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秋的郑州,阳光透过河南豫剧院排练厅的玻璃窗,洒在木质地板上,映出一位身着练功服的女子身影,她正专注地指导青年演员唱腔,眼神中既有严师的犀利,又有长者的慈爱,她就是豫剧名家、常派传人、中国戏剧梅花奖得主章兰,当采访的话题从她的艺术生涯铺展开来,这位在豫剧舞台上耕耘四十余载的艺术家,眼中闪烁着对艺术的赤诚与对传统的敬畏。
章兰与豫剧的缘分,始于童年,1956年,她出生于河南开封的一个普通家庭,父母并非戏曲从业者,却在她幼小的心里种下了艺术的种子。“小时候广播里常放豫剧,常香玉老师的《花木兰》我听了无数遍,‘刘大哥讲话理太偏’那段,我跟着哼哼,不知不觉就记下了。”回忆起最初的启蒙,章兰的语气里带着笑意,12岁那年,她考入河南省戏曲学校,正式开启学艺生涯。“那时候练功苦啊,冬天在院子里踢腿,汗湿了棉袄,风一吹像冰一样贴在身上,但心里是热的,因为知道自己喜欢这个。”在学校,她主攻闺门旦、青衣,师从多位名家,而最让她受益的,是后来拜入常香玉门下,成为常派第三代传人。“常老师教戏,不仅教唱念做打,更教‘戏比天大,德艺双馨’,她说‘演戏要心里有观众,手里有人物’,这句话我一直记到现在。”
常派艺术以刚健明亮、大气磅礴著称,章兰在传承中深得其精髓,她认为,常派的核心是“情”与“真”。“《穆桂英挂帅》里的‘捧印’,穆桂英从犹豫到决绝,情绪的转折要通过眼神、身段层层递进,不能光靠嗓子喊。”为了演好这个角色,她反复揣摩人物心理,甚至查阅史料了解宋代女将的风骨。“舞台上的穆桂英不是符号,是有血有肉的人,她既有保家卫国的豪情,也有对家人的牵挂,这种复杂性才让观众共情。”除了《穆桂英挂帅》,她塑造的《花木兰》中的花木兰、《秦香莲》中的秦香莲等角色,都成为豫剧舞台上的经典,她的嗓音高亢而不失婉约,表演细腻而富有张力,既有常派的大气,又不失女性角色的柔美,被观众誉为“中原金嗓子”。
在章兰看来,传统艺术不是博物馆里的标本,而是需要与时俱进的生命体。“传承不是照搬,而是要理解传统的精髓,再用当代的审美去表达。”近年来,她积极参与豫剧的创新实践,比如在《红菊》中融入现代音乐元素,在《焦裕禄》中采用现实主义表演手法,让年轻观众也能感受到豫剧的魅力。“我们尝试用交响乐伴奏《花木兰》选段,刚开始有老艺人担心‘不像豫剧’,但演出时年轻人鼓掌特别热烈,他们觉得‘原来豫剧这么好听’。”创新的同时,她也坚守着底线:“不管怎么改,豫剧的‘根’不能丢,豫剧的韵味不能变,比如吐字归音、板式节奏,这些基本的东西不能丢。”
作为河南豫剧院院长,章兰肩上的担子不止于舞台,她带领团队常年深入基层演出,每年平均200多场,“到田间地头、工厂矿山,为最朴实的观众唱戏,他们眼里的光,比任何奖杯都珍贵。”她还推动“豫剧进校园”活动,编写教材,亲自授课,让更多孩子了解豫剧。“有孩子听完课后说‘原来豫剧不是老奶奶才看的’,这就是我们的成功。”对于青年演员,她倾囊相授,“我常跟他们说,学戏要先学做人,耐得住寂寞,才能在艺术上走远。”
谈及未来,章兰眼中充满期待:“我还能再唱十年,想把更多好戏传给年轻人,让豫剧这朵‘中原奇葩’开得更艳。”采访结束时,夕阳已将排练厅染成金色,她转身继续指导青年演员,那身影在光影中格外坚定,仿佛豫剧艺术在她身上,正延续着生生不息的力量。
章兰代表作品及艺术成就简表
剧目名称 | 扮演角色 | 艺术特色 | 获奖/荣誉 |
---|---|---|---|
《穆桂英挂帅》 | 穆桂英 | 唱腔高亢激越,表演英姿飒爽,将常派刚健风格与人物内心挣扎结合 | 第十三届中国戏剧梅花奖、文化部文华表演奖 |
《花木兰》 | 花木兰 | 融合常派“刚柔并济”,塑造兼具英气与柔情的巾帼形象 | 豫剧“常派”经典传承剧目,全国巡演超500场 |
《秦香莲》 | 秦香莲 | 以“情”动人,唱腔婉转悲切,表演细腻传神 | 河省戏剧节金奖 |
《红菊》 | 红菊 | 融入现代音乐元素,探索豫剧现代戏新路径 | 国家舞台艺术基金资助项目 |
相关问答FAQs
Q1:作为常派传人,您认为传承常派艺术最重要的是什么?
A1:传承常派艺术,最重要的是抓住“情”与“魂”,常香玉老师常说“戏是演给观众看的”,所以首先要理解人物的情感,把喜怒哀乐真实地传递给观众;其次要把握常派艺术的“魂”——那就是“戏比天大”的敬业精神和“德艺双馨”的品格,不仅要学唱腔、身段,更要学艺德、学情怀,比如常派唱腔的“吐字如吐金”,每个字都要有分量,这背后是千锤百炼的功夫,没有对艺术的敬畏之心,是学不到的,我常跟青年演员说,传承不是复制,而是要带着自己的理解去演绎,让常派艺术在当代依然有生命力。
Q2:现在年轻观众对传统戏曲兴趣不高,您认为豫剧如何吸引更多年轻人?
A2:吸引年轻人,关键要“破圈”而非“迎合”,内容上要贴近年轻人的生活,比如创排反映当代青年奋斗、家庭情感的现代戏,让他们在戏曲中看到自己的影子;形式上要创新,比如用短视频平台展示豫剧幕后排练、教唱腔的趣味内容,或者结合AR技术打造沉浸式戏曲体验,让年轻人觉得“戏曲很酷”,我们之前做过“豫剧+流行音乐”的尝试,把《花木兰》选段改编成流行版本,在音乐节上演出,很多年轻人因此开始关注豫剧,但创新的前提是尊重传统,豫剧的韵味不能丢,比如板式、唱腔的基本规律要遵守,这样才能让年轻观众在喜欢的同时,真正理解豫剧的美,最重要的是,要多给年轻人接触豫剧的机会,比如进校园演出、开设体验课,让他们亲身感受戏曲的魅力,慢慢就会爱上这门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