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剧音配像工程是20世纪80年代由文化部牵头、李瑞环同志推动的重要文化抢救项目,旨在为京剧老艺术家的经典录音配以动态影像,让“听得见的艺术”成为“看得见的经典”。《南阳关》作为传统老生戏的代表作,通过音配像的形式得以更完整地传承与呈现,成为观众领略京剧艺术魅力的窗口。《南阳关》取材于隋唐演义,讲述了隋朝南阳关总兵伍云召因隋炀帝杨广荒淫无道,欲强占其妻,云召愤而起兵反抗,终因寡不敌众,在城头别妻儿后自刎的悲壮故事,全剧既有武将的骁勇,又有文戏的深情,集中展现了忠义之士的悲剧命运。
音配像版本的《南阳关》,在保留老艺术家原汁原味唱腔的基础上,通过精准的影像还原,让观众直观感受京剧“唱念做打”的综合艺术,以经典唱段“叹五更”为例,【二黄慢板】转【原板】的旋律苍凉婉转,配像时演员的眼神、身段需与唱腔呼应:如“伍云召在城楼和泪别亲人”一句,通过“捋髯”、“望城”等动作,配合拖腔的起伏,将云召的无奈与悲愤展现得淋漓尽致;武戏部分如“城头大战”,趟马、开打的动作干净利落,配像需精准还原“腰腿功”的程式化要求,让观众感受到京剧武戏的“精气神”,以下为《南阳关》核心唱段与艺术特色简表:
唱段名称 | 板式 | 唱腔特点 | 情感表达 |
---|---|---|---|
叹五更 | 【二黄慢板】【原板】 | 旋律跌宕,拖腔饱满 | 悲壮、无奈、决绝 |
城头别子 | 【西皮散板】 | 节奏紧凑,字字铿锵 | 不舍、痛心、决绝 |
提起此泪心如捣 | 【反二黄导板】 | 声腔高亢,尾音苍凉 | 愤懑、悲愤、英雄末路 |
音配像工程对《南阳关》的传承意义深远,它保存了老艺术家的艺术精髓,如奚派传人李和曾的演唱,嗓音“刚柔并济”,吐字“圆洞饱满”,通过配像让年轻观众直观感受流派特色;影像资料为京剧教学、研究提供了珍贵素材,演员可通过对比老艺术家的身段、眼神,揣摩角色内心,推动传统剧目的当代传播,正如京剧表演艺术家梅葆玖所言:“音配像让‘死’的录音‘活’了起来,让经典有了‘看得见的灵魂’”。
《南阳关》的音配像版本,不仅是对一部剧目的再现,更是对京剧艺术活态传承的实践,它让观众在“音”与“像”的结合中,触摸到传统戏曲的温度与力量,也让“忠义千秋”的伍云召形象跨越时空,持续闪耀在京剧舞台上。
FAQs
-
问:京剧音配像《南阳关》与现场演出相比,有哪些独特优势?
答:音配像保留了老艺术家的原汁原味唱腔(如李和曾的奚派韵味),同时通过影像固定了经典表演程式,便于反复研习;且不受时空限制,观众可随时欣赏,弥补了现场演出场次有限的不足。 -
问:《南阳关》中伍云召的人物形象有何特点?
答:伍云召是“忠义双全”的悲剧英雄,他既有武将的勇猛(如城头杀敌),又有文人的深情(如别妻别子),性格刚烈中带着柔情,其“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精神体现了传统道德观念,是京剧老生行当“文武兼备”的代表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