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剧《大登殿》作为传统经典剧目《红鬃烈马》的终折,承载着戏曲艺术“善恶有报、团圆美满”的审美内核,其跌宕起伏的剧情与鲜明生动的人物,历经百年仍舞台生辉,而当代京剧名家张克饰演的薛平贵,则以奚派老生的独特韵味,为这个经典角色注入了时代生命力,让“大登殿”的辉煌时刻更具艺术张力与情感深度。
《大登殿》的故事围绕薛平贵与王宝钏的团圆展开:薛平贵别妻从军,历经西凉战功、代战公主相助,终得中原登基;王宝钏苦守寒窑十八年,饱经磨难,终被册封为后,剧情在“团圆”的框架下,暗藏权力与情感的复杂纠葛——薛平贵对发妻的愧疚、对代战的感激、对岳父王允的恩怨,皆在“登殿”这一核心场景中集中爆发,张克饰演的薛平贵,正是抓住了人物“武生转老生”的身份蜕变,从寒门武生的英武不羁,到西凉王的沉稳霸气,再到中原帝王的威严深情,层层递进地塑造了一个立体丰满的帝王形象。
在唱腔艺术上,张克深得奚派“脑后音”“擞音”的精髓,以“情带声,声融情”的方式,将薛平贵的内心波澜融入旋律,开篇“金牌召银牌宣王兄驾临府上”的【西皮导板转原板】,唱腔高亢而不失圆润,“金牌召”三字以“脑后音”托起,如金石掷地,彰显帝王威仪;“银牌宣”的“宣”字则用擞音处理,尾音微颤,暗含对王允的复杂情绪,至“龙凤阁内把宴摆”的【快板】,节奏骤然加快,字字清晰如珠落玉盘,配合利落的甩袖、抖袖身段,将登殿后的喜悦与从容展现得淋漓尽致,而与王宝钏相认时的“宝钏妻请上受儿拜”【慢板】,唱腔转为低回婉转,“受儿拜”三字以气声带出,尾音下沉,既有帝王的庄重,更有丈夫的愧疚与怜惜,听来催人泪下,奚派唱腔“刚柔并济”的特点,在张克演绎下尤为突出:刚时如“大弦嘈嘈急雨”,柔时似“小弦切切私语”,与薛平贵“帝王之威”与“丈夫之情”的双重身份完美契合。
念白处理上,张克突破了传统老生“韵白至上”的刻板,将京白的口语化与韵白的韵律感结合,赋予人物鲜活的生活气息,面对王允时,念白“老丈啊!你认下女儿不认下女婿?”语速稍快,尾音上扬,既带质问的锋芒,又暗含调侃的意味,体现薛平贵“得势不欺人”的帝王气度;安抚代战公主时,“公主啊!非是孤王无信义,宝钏妻受苦十八年”,念白放缓,“十八年”三字一字一顿,声沉气稳,既解释原委,又展现对两位妻子的平衡之术;与王宝钏相认时,“宝钏!苦了你了!”一句,念白近乎耳语,却字字含情,将十八载别离的辛酸与重逢的珍视浓缩其中,无需过多修饰,便让台下观众感受到“情到深处自然浓”的震撼。
身段表演方面,张克精准把握了“老生靠把”与“帝王气度”的平衡,登殿时的“亮相”,身披蟒袍,足蹬厚底,左手托玉带,右手微抬,眼神从殿门远眺转为凝视前方,台步沉稳如山,配合【急急风】的锣鼓点,将“君临天下”的威仪展现得恰到好处;与代战、王宝钏同坐时,身体微微前倾,双手自然交叠于膝,既保持帝王端坐的姿态,又通过眼神在两人间的流转,暗示后宫和睦;当王宝钏提及“寒窑受苦”时,眉头微蹙,右手轻抚蟒袍前襟,一个细微的动作,便流露出对发妻的心疼与自责,这些身段设计,既遵循京剧“程式化”的美学原则,又融入了人物内心的真实情感,做到了“形神兼备”。
值得一提的是,张克在塑造薛平贵时,并未将其简单脸谱化为“完美帝王”,而是突出了人物的“人性温度”,面对王允的“请罪”,他既有“当年你嫌贫爱富”的旧怨,也有“如今你女儿是皇后”的宽宥,这种“恩怨分明又适时释怀”的复杂心理,通过张克眼神的微妙变化——从锐利到缓和,从冷峻到温和,被刻画得入木三分,而对王宝钏的深情,更非“刻意煽情”,而是藏于细节:递茶时手腕的轻转,扶她起身时手掌的力度,甚至唱腔中一个不易察觉的气口,都传递出“此生不负”的承诺,这种“于无声处见真情”的表演,让传统剧目中的“帝王形象”更具现代观众共情的“人情味”。
为更直观展现张克在《大登殿》中的艺术特色,可将其表演核心要素梳理如下:
艺术维度 | 具体表现 | 观众评价 |
---|---|---|
唱腔艺术 | 继承奚派“脑后音”特色,高音通透如裂帛,低音浑厚似沉钟,气口控制精准,如“龙凤阁”一段中“摆”字的拖腔,以擞音收尾,余韵悠长 | “听张克唱《大登殿》,每个字都像裹着感情,高亢不刺耳,低回不拖沓,是真正的‘声情并茂’” |
念白处理 | 韵白与京白融合,质问王允时字字铿锵,安抚王宝钏时温润如玉,语速、音量随情绪起伏,如“苦了你了”一句,气声中带着颤抖 | “他的念白有‘戏’,不用看字幕,光听声音就能听出薛平贵心里是甜是苦、是怒是怜” |
身段表演 | 台步稳如泰山,甩袖、抖袖动作利落,眼神戏丰富,登殿时“亮相”如雕塑,与王宝钏对视时目光柔软 | “身段是京剧的根,张克的身段既见功夫,又见人物,每一个动作都‘长’在角色身上” |
人物塑造 | 突破“帝王脸谱化”,展现薛平贵对发妻的愧疚、对代战的感激、对王允的恩怨,内心戏饱满 | “这不是个‘高大全’的皇帝,是个会心疼妻子、会记旧恩怨、会权衡朝堂的真实的人” |
张克对《大登殿》的演绎,不仅是对奚派艺术的传承,更是对传统剧目现代转化的一次成功探索,他以“守正创新”的态度,在遵循京剧美学规律的基础上,融入对当代人物心理的解读,让百年经典在新时代舞台上焕发出新的光彩,正如戏中所唱“龙凤阁内把宴摆,君臣同享太平来”,张克用艺术的力量,让观众在“大登殿”的辉煌中,感受到了京剧艺术跨越时空的生命力。
相关问答FAQs
问题1:奚派老生在《大登殿》中如何体现“柔中带刚”的艺术风格?
解答:奚派以“脑后音”“擞音”和“抑扬顿挫”的节奏为特色,张克在演绎薛平贵时,“柔”体现在唱腔的婉转与念白的温情——如“宝钏妻请上受儿拜”的慢板,唱腔低回似流水,念白轻柔如耳语,展现对发妻的怜爱;“刚”则体现在高音区的通透与念白的力度——如“金牌召银牌宣”的导板,脑后音如金石裂帛,质问王允时念白字字铿锵,彰显帝王威仪,刚柔之间,通过气口控制与情绪转换实现平衡,既不失老生的沉稳,又凸显人物的复杂情感,形成“柔中带刚、刚中寓柔”的独特韵味。
问题2:张克在《大登殿》中如何通过细节表现薛平贵对王宝钏的情感?
解答:张克主要通过“眼神”“身段”和“唱腔细节”三个维度展现深情:一是眼神,与王宝钏相认时,目光始终凝视对方,即使转身面对群臣,余光也仍追随着她的身影,传递“此生唯一”的专注;二是身段,当王宝钏提及“寒窑苦寒”时,张克会不自觉地微微前倾身体,右手轻抚蟒袍前襟,这个细微动作既表现心疼,又暗含“想为她遮风挡雨”的丈夫担当;三是唱腔,在“苦了你了”的拖腔中,他特意在“了”字加入擞音,尾音微颤,似强忍哽咽,将十八载别离的愧疚与重逢的珍视浓缩于一个音符,让“情”在无声处流淌,直抵人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