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州光影戏剧网

韩鹏飞演绎豫剧大祭桩有何独特魅力?

豫剧《大祭桩》作为中原戏曲宝库中的经典剧目,自诞生以来便以其跌宕起伏的剧情、鲜明立体的人物和荡气回肠的唱腔,成为豫剧舞台上久演不衰的代表作,在这部凝聚着传统戏曲智慧的作品中,青年豫剧演员韩鹏飞的演绎尤为引人注目,他凭借扎实的文武老生功底、细腻的情感表达和对传统艺术的创新解读,为这部经典注入了新的生命力,让观众在熟悉的故事中感受到别样的艺术冲击。

韩鹏飞豫剧大祭桩

《大祭桩》的故事背景设定在宋代,围绕户部尚书黄章之女黄桂英与穷书生李彦贵的爱情悲剧展开,二人青梅竹马,订下婚约,后黄章因嫌贫爱富强行退婚,李家遭逢变故,李彦贵被迫卖身葬父,黄桂英不顾父亲反对,坚持与李彦贵情意相投,最终逃出家门,冒雨前往李家祭奠未婚夫,途中遭遇李家仆人阻拦,黄桂英悲愤交加,哭诉冤屈,最终真相大白(李彦贵被诬陷,后平反),父女冰释前嫌,全剧以“祭桩”为核心情节,“打路”“祭桩”等折子戏更是将封建礼教下的爱情悲剧与人性挣扎展现得淋漓尽致,其唱腔设计更是豫剧豫东调与豫西调的完美融合,既有高亢激越的爆发力,又有委婉深情的感染力。

在河南豫剧院青年团版本的《大祭桩》中,韩鹏飞饰演了黄章这一核心角色,黄章作为封建家长的典型代表,性格复杂多面:既有位高权重的威严与固执,又有对女儿的疼爱与内心的愧疚,韩鹏飞没有将这一角色简单脸谱化为“反派”,而是深入挖掘其心理层次,通过细腻的表演,让观众看到一个“有血有肉”的封建官员形象,在“囚女”一场中,他通过紧锁的眉头、威严的台步和冷峻的眼神,展现了黄章作为父亲的专制与对女儿“忤逆”的愤怒;而在“真相大白”后,他颤抖的水袖、哽咽的唱腔,又将一位父亲迟来的悔恨与疼爱表现得入木三分,让这个传统角色焕发出新的光彩。

韩鹏飞的表演充分体现了文武老生的“唱、念、做、打”四功,尤其注重以情带戏,以技传情,唱腔方面,他根据人物情绪变化灵活运用豫剧不同声腔:在表现黄章的威严时,采用豫西调的苍劲浑厚,字正腔圆,如“我黄章在朝为官宦”一段,唱腔沉稳有力,凸显其身份地位;在内心挣扎时,则融入豫东调的委婉细腻,通过拖腔、甩腔的运用,展现人物内心的矛盾,如“桂儿她冒雨去祭奠”一段,唱腔中带着颤抖与无奈,将父亲的担忧与固执交织在一起,层次分明,情感真挚。

韩鹏飞豫剧大祭桩

身段表演上,韩鹏飞充分利用文武老生的程式化动作,赋予角色鲜明的舞台形象,他的台步稳健有力,如官员升堂时的“方步”,既符合身份,又暗含威严;水袖功夫尤为出色,在“怒斥桂英”时,水袖如刀般甩出,表现愤怒;在“悔恨交加”时,水袖则轻柔垂落,配合身体的微颤,传递出内心的痛苦,眼神的运用更是点睛之笔,从最初的严厉、冷漠,到中间的动摇、躲闪,再到最后的哀伤、恳切,眼神的细微变化精准传递了人物的心理轨迹,让观众无需过多台词,便能感受到角色的情感波澜。

表演维度 具体表现 艺术效果
唱腔设计 豫西调与豫东调融合,威严时苍劲,挣扎时委婉 准确传递人物身份与内心矛盾,增强唱腔的感染力
身段运用 水袖甩动有力(愤怒)与轻颤(悔恨)结合,台步稳健显威严 程式化动作与情感表达统一,舞台形象鲜明
眼神刻画 从严厉→动摇→哀伤的渐变,配合微表情(如皱眉、抿嘴) 细腻展现人物心理变化,引发观众共情
情感层次 暴怒→震惊→担忧→悔恨的递进,避免情绪单一 人物形象立体,突破传统“封建家长”脸谱化

韩鹏飞通过《大祭桩》中黄章的塑造,不仅展现了他作为文武老生的深厚功底,更推动了传统豫剧人物形象的创新,他的表演既保留了豫剧“以情动人”的传统,又融入了当代话剧对人物内心深度的挖掘,吸引了大量年轻观众走进剧场,2022年,他凭借此剧及一系列优秀作品荣获第31届中国戏剧梅花奖,评委评价其“表演细腻真挚,在传统行当中注入了现代审美,为豫剧老生行当的发展注入新活力”,他主演的《大祭桩》在全国巡演中屡获好评,所到之处座无虚席,让更多观众感受到豫剧艺术的魅力,为豫剧的传承与传播做出了重要贡献。

FAQs

韩鹏飞豫剧大祭桩

问:韩鹏飞在《大祭桩》的“打路”折子戏中有哪些精彩表现?
答:“打路”是《大祭桩》中黄桂英冒雨赶路的核心段落,虽然韩鹏飞饰演的黄章在该折子戏中出场不多,但他通过短暂的对手戏,为黄桂英的悲愤情绪起到了重要的烘托作用,在黄桂英哭诉“我的夫啊”时,韩鹏飞饰演的黄章从幕后走出,先是愣住(对女儿遭遇的震惊),继而欲言又止(内心的愧疚与权威的挣扎),最后长叹一声转身离开,这一系列动作虽简短,却通过微妙的表情和身段,暗示了父女关系的转变,为后续真相大白后的和解埋下伏笔,他的表演没有抢戏,而是以“配角”的身份衬托了主角的情感,体现了“一棵菜”的舞台精神。

问:《大祭桩》作为传统剧目,韩鹏飞在演绎中做了哪些创新?
答:韩鹏飞在演绎《大祭桩》时,在尊重传统的基础上进行了适度创新:一是在唱腔设计上,保留了豫剧传统板式(【二八板】【慢板】)的基础上,融入了现代声乐的发声技巧,使高音更通透,低音更浑厚,增强了唱腔的穿透力;二是在身段表演上,将武生的“把子功”与文老生的“水袖功”结合,如在“怒斥”一场中,加入了快速转身和顿挫有力的亮相,既符合人物性格,又增强了舞台的视觉冲击力;三是在人物塑造上,通过查阅史料、体验生活,为黄章增加了“早年寒苦、深知民间疾苦”的背景设定,让他的“嫌贫爱富”有了更复杂的心理动机,避免了角色的单一化,使传统人物更具时代共鸣。

分享:
扫描分享到社交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