裴咏杰作为当代京剧舞台上备受瞩目的老生演员,以擅演关羽戏著称,其代表作《走麦城》更是凝聚了他对传统艺术的深刻理解与创造性转化,这出取材于《三国演义》的经典剧目,讲述了关羽兵败麦城、最终遇害的悲壮故事,而裴咏杰的演绎,既保留了关羽戏“唱念做打”的精髓,又通过细腻的人物塑造和舞台呈现,让这一历史英雄的形象在当代舞台上焕发出新的生命力。
裴咏杰的艺术道路与关羽戏的渊源
裴咏杰的京剧艺术之路深受家族影响,其祖父裴云卿是民国时期知名的京剧文武老生,父亲裴少春亦工老生,自幼耳濡目染的他,在12岁正式考入中国戏曲学院,师从李洪春、王世续等关羽戏名家,系统学习了《古城会》《单刀会》《水淹七军》等经典剧目。《走麦城》因其情节跌宕、情感复杂,被视为关羽戏中最具挑战性的“大轴戏”,对演员的唱念做打、人物把握要求极高,裴咏杰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结合自身条件——身材魁梧、嗓音醇厚、眼神锐利,逐渐形成了“形神兼备、威猛中见悲情”的关羽表演风格,成为当代京剧界“关派”艺术的重要传承者与发展者。
《走麦城》的剧情与京剧传统呈现
《走麦城》的故事背景设定在东汉建安二十四年(219年),关羽失守荆州后,退守麦城,被东吴将领吕蒙、陆逊重重包围,在孤立无援的绝境中,关羽试图突围,最终在临沮被俘,拒降而亡,京剧《走麦城》通常分为“困麦城”“劝降”“突围”“遇害”等场次,核心情节集中在关羽面对绝境时的心理挣扎与英雄气概的展现。
在传统京剧表演中,关羽的形象有着固定的“谱式”:红脸、凤眼、蚕眉,身披绿蟒、手握青龙偃月刀,动作讲究“稳、准、狠”,念白以韵白为主,唱腔以西皮、二黄为基础,突出其“忠义仁勇”的性格特质,在“劝降”一场,东吴派诸葛瑾劝降,关羽的念白需体现“威而不怒、义正辞严”;在“突围”一场,身段要展现武将的勇猛与疲惫交织的复杂状态;而在“遇害”前,唱腔则需抒发“英雄末路”的悲怆,这些程式化的表演,是历代艺人提炼的艺术精华,也是裴咏杰演绎的基础。
裴咏杰在《走麦城》中的表演突破
裴咏杰对《走麦城》的演绎,并非简单复刻传统,而是在尊重“关派”艺术规范的前提下,对人物内心世界的挖掘与舞台呈现的创新,他的表演可概括为“三个维度”的突破:
唱腔:以情带声,塑造英雄的悲情底色
关羽戏的唱腔向来以“高亢激越”著称,但裴咏杰在《走麦城》中,尤其注重“悲情”的表达,在“叹麦城”一场的核心唱段【西皮散板】“汉室江山一旦倾”中,他没有一味追求高音,而是通过“气若游丝”的嗓音控制,表现关羽因兵败而产生的懊悔与不甘;在“玉泉山显圣”的尾声,他以低沉的【二黄导板】转【回龙】,将关羽“英灵不灭”的遗憾与不屈渲染得淋漓尽致,这种“刚中带柔”的唱腔处理,打破了关羽“脸谱化”的勇武形象,赋予其更丰富的人性色彩。
身段:刚柔并济,展现绝境中的英雄气
传统关羽戏的身段强调“架势”,如“捋髯”“撩袍”“亮相”等动作,要求“稳如泰山”,裴咏杰在此基础上,融入了“武戏文唱”的理念,在“突围”一场中,他通过“踉跄”“甩袖”“跌扑”等动作,表现关羽在重伤、饥饿、疲惫状态下的挣扎:既有“力劈华山”的劈刀动作,展现其勇武不减;又有“扶膝喘息”的细节,暗示其体力不支,特别是“临终前”的“托刀”身段,他单手托刀、缓缓跪倒,眼神从愤怒到释然,将关羽“宁死不屈”的气节与“对刘备的忠诚”融为一体,极具感染力。
念白:字斟句酌,凸显人物的内心矛盾
关羽的念白在传统戏中多为“韵白”,节奏铿锵,裴咏杰在《走麦城》中,通过念白的轻重缓急,揭示人物心理变化,面对诸葛瑾劝降,他的“汝既为东吴之臣,当知关羽之志”一句,前半句语气平稳,后半句突然拔高,字字千钧;而在与部下王甫诀别时,“吾死不足惜,恐误主公大事”的念白,则带着沙哑与哽咽,将关羽“顾全大局”的忠义与“无力回天”的悲愤交织,让人物形象更加立体。
表演特点对比(传统与裴咏杰创新)
表演元素 | 传统关羽戏特点 | 裴咏杰的创新突破 |
---|---|---|
唱腔 | 高亢激越,突出“威” | 以情带声,融入“悲情”,刚柔并济 |
身段 | 稳准狠,强调“架势” | 武戏文唱,加入“疲惫感”细节,凸显绝境中的挣扎 |
念白 | 韵白为主,节奏铿锵 | 字斟句酌,通过语气变化揭示内心矛盾 |
人物塑造 | 忠义勇武的“神化”形象 | 有血有肉、兼具英雄气与人性弱点的“立体化”形象 |
艺术成就与传承意义
裴咏杰的《走麦城》自上世纪90年代首演以来,已成为当代京剧舞台上的经典版本,他不仅通过自身表演让关羽形象深入人心,更通过教学、讲座等方式,将“关派”艺术的精髓传授给年轻演员,他强调“演关羽要‘形似’更要‘神似’”,认为演员需通过眼神、气息传递人物的内心,而非仅靠脸谱和动作,这种“以形传神”的理念,对传统京剧的当代传承具有重要启示。
裴咏杰在舞台呈现上也进行了创新,如通过灯光、音效的配合,强化“麦城被困”的压抑氛围;在“玉泉山显圣”一场,运用干冰营造云雾效果,让关羽的“显圣”更具神秘感,这些“传统为体、现代为用”的尝试,既保留了京剧的艺术本质,又贴近了当代观众的审美需求,让《走麦城》这一古老剧目在新时代焕发出新的生命力。
相关问答FAQs
Q1:裴咏杰塑造的关羽形象与传统版本相比,最大的不同是什么?
A1:传统关羽戏更侧重“忠义勇武”的“神性”塑造,人物形象较为脸谱化;而裴咏杰的关羽则在保留“神性”的基础上,强化了“人性”的一面,他通过细腻的唱腔、身段和念白,展现了关羽作为“人”的挣扎、遗憾与悲情,如“兵败麦城”时的懊悔、“临终前”对刘备的牵挂,让人物从“神坛”走向“人间”,更具真实感和感染力。
Q2:《走麦城》作为悲剧剧目,在当代京剧舞台上为何仍能引发观众共鸣?
A2:悲剧的核心是“英雄的毁灭”,而《走麦城》中的关羽,其“忠义”精神与“末路悲情”具有跨越时代的文化共鸣,裴咏杰的演绎通过“刚柔并济”的表演,既展现了关羽“宁死不屈”的英雄气概,又传递了“时不利兮骓不逝”的无奈,这种“崇高中的悲凉”能够触动观众内心深处的情感,剧目对“忠诚”“气节”的诠释,也与当代社会价值观相契合,使其在新时代仍具有现实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