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州光影戏剧网

中国戏曲学院2011年戏曲教育创新有何新突破?

中国戏曲学院作为我国唯一一所独立设置的培养戏曲高级专门人才的艺术院校,2011年在传承戏曲艺术、创新教育模式、推动国际交流等方面取得了显著进展,时值“十二五”规划开局之年,学院以“继承传统、勇于创新、德艺双馨、继往开来”为办学理念,在教学科研、艺术实践、人才培养等领域交出了一份亮眼的成绩单,这一年,学院既坚守戏曲艺术的本体传承,又积极探索教育现代化路径,为中国戏曲的活态发展与国际传播注入了新活力。

中国戏曲学院2011

在教学与人才培养方面,2011年学院构建了多层次、多学科的人才培养体系,本科教育涵盖京剧、昆曲、戏曲文学、戏曲导演、舞台美术设计、音乐学(戏曲音乐)等10个专业,形成了以戏曲表演为核心,兼顾戏曲理论、创作、技术支撑的学科布局,当年本科招生总人数达300余人,其中京剧表演专业分生、旦、净、丑四个行当招生30人,昆曲表演专业作为特色优势专业,招收闺门旦、巾生等行当学生15人,注重传统剧目的传承与青年演员的梯队建设,研究生教育则聚焦戏剧戏曲学、音乐学等方向,培养具有深厚理论功底和创作能力的高级研究人才,2011年研究生招生规模较上年增长15%,凸显学院向高层次教育延伸的趋势。

学院始终坚持“教学与实践相结合”的培养模式,2011年学生艺术实践活动空前活跃,全年组织校内外演出120余场,青春版《牡丹亭》校园巡演”成为亮点,由昆曲表演专业2010级学生主演,先后走进清华大学、北京大学等10余所高校,吸引超2万名师生观看,引发青年群体对昆曲艺术的关注,学院与国家京剧院、北京京剧院等专业院团合作,安排学生参与《龙凤呈祥》《四郎探母》等经典剧目的复排演出,使学生在实践中锤炼技艺,师资队伍建设方面,2011年学院拥有国家级非遗传承人5名、省部级教学名师8名,青年教师占比提升至45%,形成了以老带新、梯队合理的师资结构,沈世华、李炳淑等名家亲授核心课程,确保了传统技艺的精准传承。

学术研究与艺术实践是2011年学院发展的双轮驱动,学院依托“戏曲戏曲学”北京市重点学科,围绕京剧、昆曲的历史与当代发展开展深入研究,全年获批国家级课题2项、省部级课题5项,出版《中国戏曲史论新探》《当代戏曲教育创新研究》等专著5部,在《文艺研究》《戏曲艺术》等核心期刊发表论文30余篇,艺术实践方面,学院创排的新编京剧《江姐》于9月在国家大剧院首演,该剧以现代京剧形式演绎红色经典,唱腔设计融入传统西皮流水与二黄慢板,舞台美术采用虚实结合的写意风格,获“第七届中国京剧艺术节”二等奖,展现了学院在传统剧目现代化改编上的创新能力,京剧系学生张火丁团队演绎的《锁麟囊》在梅兰芳大剧院连演5场,场场爆满,青年演员以扎实的功底和对人物细腻的诠释,彰显了学院人才培养的成效。

中国戏曲学院2011

国际交流与社会影响在2011年进一步扩大,学院秉持“文化走出去”战略,与美国纽约大学戏剧系、日本东京艺术大学等院校建立合作关系,3月举办“中美戏曲表演艺术工作坊”,邀请美国学生体验京剧身段、脸谱绘制,同时选派青年教师赴美讲授中国戏曲美学;11月,学院代表团赴日本东京参加“亚洲传统戏剧节”,演出《三岔口》《贵妃醉酒》等经典剧目,日本观众对中国戏曲的程式化表演和写意美学给予高度评价,学院“戏曲进校园”活动覆盖北京、上海、广东等8个省市,通过讲座、工作坊、展演等形式,向中小学生普及戏曲知识,全年活动惠及学生5万余人,社会声誉方面,2011年学院连续第三年入选“中国艺术教育院校综合实力排行榜”前三名,戏曲表演专业被评为国家级特色专业,进一步巩固了其在戏曲教育领域的领军地位。

专业名称 招生人数 学制 备注
京剧表演 30 4年 分生、旦、净、丑行当
昆曲表演 15 4年 含闺门旦、巾生等
戏曲文学 20 4年
戏曲导演 10 4年
舞台美术设计 25 4年 含化妆、服装设计
音乐学(戏曲音乐) 20 4年 分文场、武场
时间 活动名称 参与人员/单位
3月 “京剧与当代社会”学术研讨会 探讨京剧在当代的传承与创新路径 国内戏曲界学者、院团负责人
5月 青春版《牡丹亭》校园巡演 昆曲专业学生主演,覆盖10余所高校 学院昆曲表演系、青年剧团
9月 新编京剧《江姐》首演 献礼建党90周年,赴国家大剧院演出 学院京剧系、导演系师生
11月 中美戏曲表演艺术工作坊 与纽约大学合作,京剧表演技法交流 美国纽约大学戏剧系师生

2011年,中国戏曲学院在坚守戏曲艺术本体的同时,以教育创新为动力,以艺术实践为载体,推动戏曲文化在当代的传承与发展,无论是人才培养的精益求精,还是学术研究的深耕细作,亦或是国际交流的积极拓展,都彰显了学院作为“戏曲人才培养摇篮”的责任与担当,为新时代戏曲教育的繁荣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FAQs: 问:2011年中国戏曲学院在戏曲非遗保护方面有哪些具体举措?
答:2011年,学院获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京剧保护与传承基地”,系统开展非遗保护工作:一是整理京剧、昆曲经典剧目音像资料,建立数字化档案库,收录《贵妃醉酒》《牡丹亭》等传统剧目音像资料200余小时;二是邀请沈世华、计镇华等国家级非遗传承人驻校授课,开展“名师传戏”工程,通过“一对一”师承培养青年传承人30余名;三是举办“非遗进校园”活动,通过讲座、展演、工作坊等形式,向北京、上海等地中小学普及戏曲非遗知识,全年活动覆盖50余所学校,推动非遗活态传承。

中国戏曲学院2011

问:2011年学院毕业生在戏曲领域的表现如何?
答:2011年学院毕业生在戏曲领域表现亮眼:京剧表演专业王璐瑶凭借《锁麟囊》《穆桂英挂帅》等剧目荣获“第25届中国戏剧梅花奖”,成为京剧界新生代代表;昆曲表演专业毕业生单雯加入江苏省昆剧院,主演《1699·戏曲艺术》等剧目,获“第12届中国艺术节文华表演奖”;戏曲文学专业毕业生多人在《中国京剧》《戏曲艺术》等核心期刊发表论文,部分进入中国艺术研究院等研究机构从事戏曲研究,整体就业率达95%,其中80%进入专业院团或教育机构,成为戏曲传承的中坚力量。

分享:
扫描分享到社交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