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州光影戏剧网

禹州豫剧团五世请缨背后,五代人接力传承戏曲为何坚守初心?

禹州豫剧团作为中原地区豫剧艺术的重要传承阵地,其经典剧目《五世请缨》不仅是剧团的代表作,更是豫剧舞台上展现家国情怀与忠烈精神的典范之作,该剧以北宋杨家将故事为背景,讲述了佘太君百岁挂帅,率领杨门女将五请出征、保家卫国的传奇,通过跌宕起伏的剧情和鲜明的人物塑造,传递出“忠孝节义”的传统价值观,深受观众喜爱。

禹州豫剧团五世请缨

禹州豫剧团对《五世请缨》的演绎,始于上世纪50年代剧团成立之初,当时,剧团以“传承经典、服务百姓”为宗旨,组织老艺人挖掘整理传统剧目,《五世请缨》因其恢弘的气势和深刻的思想内涵被列为重点复排剧目,在改编过程中,剧团结合禹州地方戏曲特色,对唱腔、念白和武打进行了优化:唱腔上融入豫东调的慷慨激昂与豫西调的委婉细腻,形成独具“禹州豫剧”风格的“请缨调”;念白采用中州韵,既保留传统韵味,又贴近当代观众理解;武打设计则吸收了当地武术元素,如“佘太君扬威”“穆桂英破阵”等场次,将戏曲程式化动作与真实武术感结合,增强了舞台冲击力。

经过几代艺术家的打磨,禹州豫剧团的《五世请缨》形成了“以情带戏、以技服人”的表演特色,老一辈艺术家如著名豫剧表演艺术家“金嗓子”王素琴,在饰演佘太君时,通过“抖髯”“甩袖”等细腻身段,将百岁老帅的威严与慈爱刻画得入木三分;青年演员则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融入现代审美,如饰演杨文广的演员在“请缨”一场中,通过高亢的唱腔和利落的武打动作,展现少年英雄的血性与担当,剧团已形成老中青三代演员梯队的传承体系,确保剧目艺术薪火相传。

为展现《五世请缨》的艺术魅力,禹州豫剧团常年坚持“送戏下乡”与“进城展演”相结合,年均演出超200场,足迹遍布河南及周边省份,2019年,该剧目入选“河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成为禹州文化的重要标识,剧团还通过“戏曲进校园”“大师班”等活动,培养年轻观众,让传统戏曲在新时代焕发生机。

禹州豫剧团五世请缨

以下是《五世请缨》核心角色与行当对照表,展现剧中人物的艺术特色:

角色名 行当 表演特点 代表性演员(老一辈/青年)
佘太君 老旦 唱腔苍劲,身段沉稳,突出威严 王素琴/李晓芳
穆桂英 武旦 唱腔高亢,武打灵动,展现英姿 张巧云/赵梦琪
杨文广 小生 唱腔清亮,动作矫健,突出少年气 陈胜利/王浩然
寇准 文净 念白铿锵,表情严肃,突出忠直 黑建国/马建民

多年来,禹州豫剧团以《五世请缨》为载体,不仅传承了豫剧艺术,更弘扬了杨家将的爱国精神,成为连接传统与现代的文化桥梁,剧团将继续在守正创新中打磨剧目,让这部经典之作绽放更加璀璨的光彩。

FAQs
问:《五世请缨》作为传统剧目,在当代演出中有哪些创新?
答:禹州豫剧团在保留传统精髓的基础上,从舞台呈现、唱腔设计和叙事节奏三方面进行创新,舞台引入多媒体技术,通过LED屏展现“边关战场”“天波府”等场景,增强视觉冲击力;唱腔在“请缨调”基础上融入流行音乐元素,吸引年轻观众;叙事节奏适当加快,删减冗长过场戏,突出“五请缨”的核心冲突,使剧情更紧凑易懂。

禹州豫剧团五世请缨

问:禹州豫剧团如何培养年轻演员传承《五世请缨》?
答:剧团采用“师徒结对+系统培训”模式,由老艺术家亲自传授表演技巧,如王素琴老师每周为青年演员开设“佘太君角色工作坊”,从唱腔咬字到身段细节逐一指导;同时与戏曲学校合作,开设“豫剧经典剧目选修课”,将《五世请缨》纳入教学大纲,并通过“青年演员擂台赛”选拔优秀人才,确保剧目传承后继有人。

分享:
扫描分享到社交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