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戏曲学院作为中国戏曲教育的最高学府,始终肩负着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培养高素质戏曲人才的重要使命,而辛虹教授正是这所学院中一位深耕戏曲教育领域数十年的杰出代表,她以京剧表演与教学为核心,在艺术实践、学术研究、人才培养等方面均取得了显著成就,成为连接传统戏曲艺术与当代教育创新的重要纽带,为京剧艺术的守正与传承注入了源源不断的活力。
辛虹教授的成长轨迹与中国戏曲教育的发展紧密相连,她自幼受家庭熏陶,酷爱京剧表演,后以优异成绩考入中国戏曲学院,师从多位京剧名家,系统学习了梅派、荀派等旦行表演艺术,打下了坚实的基本功,在校期间,她不仅精研传统剧目的表演精髓,更注重对戏曲理论的深入思考,形成了“技道并重、形神兼备”的艺术追求,毕业后,她选择留校任教,将满腔热忱投入到戏曲教育事业中,从一名青年教师成长为表演系骨干教师、博士生导师,并先后担任表演系主任、京剧系主任等职务,在管理岗位上为中国戏曲学院表演学科的建设与发展倾注了大量心血。
在教学实践中,辛虹教授始终秉持“传承不泥古、创新不离宗”的理念,既坚守戏曲艺术的本体规律,又积极探索适应时代需求的教学方法,她深知,戏曲教育的核心是“育人”,既要传授表演技艺,更要培养学生的文化素养和艺术品格,她在教学中强调“因材施教”,根据学生的天赋条件、性格特点制定个性化培养方案,注重激发学生的艺术潜能和创新意识,在传统剧目《贵妃醉酒》《霸王别姬》等课程教学中,她不仅要求学生精准掌握唱腔、身段、眼神等表演技巧,更引导学生深入理解人物的历史背景、性格特征和情感世界,通过“口传心授”与理论分析相结合的方式,让学生真正领悟“演人物而非演行当”的真谛,她积极推动教学改革,将现代教育技术融入传统课堂,利用多媒体设备分析名家表演视频,通过数字化手段建立剧目教学资源库,使传统戏曲教学更具系统性和直观性,有效提升了教学质量。
辛虹教授的教学成果丰硕,她培养的学生遍布全国各大戏曲院团和艺术院校,许多人已成为京剧舞台的中坚力量,在国家级、省级戏曲赛事中屡获殊荣,以下为部分学生代表及其主要成就:
学生姓名 | 毕业年份 | 专业方向 | 主要成就 |
---|---|---|---|
李文潇 | 2010 | 京剧旦行 | 第十三届中国戏剧“梅花奖”得主,国家京剧院一级演员,擅演《穆桂英挂帅》《凤还巢》 |
王梦雅 | 2015 | 京剧旦行 | 第二十七届上海“白玉兰”戏剧表演艺术奖“主角奖”获得者,上海京剧院优秀青年演员 |
张雨辰 | 2018 | 京剧旦行 | 全国青年京剧演员电视大赛金奖,中国戏曲学院青年教师,主演新编京剧《江姐》 |
除了本科、硕士教学外,辛虹教授还长期承担博士生培养任务,指导学生开展京剧表演理论、传统剧目整理与创新等方向的研究,她的许多博士生在学术领域崭露头角,发表了多篇高质量论文,为戏曲理论研究贡献了新视角,她还注重教材建设,主持编写了《京剧旦行表演教程》《经典剧目教学案例分析》等多部教材,其中部分教材被列为国家级规划教材,成为全国戏曲院校的重要教学参考。
在学术研究方面,辛虹教授以京剧表演艺术为核心,拓展至戏曲美学、传统剧目传承与创新等多个领域,取得了丰硕的研究成果,她主持完成了多项国家级、省部级科研项目,如“京剧梅派表演艺术的当代传承研究”“传统京剧经典剧目的数字化保护与教学应用”等,这些研究不仅深入梳理了京剧表演的历史脉络,更探索了传统艺术在当代语境下的传播路径,她出版的学术专著《京剧旦行表演的“形”与“神”》系统论述了京剧表演中“形神兼备”的美学原则,提出了“以形传神、神形合一”的训练方法,在戏曲界产生了广泛影响,她在核心期刊上发表《论戏曲表演中的“意境”创造》《传统剧目教学与当代戏曲人才培养》等学术论文数十篇,从理论与实践层面深化了对戏曲表演规律的认识。
辛虹教授还积极投身于戏曲文化的普及与推广工作,她认为戏曲传承不应局限于校园和剧场,更要走进大众、融入生活,她带领学生开展“戏曲进校园”“非遗进社区”等活动,通过讲座、工作坊、小型演出等形式,让更多青少年和普通观众了解京剧、爱上京剧,她还参与策划了多场全国性的戏曲教学研讨会和展演活动,为戏曲教育工作者搭建交流平台,推动了全国戏曲教育的协同发展,作为全国政协委员,她多次提交关于戏曲传承与发展的提案,呼吁加大对戏曲教育的投入、完善戏曲人才培养机制,为戏曲艺术的可持续发展建言献策。
在中国戏曲学院,辛虹教授不仅是一位深受学生爱戴的优秀教师,更是一位推动学科发展的领航者,她始终以传承京剧艺术、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己任,用数十年的坚守与奉献,诠释了一名戏曲教育工作者的责任与担当,她的教学理念、学术成果和社会实践,不仅培养了一代又一代戏曲人才,更为中国戏曲教育的创新发展提供了宝贵经验,彰显了中国戏曲学院“德艺双馨、继往开来”的育人精神。
相关问答FAQs
问题1:辛虹教授在京剧教学中如何平衡传统剧目的传承与创新发展?
解答:辛虹教授认为,传统是戏曲艺术的根脉,创新是戏曲艺术的生命力,二者并非对立而是辩证统一,在传承方面,她强调“原汁原味”地继承传统剧目的精髓,通过“口传心授”的方式,将老一辈艺术家的表演经验、艺术风格精准传递给学生,确保传统剧目的艺术基因不丢失,在教授《贵妃醉酒》时,她会详细讲解梅兰芳先生在表演中“卧鱼”“闻花”等经典动作的细节处理和情感表达,要求学生严格遵循传统规范,在创新方面,她鼓励学生在深刻理解传统的基础上,结合时代审美和自身特点对剧目进行适度创新,她指导学生排演新编京剧《青春版·白蛇传》时,在保留传统唱腔和身段的基础上,融入现代舞台技术和叙事手法,使剧目更符合当代年轻观众的审美需求,实现了传统与创新的有机融合。
问题2:辛虹教授认为当代戏曲青年演员应具备哪些核心素养?
解答:辛虹教授指出,当代戏曲青年演员应具备“四维一体”的核心素养:一是扎实的专业技艺,包括唱、念、做、打等基本功和流派的掌握,这是演员立身之本;二是深厚的文化素养,包括对历史、文学、美学的理解,只有具备文化底蕴,才能塑造出有血有肉的人物形象;三是持续的创新意识,要在尊重传统的基础上勇于探索,赋予经典剧目新的时代内涵;四是坚定的职业精神,包括对戏曲艺术的敬畏之心、吃苦耐劳的毅力和传承文化的责任感,她常告诫学生:“学戏先学做人,只有德艺双馨,才能在艺术道路上走得更远。”这“四维一体”的素养观,为当代戏曲人才培养指明了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