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州光影戏剧网

福州戏曲剧种有哪些?各具怎样的艺术特色与传承价值?

福州戏曲剧种是闽都文化的重要载体,融合了中原古韵、海洋气息与本土民俗,在闽江流域孕育出独特的艺术风貌,作为福建戏曲文化的重要分支,福州戏曲以方言为根基,以音乐为灵魂,以表演为血肉,形成了包括闽剧、福州评话、福州伬艺等在内的多元剧种体系,共同构成了福州人精神世界中的“活态记忆”。

福州戏曲剧种

闽剧:福州戏曲的“大戏”代表

闽剧,俗称“福州戏”,是福州地区最具代表性的戏曲剧种,被誉为“福州文化的活化石”,其历史可追溯至明末清初,由明代弋阳腔、昆山腔与福州民间俚歌俗调融合演变而来,历经“江湖班”“平讲班”“儒林班”三大声腔系统的碰撞与整合,最终在清末民初形成统一的闽剧艺术。

闽剧的音乐体制以“曲牌联套体”与“板式变化体”相结合,唱腔分为“逗腔”“江湖”“阳歌”“小调”四大类,逗腔”为闽剧主腔,旋律婉转典雅,如《贻顺烛蒂》中“洞房”一折的“逗腔”唱段,将福州方言的声韵之美与音乐性发挥到极致;而“江湖”则高亢激越,多用于武戏场面,“阳歌”质朴通俗,“小调”则活泼风趣,丰富了剧种的表现力,伴奏乐器以椰胡为主,辅以逗管、横箫、二胡等,打击乐则保留着“锣鼓经”的传统程式,形成“柔中带刚、雅俗共赏”的音响特色。

表演上,闽剧行当齐全,分“生、旦、净、末、丑”五大门类,每个门类又细分若干细角,如“生”分小生、老生、武生,“旦”分青衣、花旦、彩旦等,程式动作既有京剧的规范化,又融入福州民间的“舞灯彩”“舞龙灯”等元素,如《王莲莲拜香》中“莲香”的台步,便借鉴了福州民间舞蹈的步法,轻盈灵动,传统剧目丰富,据《闽剧剧目大全》记载,现存剧目达1500余部,炼印》《贻顺烛蒂》《王莲莲拜香》被誉为“闽剧三大经典”,至今仍久演不衰,新中国成立后,闽剧推陈出新,创作了《贬义记》《梅玉配》等新编剧目,多次荣获国家级奖项,使这一古老剧种焕发新生。

闽剧的传承也面临挑战,随着城市化进程加快,年轻观众群体萎缩,传统技艺的传承出现断层,为此,福州建立了闽剧传习所,开展“闽剧进校园”活动,培养青少年观众;通过短视频平台、直播等新媒体形式,让闽剧走进年轻人的生活,如闽剧演员林辉在抖音平台发布的“闽剧小课堂”系列视频,单条播放量超百万,为传统戏曲的传播开辟了新路径。

福州评话与福州伬艺:曲艺“双璧”

除了舞台化的闽剧,福州的曲艺艺术同样璀璨,其中福州评话与福州伬艺被誉为“曲艺双璧”,与闽剧共同构成了福州戏曲的“一体两翼”。

福州戏曲剧种

福州评话是用福州方言讲说的叙事曲艺,形成于唐代,兴盛于明清,至今已有千年历史,表演者一人一桌一醒木,以“说、噱、吟、唱”为艺术核心:“说”即说表,要求吐字清晰,方言韵味浓厚;“噱”即笑料,通过语言、表情、动作制造喜剧效果,如评话大师陈春生表演《甘国宝》时,通过模仿市井小贩的语调,让听众捧腹;“吟”即吟诵,以福州方言的声调为基础,抑扬顿挫,富有节奏;“唱”则是根据情节需要插入的唱段,多为【江湖调】【歌仔调】等,无乐器伴奏,全凭演员的嗓音控制。

福州评话的书目分“长篇”与“短篇”两类,长篇如《伍建章》《乾隆下江南》,可连续说演数十场;短篇则多为讽刺、劝世题材,如《珍珠塔》《寿材记》,情节紧凑,寓意深刻,2006年,福州评话被列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传承人如陈如燕、刘捷等,通过“师带徒”的方式坚守这门技艺,同时走进社区、校园,让更多人感受评话的魅力。

福州伬艺则是以唱为主、说唱结合的曲艺形式,起源于明代福州民间的“伬歌”,清代吸收昆曲、弋阳腔的元素,逐渐成熟,表演形式灵活,有单人唱、双人唱、群唱等,乐器以三弦、琵琶、椰胡为主,曲调多为【逗腔】【江湖】【小调】等,旋律优美,如《打花鼓》中“正月探妹正月正,我送妹子花手巾”的唱段,节奏明快,充满生活气息。

福州伬艺的曲目多取材于民间故事、生活琐事,如《采莲女》《打猪草》等,贴近百姓生活,具有浓郁的乡土气息,传统伬班常在庙会、节庆时演出,被称为“唱伬”,福州伬艺的传承主要依托福州伬艺传习所,通过举办“伬艺展演”“伬艺沙龙”等活动,让这一古老艺术重焕光彩。

福州戏曲剧种概览

为更直观地展现福州戏曲剧种的特点,以下表格汇总了主要剧种的基本信息:

福州戏曲剧种

剧种名称 类别 形成时期 音乐特点 表演形式 代表剧目 传承现状
闽剧 戏曲 清末民初 四大声腔(逗腔、江湖、阳歌、小调) 舞台化,行当齐全,程式化 《炼印》《贻顺烛蒂》 国家级非遗,院团传承+新媒体传播
福州评话 曲艺(说唱) 唐代 方言吟诵,九腔十八调 一人一桌一醒木,说噱吟唱 《甘国宝》《珍珠塔》 国家级非遗,传承人“师带徒”
福州伬艺 曲艺(歌舞) 明代 小曲联缀,乐器伴奏(三弦、琵琶) 灵活多样,唱为主,载歌载舞 《打花鼓》《采莲女》 福建省非遗,传习所传承

当代传承与创新发展

面对现代化浪潮,福州戏曲的传承与创新成为重要课题,在政策层面,福州市政府出台《福州戏曲保护传承规划》,设立专项基金,支持戏曲院团、传习所开展人才培养与剧目创作;在教育层面,推动“戏曲进校园”,在福州中小学开设闽剧、评兴趣班,编写乡土教材;在传播层面,利用VR技术打造“线上戏曲博物馆”,让观众沉浸式体验戏曲艺术;在创作层面,鼓励新编剧目,如闽剧《海瑞》将历史故事与现代审美结合,年轻观众占比达40%,实现了传统与当代的对话。

福州戏曲还积极融入文旅产业,在“三坊七巷”“上下杭”等历史文化街区开展常态化演出,让游客在游览中感受戏曲魅力;举办“福州戏曲节”,邀请国内外戏曲团体交流,扩大福州戏曲的影响力,这些举措不仅保护了传统艺术,更让福州戏曲在新时代焕发出新的生机。

相关问答FAQs

Q1:闽剧和福州评话的主要区别是什么?
A1:两者的艺术形式与功能不同,闽剧是综合性舞台艺术,融合唱、念、做、打,需多人合作,具有完整的故事情节和舞台布景,属于“大戏”;福州评话则是曲艺中的“说唱艺术”,以一人表演为主,通过语言、表情、醒木等道具叙事,无复杂布景,更侧重“说”与“唱”的结合,闽剧的受众更广泛,而评话更贴近市井生活,具有更强的民间性。

Q2:福州戏曲在当代面临哪些挑战?如何应对?
A2:主要挑战包括:年轻观众萎缩,传统传承模式断层,创新不足导致与时代脱节,应对措施:一是通过新媒体(如短视频、直播)扩大传播,吸引年轻群体;二是推动“戏曲进校园”,培养潜在观众与传承人;三是鼓励创作新编剧目,融入现代元素,如环保主题、科技手段等,让戏曲内容更贴近当代生活;四是加强政策扶持,完善非遗保护体系,保障戏曲工作者的待遇,稳定传承队伍。

分享:
扫描分享到社交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