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州光影戏剧网

京剧九里山简介中九里山有何历史与艺术魅力?

京剧《九里山》是中国传统戏曲宝库中取材于楚汉相争的经典剧目,以“十面埋伏”这一著名战役为核心,通过京剧独特的艺术手法,生动再现了韩信运筹帷幄、项羽英雄末路的悲壮历史,作为京剧传统武戏的代表,《九里山》不仅展现了金戈铁马的战场气势,更融入了唱念做打的精湛技艺,成为老生、武生行当的“试金石”,至今仍是舞台上久演不衰的经典。

京剧九里山简介

剧目背景与剧情梗概

《九里山》的故事背景设定在秦末楚汉相争时期,公元前202年,刘邦与项羽在垓下展开决战,刘邦大将韩信率领汉军主力,在九里山(今江苏徐州附近)布下“十面埋伏”之阵,层层围困楚军,京剧《九里山》截取了战役中最激烈、最具戏剧性的片段,从韩信登台点将、布阵设伏,到楚军突围、项羽中计,最终以项羽败走乌江、自刎江畔收尾,全剧节奏紧凑,冲突迭起,既有宏大的战争场面,也有细腻的人物刻画。

剧情开篇,韩信身披帅袍,手持令旗,在帐中调兵遣将,他利用楚军远征疲惫、军心不稳的弱点,命汉军埋伏于九里山四周,形成“十面埋伏”的包围圈,随后,项羽率楚军杀入重围,面对层层截杀,项羽虽勇猛无敌,斩将搴旗,却终因寡不敌众、中计被困,剧中通过“大战九里山”“霸王败阵”等经典场次,展现了项羽“力拔山兮气盖世”的豪迈,也刻画了韩信“明修栈道,暗度陈仓”的智谋,项羽在四面楚歌中悲歌慷慨,自刎于乌江,为楚汉相争画上句号。

核心人物形象塑造

《九里山》的成功离不开对核心人物的精准刻画,剧中韩信与项羽的形象尤为鲜明,成为京剧舞台上的经典艺术符号。

韩信:作为汉军统帅,京剧中的韩信被塑造成“智绝”的形象,他身形挺拔,扮相俊朗,唱念以沉稳苍劲的“老生腔”为主,如“在帐中领将令”等唱段,通过慢板、原板的节奏变化,展现其运筹帷幄的从容与自信,在身段表演上,韩信的动作多以“帅”“稳”为特点,如登帐时的“整冠”“甩袖”,点将时的“手势”“眼神”,无不透出统帅的威严与智谋,尤其在布阵时,通过“背躬”(转身自语)表现其思考过程,用“亮相”定格战术关键,让观众直观感受到“兵仙”的谋略。

项羽:作为悲剧英雄,京剧中的项羽是“勇绝”与“悲绝”的结合,他勾黑脸、戴黑靠,手持霸王枪,唱腔以高亢激越的“花脸腔”与“老生腔”融合,如“力拔山兮气盖世”的【垓下歌】,通过“导板”“散板”的跌宕起伏,展现其英雄末路的苍凉,在武打中,项羽的表演以“猛”“狠”著称,如“枪挑汉将”“马踏连营”等场面,通过“蹦跳”“摔叉”“抢背”等高难度动作,凸显其“力能扛鼎”的勇猛,但面对四面楚歌,他又通过“甩发”“跪步”等身段,流露出一丝无奈与悲怆,让这一形象既有“霸王”的霸气,也有“末路英雄”的悲情。

京剧九里山简介

艺术特色与舞台呈现

《九里山》作为京剧武戏的典范,在艺术表现上融合了唱、念、做、打等多种元素,通过程式化的表演与舞台调度,将古代战争场面转化为极具观赏性的戏曲艺术。

(一)武打设计与程式化表演

京剧武戏讲究“武戏文唱”,《九里山》的武打设计既有大开大合的激烈对抗,又有细腻的程式化动作,剧中“开打”场面分为“单战”“群战”两种:单战如项羽与汉将樊哙的对阵,通过“枪架子”“对刀”等套路,展现个人武艺;群战则表现楚军突围时的混战,演员通过“翻跟头”“抢背”“旋子”等动作,配合密集的锣鼓点(如“急急风”“四击头”),营造出千军万马、刀光剑影的战场氛围,尤其是“十面埋伏”的舞台呈现,通过汉军演员的“走圆场”“变队形”,层层叠叠形成包围之势,再配合灯光与音效(如战鼓、号角),让观众仿佛置身于真实的古战场。

(二)唱腔与念白的戏剧张力

《九里山》的唱腔设计紧扣人物性格与剧情发展,韩信的唱腔以“西皮”为主,旋律平稳,节奏规整,如“劝君王听臣奏”一段,通过“西皮原板”的叙述性唱腔,展现其谋略与忠心;项羽的唱腔则多用“二黄”,苍凉悲壮,如“败阵下山”时的“二黄导板”,高亢激越,配合拖腔,将其内心的愤懑与绝望表现得淋漓尽致,念白方面,韩信多用韵白(即戏曲化的念白),字正腔圆,体现谋士的儒雅;项羽则以京白(接近北京方言的念白)为主,粗犷豪放,凸显其武将本色。

(三)脸谱与服饰的象征意义

京剧脸谱与服饰是人物形象的外化。《九里山》中,项羽的脸谱为“十字门脸”,主色为黑,象征其刚直、勇猛,但眉心的“寿”字纹暗示其刚愎自用;韩信为俊扮(不勾脸谱),身着红蟒玉带,象征其身份尊贵与智慧超群,服饰细节也暗含寓意:项羽的黑色靠旗代表其“霸主”地位,而战败时靠旗的歪斜、甲胄的破损,则直观展现其从巅峰到落魄的转变。

历史渊源与文化影响

《九里山》的故事原型可追溯至《史记·淮阴侯列传》,京剧对其进行了艺术加工与提炼,形成兼具历史真实与戏剧美感的经典剧目,清代中后期,随着京剧的形成与发展,《九里山》逐渐成为京剧舞台上的常演剧目,早期由“三鼎甲”之一的余三胜饰演韩信,后经谭鑫培、马连良等名角不断打磨,形成了不同流派的艺术风格。

京剧九里山简介

该剧的文化影响不仅体现在艺术层面,更承载了中国传统军事文化与英雄情怀。“十面埋伏”作为经典战术,通过京剧的传播深入人心,成为“以智取胜”的象征;而项羽的悲剧形象,则引发观众对“英雄末路”的思考,体现了戏曲“寓教于乐”的功能。《九里山》仍是京剧科班的必修剧目,众多京剧演员通过演绎此剧锤炼技艺,如武生演员盖叫天以“美”与“帅”结合的项羽表演著称,老生演员马连良则通过唱念的细腻处理,展现了韩信的智谋与沉稳。

相关问答FAQs

Q1:京剧《九里山》中的“十面埋伏”在舞台上是如何通过程式化动作表现的?
A1:舞台上的“十面埋伏”主要通过演员的“走位”“队形变化”与“集体动作”来表现,汉军演员手持不同兵器(枪、刀、剑、戟),通过“走圆场”层层推进,形成“左伏右伏”“前伏后伏”的包围阵势;在“埋伏”静止时,通过“亮相”定格不同方向的攻击姿态,配合锣鼓点“四击头”,增强视觉冲击力,指挥者(如韩信)通过“手势”“令旗”调度,象征战术变化,而楚军演员则以“突围”时的“翻跳”“躲闪”动作,表现陷入重围的紧张感,整体通过“虚景实演”的戏曲美学,将抽象的战术转化为具象的舞台表演。

Q2:项羽在《九里山》中的形象与历史记载有何异同?艺术加工体现在哪些方面?
A2:历史中的项羽以“勇猛”“刚愎”著称,最终兵败垓下、自刎乌江;京剧中的项羽形象基于历史,但强化了其“英雄末路”的悲情色彩,相同点在于保留了项羽的武勇与悲剧结局;不同点在于艺术加工:一是增加了“垓下被围”“四面楚歌”等情节铺垫,通过“唱腔”“身段”展现其内心挣扎(如“甩发”表现悲愤,“跪步”表现绝望);二是简化了历史细节,突出“霸王别姬”等情感元素,使人物更具感染力;三是通过脸谱、服饰等视觉符号(如黑脸、黑靠)强化其“霸主”身份,让观众直观感受到“力能扛鼎”却“时不利骓”的矛盾,使历史人物更具戏剧张力。

分享:
扫描分享到社交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