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剧《平原作战》作为现代京剧的代表性作品,以抗日战争时期八路军在华北平原开展游击战为背景,通过“以点打面”“化整为零”的战术智慧,展现了军民一心抗击日寇的英雄史诗,剧中花脸(净角)角色的唱段,作为刻画人物性格、渲染戏剧冲突的重要载体,既继承了传统京剧花脸行当的刚猛特质,又融入现代军事题材的时代气息,成为该剧艺术魅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剧中花脸主要集中于日本军官龟田等反派形象,其唱段通过独特的唱词设计、板式编排与表演手法,生动展现了侵略者的凶残、狡诈与色厉内荏,同时从反面烘托了八路军战士的英勇无畏与人民群众的坚定支持。
花脸角色的定位与唱段核心功能
在传统京剧中,花脸多扮演性格、品质或相貌有突出特征的男性角色,以“唱念做打”的综合性表演见长,分为铜锤花脸(唱功为主,如包拯)、架子花脸(做工为主,如曹操)等。《平原作战》中的龟田作为日伪军指挥官,属于典型的“架子花脸”范畴,其唱段的核心功能有三:一是交代军事行动,推动剧情发展;二是刻画人物性格,塑造侵略者形象;三是营造戏剧冲突,与正面角色形成强烈对比,与传统花脸不同,龟田的唱词摒弃了“忠奸善恶”的伦理叙事,转而聚焦军事侵略的暴力逻辑,如“扫荡”“清剿”“镇压”等军事术语的运用,使角色更具时代特征与真实感。
典型花脸唱段的艺术分析
以龟田率部“扫荡”李庄时的唱段为例,其唱词与板式设计充分体现了花脸行当的艺术特色:
(西皮导板)炮声震天敌情慌,
(西皮原板)急令传遍各营房,共军主力何处藏?定有奸细引路旁!
(西皮流水)速速搜查莫迟缓,活捉李胜赏千粮,若敢违令军法斩,皇军威势镇四方!
这段唱从“西皮导板”起势,旋律高亢而散板,模拟炮声的紧张氛围,奠定“敌情慌”的基调;转入“西皮原板”后,节奏规整但略带焦虑,“何处藏”“引路旁”的唱词通过拖腔与顿挫,表现龟田的多疑与急躁;“西皮流水”则节奏加快、字多腔少,“速速搜查”“军法斩”等命令式唱词以急促的吐字展现其凶狠残暴,尾句“镇四方”通过拔高音调与拖腔,暴露其色厉内荏的本质。
在表演上,龟田的脸谱采用白色底色,黑色眉眼下垂,嘴角下撇,既保留传统花脸“歪脸”的奸诈特征,又通过夸张的眉形强化侵略者的凶相;念白方面,在京剧韵白基础上融入日语发音的模仿(如“米西米西”“搜查的干活”),增强身份辨识度;身段上,跨步、转身、按剑等动作刚劲有力,配合“亮相”时的定格,凸显其军官的威压与狂妄,这种“唱、念、做、打”的融合,使龟田的形象既有传统花脸的“神韵”,又有现代侵略者的“质感”。
传统与现代的融合创新
《平原作战》的花脸唱段并非对传统的颠覆,而是在继承基础上的创新,传统花脸唱腔多侧重“内心外化”,如包拯的唱段突出“刚正不阿”,张飞的唱段强调“勇猛憨直”;而龟田的唱段则转向“行动叙事”,通过军事命令、战场态势的唱词,将侵略者的暴力逻辑外化为具体的戏剧动作,音乐上,在保留西皮高亢明快的同时,融入了西洋乐器的配器元素(如小军鼓的节奏强化),使战争氛围更具现代感;表演上,结合现代军事动作(如持望远镜指挥、挥刀下令),突破了传统京剧“程式化”身段的局限,为花脸行当注入了新的表现力。
传统花脸与《平原作战》花脸唱段对比
对比维度 | 传统花脸唱段(如《铡美案》包拯) | 《平原作战》龟田唱段 |
---|---|---|
角色身份 | 历史清官,刚正不阿 | 现代侵略军官,凶狠狡诈 |
忠义伦理(如“包龙图打坐在开封府”) | 军事命令(如“速速搜查莫迟缓”) | |
板式运用 | 二黄、反二黄为主,深沉醇厚 | 西皮、西皮流水为主,高亢急促 |
表演风格 | 稳重威严,注重“唱功” | 身段夸张,念白带日语腔调,突出“做工” |
音乐伴奏 | 笛子、胡琴为主,节奏舒缓 | 打击乐突出,融入西洋乐器,节奏紧张 |
《平原作战》的花脸唱段是传统京剧艺术与现代题材结合的典范,它既保留了花脸行当“声如洪钟”“形如猛虎”的艺术精髓,又通过唱词、音乐、表演的创新,使京剧能够承载现代战争题材,塑造具有时代特征的人物形象,这种“旧瓶装新酒”的创作思路,不仅丰富了京剧的表现力,也为传统艺术的当代发展提供了宝贵经验——唯有扎根生活、勇于创新,才能让京剧艺术在新时代焕发生机。
相关问答FAQs
问:《平原作战》中的花脸角色与传统京剧花脸相比,在人物塑造上有何创新?
答:传统京剧花脸多为“类型化”反派(如奸臣、猛将),性格单一,善恶分明;而《平原作战》中的龟田作为现代侵略军官,突破了“脸谱化”局限,性格更具复杂性——既有侵略者的凶残(如下令屠杀百姓),又有军事指挥官的狡诈(如怀疑“奸细引路”),还有色厉内荏的本质(如强调“皇军威势”),通过唱词中的军事术语、表演中的日语腔调,以及结合现代战争场景的身段设计,使反派形象更具真实感与时代性,体现了现代京剧“源于生活、高于生活”的创作原则。
问:龟田的花脸唱段如何通过音乐板式体现其性格特征?
答:龟田的唱段以“西皮”腔为主,该腔调高亢明快,适合表现紧张、激烈的场景。“西皮导板”的散板旋律模拟炮声,奠定慌乱基调;“西皮原板”通过“何处藏”的拖腔表现其多疑;“西皮流水”则以急促的吐字展现其急躁与狠辣,如“速速搜查”“军法斩”等唱词,整体板式由慢到快、由散到整,配合打击乐的“急急风”“四击头”,形成层层递进的音乐张力,生动外化了其“外强中干”的侵略者本质——表面气势汹汹,实则色厉内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