园内百花齐放,丫鬟春香陪同玉姣赏花扑蝶,玉姣不慎将母亲所赠的玉钏(一对精美的玉镯)遗落在花园石凳上,恰巧被路过的俞佩兰拾得,俞佩兰拾起玉钏,见其温润剔透,又见帕上绣有“玉姣”二字,知是富家女之物,便小心收好,欲寻机归还,玉姣与春香折返回寻,见玉钏已失,正焦急间,俞佩兰现身,说明缘由,双手奉还玉钏,玉姣见俞佩兰眉目清秀、谈吐文雅,心生好感;俞佩兰亦被玉姣的娇羞与美貌打动,二人四目相对,情愫暗生,俞佩兰借机表明心意,玉姣含羞应允,二人以玉钏为定情信物,私订终身。

发展:继母阻挠,误会生隙
俞佩兰走后,玉姣对佩兰念念不忘,终日茶饭不思,春香见状,便自作主张,帮助二人传递书信,俞佩兰托春香送去一枚玉环,玉姣则以绣荷包回赠,二人情意渐浓,这一切被继母梁氏察觉,梁氏素来嫌贫爱富,认为俞佩兰家徒四壁,配不上自家女儿,便将玉姣痛斥一番,并没收了绣荷包,严令她不得再与俞佩兰来往,梁氏暗中托媒将玉姣许配给当地另一富户之子,并定下婚期,玉姣得知后,又惊又怒,以死相逼,梁氏却毫不退让,反将她禁闭在闺房中,不得踏出半步。

京剧斟玉钏剧情介绍

高潮:玉姣投井,佩兰病重
被禁闭的玉姣日夜思念俞佩兰,又不堪继母的逼迫与婚事的临近,万念俱灰之下,趁夜深人静时,偷偷逃出闺房,投入了后花园的深井中(一说为投湖),丫鬟春香发现玉姣失踪,四处寻找,最终在井边找到玉姣的绣鞋,误以为她已溺亡,悲痛欲绝,俞佩兰得知“玉姣死讯”,如遭雷击,他不信玉姣会如此绝情,又念及往日情分,终日茶饭不思,郁郁寡欢,不久便一病不起,卧床不起。

结局:真相大白,钮圆情缘
就在俞佩兰病入膏肓之际,春香偶然从梁氏与媒婆的对话中得知,玉姣并未投井,而是被梁氏偷偷送到了远方的尼姑庵带发修行(不同版本有异,亦有说玉姣被救起后藏匿),春香大喜,连夜将真相告知俞佩兰,俞佩兰闻讯,精神大振,在春香的协助下,前往尼姑庵寻访玉姣,二人重逢,悲喜交加,互诉衷肠,孙父也得知了梁氏棒打鸳鸯、逼女投井的恶行,怒不可遏,将梁氏逐出家门,并亲自上门向俞家赔罪,同意了俞佩兰与孙玉姣的婚事,二人历经磨难,终成眷属,以大团圆结局收场(亦有悲剧版本,如玉姣因投井落下病根,最终病逝,俞佩兰殉情,此版本在早期演出中较为常见,后荀慧生先生改为团圆结局,以顺应观众心理)。

主要人物关系表

人物 身份 性格特点 在剧情中的作用
俞佩兰 清贫书生 才学出众、深情专一 故事男主角,与玉姣的爱情主线
孙玉姣 富家之女 温婉善良、追求自由 故事女主角,反抗封建礼教的代表
梁氏 孙玉姣继母 刻薄势利、专横跋扈 冲突制造者,阻碍爱情发展
春香 孙玉姣丫鬟 善良机敏、忠心耿耿 爱情传递者,推动情节发展
孙父 孙玉姣父亲 宠爱女儿、明辨是非 后期支持女儿婚事,促成团圆

相关问答FAQs

Q1:《斟玉钏》的剧名“斟玉钏”有何含义?为什么以“玉钏”为核心?
A:“斟玉钏”中的“斟”有“斟酌、传递”之意,“玉钏”则是剧中关键的信物与情感载体,玉钏是孙母留给玉姣的遗物(或嫁妆),象征着玉姣的纯真与身份;俞佩兰拾得玉钏并归还,成为二人初遇的契机;玉姣以玉钏定情,俞佩兰以玉环回赠,玉钏又成为二人爱情的见证;而梁氏没收玉钏、玉姣“失钏”“寻钏”等情节,则围绕玉钏展开,推动了矛盾冲突的发展,可以说,“玉钏”贯穿全剧始终,既是情感的纽带,也是情节的线索,剧名以此为核心,既点明了关键道具,也暗示了爱情因信物而始、因误会而生的故事主线。

京剧斟玉钏剧情介绍

Q2:荀派表演在《斟玉钏》中有哪些特色?为何该剧能成为荀派代表作?
A:荀派表演以“花旦”为主,讲究“唱念做舞”的融合,尤其注重刻画人物的内心情感,风格“柔美俏丽、细腻传神”,在《斟玉钏》中,荀慧生先生通过精湛的表演,将孙玉姣从“春日赏花的娇憨”“拾钏定情的羞涩”,到“被继母责骂的委屈”“投井前的绝望”,再到“与俞佩兰重逢的悲喜”等复杂情感,展现得淋漓尽致。“拾钏”一场,通过水袖的轻扬、眼神的流转,表现玉姣的慌乱与羞怯;“投井”一场,则以凄厉的唱腔和身段的顿挫,展现人物的绝望与刚烈,荀派在念白上讲究“京白”与“韵白”的结合,孙玉姣的念白既活泼又富有生活气息,符合少女身份;唱腔上则多用[南梆子]、[四平调]等婉转曲调,情感真挚动人,正是这些鲜明的艺术特色,加上剧情的曲折感人,使《斟玉钏》成为荀派表演艺术的典范之作,至今仍为观众所喜爱。

分享:
扫描分享到社交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