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剧演员查思娜,作为程派(程砚秋)艺术的优秀传人,以精湛的唱腔和深厚的表演功底在戏曲界崭露头角,舞台上的她,或化身《锁麟囊》中的薛湘灵,或演绎《春闺梦》中的张氏,水袖翻飞间尽显古典戏曲的韵律之美;而卸下戏妆,换上便装的查思娜,则展现出截然不同的生活面貌——那是传统与现代交织的真实日常,是艺术之外对生活本真的热爱与坚守。
便装里的“新中式”美学:传统底蕴的现代表达
查思娜的便装风格,始终绕不开“京剧”这个底色,却又并非简单的元素堆砌,而是将程派艺术的内敛、雅致融入日常穿搭,形成独特的“新中式”审美,她偏爱棉麻、真丝等天然面料,触感温润,色泽素雅,如同京剧舞台上的“素面青衣”,无需繁复装饰,自有沉静力量,日常常见的盘扣立领上衣、阔腿裤、改良旗袍,都带着传统服饰的影子,却又在剪裁上更符合现代生活的便捷与舒适。
她曾在社交平台分享过一套“墨绿棉麻套装”:上衣为小立领设计,右侧斜襟绣有浅色银线缠枝莲纹样,灵感取自京剧服饰中的“边饰”纹样,却将繁复的简化为若隐若现的点缀;下装是高腰阔腿裤,裤脚微喇,行走间带出东方女性的柔美,搭配一对珍珠耳钉和一双黑色布鞋,整体造型既保留了传统服饰的端庄,又透着都市女性的干练,这种“减法美学”,恰如程派唱腔的“幽咽婉转”——不刻意张扬,却在细节处见真章。
她对色彩的把控也颇具心得,舞台上的戏服浓墨重彩,便装中的她却偏爱“低饱和度”色调:米白、藏蓝、豆沙紫、藕荷粉……这些颜色如同京剧中的“淡场戏”,看似平淡,却能衬托出人的气质,她曾说:“京剧讲究‘写意’,便装也是,颜色不用太满,留点呼吸感,反而更接近艺术里的‘留白’。”
性格底色:严谨与随性的“双面绣”
舞台上的查思娜是“严师口中”的好学生,也是观众眼中“一板一眼”的程派传人,为了练就程派标志性的“脑后音”,她每日清晨五点便开始吊嗓,寒冬腊月也从不间断;为了掌握水袖的“云手”“抖袖”等技法,她对着镜子练习成千上万次,直到手腕的力道与唱腔的气韵完美契合,这种对艺术的极致严谨,也渗透到她的便装生活中——即便是最简单的白衬衫,她也会选择版型挺括、面料垂坠感强的款式,领口一定要服帖平整,如同京剧舞台上的“行头”,容不得半点马虎。
严谨之外,便装中的查思娜也有着随性活泼的一面,她喜欢在周末逛胡同、逛文创店,偶尔还会“偷偷”穿上一件oversize的牛仔外套,配条破洞牛仔裤,脚踩运动鞋,扎起高马尾,露出干净利落的额头,活脱脱一个爱笑的邻家女孩,她曾在采访中说:“京剧教会我‘规矩’,但生活需要‘破格’,规矩是艺术的根,破格才是生活的枝叶。”这种“双面性”,让她的形象更加立体——既是对传统的敬畏者,也是对生活的热爱者。
生活中的她,还喜欢将京剧元素融入日常小物,她有一枚银质胸针,造型是程派经典剧目《梅妃》中的“翠盘”纹样,平日别在针织衫上;她的帆布包上,绣着简化的“水袖”图案;就连喝茶的杯子,也印着京剧脸谱的素描,这些细节并非刻意展示,而是自然而然的生活痕迹,如同她常说的:“京剧不是‘博物馆里的古董’,而是活在当下的呼吸。”
便装之外的“传承者”:用生活美学连接传统与现代
作为青年京剧演员,查思娜深知“传承”不仅是守住舞台上的程式,更要让京剧走进年轻人的生活,她的便装,成了连接传统与现代的“桥梁”,在参与国风综艺节目时,她曾穿一身“月白渐变蓝”的改良长裙,裙摆处绣着程派《荒山泪》中“夜织”场景的纹样,搭配一双绣有“虎头”元素的布鞋,既符合节目调性,又巧妙传递了京剧文化,她在社交媒体上分享“便装vlog”,不仅穿搭心得,还会讲解服装中的京剧元素,这个盘扣的‘一字扣’样式,在《锁麟囊》的薛湘灵帔上就有”“这种藏蓝色,在京剧里叫‘秋香蓝’,是沉稳中带着雅气的颜色”。
她还积极参与公益活动,走进校园教孩子们画京剧脸谱、做简易戏服,有一次,她特意穿了件红色中式小袄,和孩子们一起用彩纸剪“水袖”,笑着说:“你们看,这水袖甩起来像不像彩虹?”便装的她,褪去了舞台上的距离感,更像一个“京剧文化传播者”,用年轻人喜欢的方式,让古老的艺术“活”了起来。
舞台与便装的对比:艺术与生活的镜像
为了更直观地展现查思娜舞台形象与便装形象的差异,可通过下表对比:
维度 | 舞台形象 | 便装形象 |
---|---|---|
核心气质 | 端庄典雅,程派艺术的“幽咽婉转” | 温婉亲和,传统与现代的“自然融合” |
服装风格 | 蟒袍、帔、褶子,华丽刺绣,浓烈色彩 | 新中式简约,棉麻真丝,素雅色调 |
妆容配饰 | 贴片子、点唇、浓眼妆,夸张头饰 | 淡妆或素颜,珍珠、银饰等简约配饰 |
行为举止 | 程式化动作,严谨规范,角色代入感强 | 随性自然,松弛有度,展现真实自我 |
场景定位 | 剧院舞台,艺术表演,传统文化的“殿堂” | 日常生活、公益活动,文化传播的“日常” |
FAQs
问:查思娜在便装选择上会刻意融入京剧元素吗?她认为这种“融合”的意义是什么?
答:查思娜的便装并非刻意“堆砌”京剧元素,而是从京剧的“美学内核”出发,进行自然转化,比如她偏爱盘扣、立领等传统服饰结构,选择低饱和度色调,注重面料的垂坠感,这些都是京剧“写意美学”在日常中的延伸,她认为,这种“融合”的意义在于让京剧“走出舞台”——当年轻人看到便装中的京剧元素,会意识到“传统不是老古董,而是可以穿在身上、用在生活中的美学”,从而消除对京剧的距离感,主动了解和喜爱这门艺术。
问:从舞台的“浓墨重彩”到便装的“素雅简约”,查思娜如何完成两种形象的转换?这对她的艺术创作有影响吗?
答:查思娜将这种转换视为“角色抽离”与“本真回归”的过程,舞台上,她需要全身心投入角色,通过夸张的妆容、华丽的服饰和程式化的动作,塑造鲜活的人物形象;而便装则是她回归日常的方式,褪去所有“角色外衣”,以最放松的状态感受生活,这种转换反而让她的艺术创作更接地气——生活中的观察、便装中的舒适感,会潜移默化地影响她对角色的理解,她会在便装中体会“日常的雅致”,从而在演绎《锁麟囊》中“亭亭玉立”的薛湘灵时,更自然地展现人物的端庄与灵动;生活中的随性,也让她在塑造《春闺梦》中“哀怨悲切”的张氏时,多了一丝“真实的人间烟火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