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剧《清官册》是传统剧目中歌颂清官廉吏的经典之作,故事取材于北宋时期“狸猫换太子”的民间传说,聚焦于寇准审案、昭雪冤屈的主线,塑造了寇准刚正不阿、机智果断的清官形象,在京剧艺术中,流派的划分是表演艺术传承与发展的核心标志,而《清官册》中寇准这一角色,其表演风格与艺术呈现,明确归属于京剧“马派”老生行当。
剧目与流派:马派老生的经典载体
京剧老生行当历经百年发展,形成了以“老三鼎甲”(程长庚、余三胜、张二奎)为开端,以“新三鼎甲”(谭鑫培、汪桂芬、孙菊仙)为深化,后衍生出余派、言派、高派、马派、麒派等多元流派的艺术格局,马派由京剧表演艺术家马连良创立,以“潇洒流畅、细腻传神”为总体风格,在唱腔、念白、身段、扮相等各方面均独树一帜,尤其擅长塑造文武兼备、智勇双全的儒将或清官形象,而《清官册》中的寇准,正是马派此类角色的典型代表。
马派的形成与马连良的艺术实践密不可分,他早年师从萧长华、蔡荣贵等名家,在继承谭派、刘鸿昇等流派的基础上,结合自身条件与时代审美,创造出“美派”表演风格——唱腔讲究“巧腔”与“抑扬顿挫”,如《清官册》中寇准的唱段,既保留老生的苍劲,又融入流畅的旋律,避免“直腔直调”;念白注重“语气神韵”,通过轻重缓急、抑扬顿挫展现人物内心,如寇准与柴郡主对质时的“京白”与“韵白”结合,凸显其沉稳与机敏;身段则强调“身形合一”,水袖、髯口、台步皆有章法,如“审案”时的踱步与甩袖,既显官员威仪,又透出思虑之态,这些特点使《清官册》成为马派艺术的“试金石”,也是流派传承的重要载体。
马派在《清官册》中的具体体现
《清官册》的故事围绕寇准奉旨查办“潘杨冤案”展开,全剧以“审案”为核心,情节紧凑,人物情感层次丰富,马派表演通过唱、念、做、打的融合,将寇准的“智”“勇”“忠”展现得淋漓尽致。
(一)唱腔:巧中见骨,情韵交融
马派唱腔以“流畅”与“韵味”并重,在《清官册》中尤为突出,如寇准夜审潘洪时的“大段唱腔”,马连良创造性地运用“西皮流水”与“西皮散板”的转换,通过节奏变化展现人物情绪:面对奸臣潘洪的狡辩,唱腔由缓到急,字字铿锵,体现“威”;回忆冤案真相时,转“散板”低回婉转,透出“悲”;决心昭雪冤情时,再转“快板”激昂高亢,彰显“勇”,这种“巧腔”设计,既符合老生“唱情”的传统,又通过旋律的跌宕强化戏剧张力,成为马派唱腔的经典范式。
(二)念白:语带春秋,神形兼备
念白是马派表演的“灵魂”,讲究“口齿清晰、语气传神”,在《清官册》中,寇准的念白可分为“韵白”与“京白”两类:“韵白”用于公堂审案,如“潘洪!你可知罪?”一句,通过“咬字”的轻重与节奏的停顿,既显官员威严,又暗含对奸臣的斥责;“京白”则用于与柴郡主等皇室人物对质,如“郡主息怒,下官自有主张”,语言口语化,语气诚恳,拉近与观众的距离,同时展现寇准在官场与皇权间的周旋智慧,马连良的念白“声中有情,情中有形”,被观众誉为“听其声如见其人”。
(三)身段:端庄灵动,寓情于形
马派身段讲究“端庄中见灵动,规范中显个性”。《清官册》中,寇准的“审案身段”极具代表性:手持笏板,端坐公堂,台步稳健,体现官员的“威”;思考案情时,手指轻捻胡须,眼神专注,展现“智”;面对阻力时,甩髯、振袖,动作利落,凸显“勇”,这些身段并非孤立存在,而是与唱、念紧密结合,如“唱到‘怒火满胸膛’时,配合甩髯动作,将情绪推向高潮”,形成“唱做一体”的艺术效果。
(四)扮相:儒雅清正,形神合一
马派对“扮相”的要求是“符合人物身份,凸显气质特点”,寇准在《清官册》中为中年官员,扮相为“黑三髯、紫官衣、玉带”,面庞微胖,眼神明亮,既显文官儒雅,又透出刚正之气,马连良在扮相上注重“细节”,如官衣的褶皱要体现人物的奔波,髯口的梳理要配合情绪变化,这些细节使“形”与“神”达到统一。
其他流派的演绎与马派的独特性
虽然《清官册》以马派表演最为经典,但京剧史上其他流派也曾尝试演绎此剧,却因风格差异未能形成广泛影响。
- 谭派:以“古朴苍劲”为特点,唱腔讲究“脑后音”,适合塑造“老年忠臣”形象,但寇准在剧中以“中年智将”为主,谭派的苍劲风格与人物气质略有出入;
- 麒派:周信芳创立的麒派以“苍劲悲壮”见长,念白“沙哑有力”,擅长塑造“悲剧英雄”,而《清官册》的基调是“昭雪冤情”,麒派的悲情风格与剧目的“光明结局”不符;
- 言派:言菊朋的言派以“细腻婉转”著称,但更侧重“文戏”的抒情,在《清官册》的“审案冲突”中,略显力度不足。
相比之下,马派的“潇洒流畅”“智勇兼备”与寇准的人物形象高度契合,既保留了老生的“正气”,又融入了“儒将”的灵动,成为该剧不可替代的流派标识。
马派《清官册》的传承与影响
马派《清官册》的艺术成就,离不开马连良的精心打磨与后人的传承,马连良本人一生多次演出此剧,不同时期的表演虽有变化,但“潇洒中见风骨”的核心风格始终未变,其弟子如张学津、冯志孝等,均完整继承了马派《清官册》的表演精髓,成为当今舞台上的主流版本,该剧还通过录音、录像、教材等形式广泛传播,成为京剧老生行当的教学经典,推动了马派艺术的普及与发展。
相关问答FAQs
Q1:《清官册》中“劝千岁杀字休出口”这段唱腔有何艺术特色?
A:“劝千岁杀字休出口”是《清官册》中寇准劝谏柴郡主的核心唱段,属于马派“西皮慢板”的经典唱腔,其艺术特色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旋律流畅,马连良通过“巧腔”设计,将“杀字休出口”等关键字的拖腔处理得婉转悠扬,既符合劝谏的语气,又凸显人物的诚恳;二是情感层次,唱段从“焦急劝阻”到“分析利弊”,再到“表明决心”,通过音量的强弱与节奏的快慢变化,展现寇准的机智与担当;三是咬字清晰,马派讲究“字正腔圆”,每个字均“出字有力、收音轻巧”,使观众既能听清唱词,又能感受旋律之美。
Q2:除了马派,京剧界还有哪些流派曾演绎过《清官册》?
A:历史上,京剧界除马派外,谭派、言派、高派等也曾尝试演绎《清官册》,但影响有限,谭派传人王琴侬曾演出此剧,侧重“古朴苍劲”的唱腔,但因角色气质与谭派擅长的“老年忠臣”存在差异,未能流传;言派传人言少朋的版本则突出“细腻婉转”,在“文戏”部分有特色,但“审案冲突”中略显力度不足;高派创始人高庆奎也曾尝试,其唱腔“高亢激越”,适合表现“悲愤”情绪,但与《清官册》“光明昭雪”的基调不完全契合,马派版本凭借其“智勇兼备”的风格,成为《清官册》最主流、最具代表性的演绎流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