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河曲地方戏曲是黄河流域民间艺术的重要瑰宝,扎根于晋西北河曲县这片黄土地,历经百年沉淀,融合了农耕文明与游牧文化的特质,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地方戏曲体系,作为晋北地区民间艺术的活化石,它不仅是当地人民生活情感的真实写照,更是黄河文化多元交融的生动见证。
河曲地方戏曲的形成与当地独特的地理环境密不可分,河曲地处黄河“几”字弯核心区,自古为晋、陕、蒙三省(区)交界处,既是商贸往来要道,也是民族文化交融的前沿,明清时期,大量晋北民众为谋生“走西口”,将本土的民歌小调、社火表演带到蒙古草原,又吸收了蒙古族“短调”“长调”的音乐元素,结合当地民间说唱、舞蹈,逐渐孕育出以“二人台”为核心的地方戏曲剧种,早期二人台多为民间自娱自乐的“打坐腔”,在农闲、庙会时于地头、院落演唱,后逐渐发展为有简单故事情节、角色分工的舞台艺术,清末民初已初具规模。
河曲地方戏曲以二人台为主体,同时包含道情、秧歌戏、民间小戏等多种形式,其中二人台最具代表性,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其艺术特色鲜明,集中体现在音乐、表演、语言三个方面,音乐上,二人台唱腔分为“爬山调”和“小曲”两大类:“爬山调”源于山歌,高亢苍凉,节奏自由,多表现走西口的艰辛、离别的愁绪,如《走西口》中“哥哥你走西口,小妹妹我实难留”的唱段,旋律跌宕起伏,情感直击人心;“小曲”则源于民歌小调,婉转抒情,节奏规整,多表现爱情生活、劳动场景,如《挂红灯》中“正月里来正月正,家家户户挂红灯”的唱段,欢快喜庆,充满生活气息,伴奏乐器以“三大件”为核心——四胡(主奏,音色醇厚)、扬琴(节奏明快)、笛子(音色清亮),辅以梆子、锣鼓,形成热烈而质朴的音响效果,表演上,二人台分“小戏”和“大戏”:小戏多为二人对唱,载歌载舞,表演活泼灵动,如《打樱桃》《卖碗》;大戏则有完整的故事情节和生、旦、净、丑等角色行当,表演程式化程度较高,如《方四姐》《泥窑》,语言上,全程使用河曲方言,方言词汇、语调的运用使唱词充满乡土气息,如“格蛋蛋”“圪蹴下”“灰毛驴”等方言词汇,既保留了古汉语的韵味,又极具地方辨识度。
河曲地方戏曲的剧目内容多取材于民间生活,反映了当地人民的历史记忆、生产劳动和情感世界,据统计,传统剧目达百余部,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有《走西口》《挂红灯》《打樱桃》《方四姐》《泥窑》等。《走西口》被誉为“二人台之王”,讲述了清末河曲青年太春为生计所迫走西口,妻子孙玉莲含泪送别的故事,唱词朴实无华,情感真挚动人,成为河曲人“走西口”历史的精神符号;《挂红灯》以元宵节为背景,通过青年男女张连贵和王美蓉的爱情故事,展现了当地节庆的欢乐氛围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泥窑》则通过穷苦农民王二与地主的斗争,反映了旧社会底层人民的苦难与反抗,这些剧目大多情节简单、贴近生活,语言通俗易懂,深受群众喜爱,至今仍在当地广泛传唱。
随着时代发展,河曲地方戏曲的传承面临挑战,为保护这一珍贵的文化遗产,当地政府和文化部门采取了一系列措施:2006年,河曲二人台入选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08年,成立河曲二人台剧团,专业从事剧目的整理、排演和传承;近年来,开展“非遗进校园”活动,在中小学校开设二人台兴趣班,培养年轻传承人;举办“河曲二人台艺术节”,通过展演、比赛等形式扩大影响力;结合文旅融合,在旅游景点、乡村旅游点开展常态化演出,让戏曲走进现代生活,传承仍面临人才断层、创新不足等问题,如何在保留传统精髓的基础上融入时代元素,吸引年轻观众,仍是当前传承工作的重点。
以下是关于山西河曲地方戏曲的相关问答:
Q1:河曲二人台与内蒙古二人台有何区别?
A:河曲二人台作为二人台的发源地之一,与内蒙古二人台同源但存在差异,音乐上,河曲二人台保留了更多“爬山调”的原始苍凉和晋北方言韵味,唱腔更粗犷质朴;内蒙古二人台则吸收了蒙古族音乐元素,唱腔更悠扬婉转,部分剧目带有草原风情,表演上,河曲二人台的小戏更侧重“载歌载舞”,生活气息浓厚;内蒙古二人台在舞台化、程式化方面发展更早,河曲二人台的剧目多反映晋北“走西口”的历史记忆,而内蒙古二人台则融入了当地牧民的生活场景,如《骑驴》《赶车》等。
Q2:河曲地方戏曲如何吸引年轻观众实现“活态传承”?
A:要实现活态传承,需从内容、形式、传播三方面创新:一是内容创新,在保留传统剧目精髓的基础上,创作反映现代生活的新剧目,如乡村振兴、青年奋斗等主题,增强时代共鸣;二是形式创新,将二人台与流行音乐、舞蹈、现代舞台技术结合,推出“戏曲+综艺”“戏曲+短视频”等新形式,如改编流行歌曲融入二人台唱腔,在抖音、B站等平台传播;三是传播创新,通过校园教育建立传承梯队,与高校合作开设二人台专业课程,同时打造沉浸式戏曲体验项目,如“戏曲主题民宿”“非遗研学游”,让年轻人在体验中感受传统艺术的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