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州光影戏剧网

京剧高派唱腔父子们如何传承艺术精髓?

京剧高派唱腔作为中国京剧老生行当的重要流派之一,其艺术传承与发展离不开“父子们”的艺术接力,从创始人高庆奎到子辈高盛麟,再到再传弟子李和曾、王世续等,他们以血缘为纽带,以艺术为灵魂,共同塑造了高派“高亢激越、气势磅礴”的独特风貌,为京剧艺术留下了宝贵遗产。

京剧高派唱腔父子们

高派创始人高庆奎(1890-1942)出身梨园世家,自幼受戏曲熏陶,初习老生,后拜师贾丽川,兼学孙菊仙、谭鑫培、刘鸿昇等诸派之长,他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结合自身嗓音条件(音域宽广,脑后音充沛,中气十足),开创了以“唱情”为核心的高派艺术,其唱腔特点可概括为“高、亮、劲、爽”:高则穿云裂石,亮则清越透亮,劲则刚柔并济,爽则酣畅淋漓,如《逍遥津》中“欺寡人如同掌中草”的导板,他运用“嘎调”将汉献帝的悲愤与绝望推向极致,声腔中带着撕裂般的张力,成为高派经典;《斩马谡》中“诸葛亮在帐中令传三遍”的西皮原板,则以稳健的节奏和饱满的情感,塑造了诸葛亮执法如山又内心复杂的形象,高庆奎的代表剧目多取材于历史故事,人物塑造上注重“以情带声”,唱腔与人物情感高度融合,形成了“声情并茂、动人心魄”的艺术风格。

作为高庆奎的次子,高盛麟(1915-1987)虽未专攻高派老生,却以武生行当将高派的艺术精神发扬光大,他幼年受父亲熏陶,习老生后改武生,师从李兰亭、周信芳等名家,但高派“气势派”的表演理念深深影响了他的艺术追求,高盛麟的武生表演讲究“唱念做打”并重,尤其注重“念白”的情感张力,这与高派老生“以情带声”的理念一脉相承,例如在《长坂坡》中饰演赵云,他借鉴高派老生“喷口”技巧,将“主公且上马,杀出重围”的念白处理得铿锵有力,既展现武生的英武,又融入老生的沉稳,形成“武戏文唱”的独特风格,他的表演中,高派那种“高亢激越”的气势贯穿始终,无论是《挑滑车》中高宠的高亢唱腔,还是《连环套》中黄天霸的念白,都能感受到高派艺术“刚健婀娜、情韵兼胜”的魅力,高盛麟虽未以高派老生立身,却通过武生行当拓展了高派艺术的边界,使高派的精神内核在不同行当中得以延续。

高派艺术的真正传承与发扬,离不开再传弟子李和曾(1921-2001)的坚守与创新,李和曾早年师从高庆奎,深得高派真传,嗓音条件极佳,既能驾驭高派的高腔,又能精准把握人物情感,他的演唱在高庆奎“高亢激越”的基础上,更注重“润腔”的细腻,如《哭秦庭》中“伍员在头上换孝冠”的唱段,他运用“擞音”“颤音”等技巧,将伍员国破家亡的悲愤与绝望演绎得淋漓尽致,声腔时而如泣如诉,时而裂穿云霄,被誉为“活伍员”,李和曾不仅继承了高派的传统剧目,还大胆创新,将高派唱腔融入现代戏创作,如在《节振国》中,他借鉴高派“脑后音”的发声方法,塑造了煤矿工人领袖的英雄形象,使高派艺术在新时代焕发生机,他还致力于高派艺术的整理与传承,录制了大量音像资料,为后人留下了宝贵的艺术档案。

京剧高派唱腔父子们

为更清晰展现高派父子们的艺术脉络,以下为代表性人物简表:

人物 辈分 行当 艺术贡献 代表剧目
高庆奎 创始人 老生 创立高派,形成“高亢激越、声情并茂”的唱腔风格 《逍遥津》《斩马谡》《哭秦庭》
高盛麟 子辈 武生 融合高派气势于武生表演,开创“武戏文唱”路径 《长坂坡》《挑滑车》《连环套》
李和曾 再传弟子 老生 继承并创新高派,推动高派现代戏发展 《哭秦庭》《节振国》《逍遥津》
王世续 再传弟子 老生 整理高派史料,传承高派演唱技巧 《辕门斩子》《法门寺》

高派父子们的艺术传承,不仅是血缘的延续,更是艺术精神的传递,高庆奎以“情”立派,开创了京剧老生“声腔与情感高度统一”的新境界;高盛麟以“气”展派,将高派的磅礴气势融入武生表演,拓展了高派的艺术边界;李和曾以“新”扬派,在坚守传统的同时推动高派与时俱进,使其成为跨越时代的艺术流派,他们的接力,不仅让高派艺术得以薪火相传,更彰显了京剧艺术“守正创新、生生不息”的生命力。

FAQs

京剧高派唱腔父子们

问题1:高派唱腔与其他老生流派(如马派、谭派)的主要区别是什么?
解答:高派唱腔以“高亢激越、气势磅礴”为核心,区别于谭派的“清亮圆润、婉转细腻”和马派的“潇洒流畅、自然洒脱”,具体而言,高派强调“脑后音”的运用,嗓音穿透力极强,情感表达浓烈,如《逍遥津》中的“嘎调”能将人物情绪推向极致;谭派则注重“立音”和“润腔”,唱腔如行云流水,讲究“字正腔圆”;马派唱腔更贴近生活语言,注重“口语化”表达,风格轻快流畅,高派擅长表现悲愤、激昂等极端情感,而谭派、马派则更侧重表现文人的儒雅或英雄的潇洒。

问题2:高派父子们如何平衡传统继承与艺术创新?
解答:高派父子们在传承中始终坚持“守正创新”的原则,高庆奎创立高派时,在继承孙菊仙“唱情”和刘鸿昇“高腔”的基础上,结合自身嗓音特点和对人物的理解,形成了独特的唱腔体系,既尊重传统,又不拘泥于传统;高盛麟虽改武生,但将高派的“气势”与武生“做打”结合,创新“武戏文唱”的表演路径,既保留了武生的功架,又融入了老生的情感深度;李和曾则在继承高派传统唱腔的基础上,大胆融入现代戏创作,将高派唱腔与现代人物情感结合,既保留了高派的“魂”(高亢激越的声腔、饱满的情感),又拓展了其“形”(题材、表演形式的创新),实现了传统与时代的统一。

分享:
扫描分享到社交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