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州光影戏剧网

扬红霞演绎豫剧朝阳沟银环为何打动人心?

豫剧《朝阳沟》作为中国戏曲史上的经典之作,自1958年由河南省豫剧三团创排以来,便以其浓郁的乡土气息、鲜活的人物形象和深刻的时代内涵,成为几代中国人的集体记忆,而当代豫剧名家扬红霞对剧中“银环”一角的塑造,更是让这个经典角色在新时期焕发出独特的艺术魅力,成为连接传统与现代的桥梁。

豫剧朝阳沟扬红霞

扬红霞,国家一级演员,豫剧常派传人,以其甜亮婉转的唱腔、细腻传神的表演和端庄大气的舞台风范著称,她毕业于中国戏曲学院,先后受教于常香玉、陈素真等豫剧大师,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不断探索创新,尤其在现代戏表演领域成就斐然,在《朝阳沟》中,她饰演的城市知识青年银环,从最初的娇生惯养到最终扎根农村,其成长弧光被她演绎得层次分明、感人至深,堪称当代豫剧舞台上“银环”形象的标杆演绎。

《朝阳沟》的故事围绕着银环与恋人栓宝一同到朝阳沟下乡展开,通过一系列生活化的情节,展现了城乡差异、代际观念碰撞以及青年人理想与现实的交融,扬红霞的银环,既有城市姑娘的聪慧清秀,又有知识分子的执着坚定,更有面对困难时的坚韧不拔,在“上山”一场中,她背着行囊走在山间小路上,眼神中充满对未来的憧憬与一丝不易察觉的忐忑,扬红霞通过轻快的台步、略带羞涩的笑容,将银环初到农村的新鲜感刻画得恰到好处;而当面对母亲反对、劳动艰苦等现实问题时,她在“闹婚”一场中的爆发式演唱,将银环的委屈、倔强与对爱情的执着融为一体,高亢的唱腔中带着哽咽,低回的倾诉中透着坚定,让观众深刻感受到人物内心的挣扎与成长。

在唱腔艺术上,扬红霞深得常派精髓,她将豫剧花旦的俏皮与闺门旦的端庄巧妙结合,为银环这一角色注入了鲜明的时代特色,经典唱段“祖国的大地遍野花香”,她以明快的节奏和清亮的嗓音,唱出了青年人对农村新生活的向往;“人也留来地也留”则通过婉转的拖腔和细腻的情感处理,将银环离开朝阳沟时的不舍与眷恋展现得淋漓尽致,她的演唱不是简单的炫技,而是以情带声,每一句唱腔都贴合人物心境,让观众在音乐中走进银环的内心世界。

豫剧朝阳沟扬红霞

表演之外,扬红霞对《朝阳沟》的传承与创新同样贡献卓著,她不仅主演了该剧多个版本,还积极参与剧本研讨和舞台呈现的革新,在保留原作精神内核的基础上,融入现代审美理念,她在传统程式化的表演中加入了更多生活化的细节,让银环的形象更加真实可感;在舞台调度上,她注重与对手演员的互动,通过细腻的眼神交流和小动作设计,增强了人物关系的感染力,她还致力于培养青年演员,通过“传帮带”的方式,将《朝阳沟》的艺术精髓和银环的人物塑造经验传承下去,让这部经典剧目在新时代焕发新的生机。

扬红霞在《朝阳沟》中的经典唱段及艺术特色
唱段名称 剧情节点 艺术特色 人物情感
《祖国的大地遍野花香》 初到朝阳沟,展望农村生活 唱腔明快流畅,节奏跳跃,融入花旦俏皮身段 对新生活的憧憬、对理想的追求
《人也留来地也留》 因母亲反对被迫离开朝阳沟 拖腔婉转,情感层层递进,从委屈到坚定 对农村的眷恋、对爱情的执着
《亲家母你坐下》 与亲家母拉家常,融入农村生活 唱腔朴实亲切,生活化念白,展现农村和谐氛围 从“外人”到“自家人”的身份认同

扬红霞与《朝阳沟》的故事,是传统艺术在当代传承与发展的生动写照,她以对艺术的敬畏之心和对人物的深刻理解,让“银环”这个跨越时代的角色依然能够引发当代观众的共鸣,也让豫剧《朝阳沟》这部经典作品,在岁月的长河中持续散发着艺术的光彩。

FAQs
Q1:扬红霞饰演的银环与其他版本(如魏云老师)的银环有何不同?
A1:魏云老师作为首版银环的扮演者,其表演更侧重于时代背景下知识青年的理想主义色彩,带有强烈的50-60年代文艺特征,质朴中带着青涩;而扬红霞的银环则在继承这一基调的基础上,融入了当代青年对“扎根”更立体的理解,她更注重人物内心的成长轨迹,通过细腻的情感层次和现代审美下的舞台呈现,让银环的形象既有历史厚重感,又更具当代青年的独立与坚韧,在唱腔上则更强调常派声腔的运用与情感表达的细腻度。

豫剧朝阳沟扬红霞

Q2:《朝阳沟》为何能成为豫剧经典,至今仍广受欢迎?
A2:《朝阳沟》的经典性源于其“接地气”的创作理念,它以真实的农村生活为背景,塑造了一群鲜活的人物形象,无论是银环、栓宝,还是栓宝娘、银环娘,都充满了生活气息,让观众感到亲切;其唱腔设计既有豫剧的传统韵味,又通俗易懂,朗朗上口,经典唱段流传至今;最重要的是,它所传递的“劳动最光荣”“知识青年与群众相结合”等精神内核,超越了时代局限,始终引发人们对理想、奋斗与人生价值的思考,这种普世情感是其历久弥新的关键。

分享:
扫描分享到社交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