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州市实验豫剧团作为河南省郑州市属专业戏曲表演团体,自成立以来始终扎根中原沃土,以传承弘扬豫剧艺术为己任,在剧目创作、人才培养、艺术创新及文化传播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成就,成为中原文化的重要载体和豫剧舞台上的中坚力量。
剧团的历史沿革可追溯至20世纪50年代,前身是1956年成立的“郑州市人民豫剧团”,1985年正式更名为“郑州市实验豫剧团”,更名后明确了“实验”与“创新”的艺术定位,既坚守豫剧传统本真,又积极探索艺术表达的新路径,历经数十年的发展,剧团汇聚了一批优秀的戏曲人才,形成了老中青梯次合理的艺术队伍,现有演职人员120余人,其中国家一级演员12名、二级演员25名,涵盖老旦、青衣、花旦、小生、老生、净行等多个行当,为豫剧艺术的传承与发展奠定了坚实的人才基础。
在艺术特色与创作实践上,郑州市实验豫剧团始终坚持“守正创新”理念,既深入挖掘传统剧目的精髓,又积极创作反映时代精神的新编剧目,传统剧目的整理改编方面,剧团对《花木兰》《穆桂英挂帅》《秦香莲》《七品芝麻官》等经典剧目进行了精细化打磨,在保留原作核心情节与唱腔特色的基础上,优化舞台调度、服饰道具及灯光音效,使其更符合当代观众的审美需求。《新版七品芝麻官》在保留“当官不为民做主,不如回家卖红薯”等经典台词的同时,融入现代导演手法,通过虚实结合的舞台设计强化了戏剧冲突,该剧自2010年首演以来,已在全国巡演超300场,观众达50万人次,成为剧团的“看家戏”之一。
新编剧目创作是剧团艺术创新的重点,近年来,剧团围绕“中原文化”“黄河文明”“时代精神”等主题,推出了一系列思想性、艺术性兼具的优秀作品,新编历史剧《红珠女》以唐代传奇为蓝本,通过跌宕起伏的剧情和优美动人的唱腔,展现了中原儿女的家国情怀,获河南省第十一届戏剧大赛“文华大奖”;现代戏《焦裕禄》则聚焦“县委书记的榜样”焦裕禄在兰考的奋斗经历,演员通过质朴的表演和深情的唱腔,将焦裕禄的公仆形象刻画得深入人心,该剧入选“国家舞台艺术基金资助项目”,并作为“党史学习教育”优秀剧目在全国巡演,剧团还创作了儿童剧《小萝卜头》、廉政题材剧《清风亭》等多元剧目,拓展了豫剧的表现形式与受众群体。
在音乐与表演艺术上,郑州市实验豫剧团既传承豫剧“豫东调”“豫西调”等传统声腔,又大胆借鉴交响乐、民族音乐等元素,丰富了音乐表现力,新编神话剧《嫦娥奔月》中,将豫剧唱腔与电子音乐相结合,营造出空灵唯妙的神话氛围;在表演程式上,剧团注重“以形传神”,通过水袖功、翎子功、髯口功等传统技巧的精准运用,结合现代肢体语言表达,增强了角色的感染力,国家一级演员、梅花奖得主吴素真饰演的秦香莲,以“声情并茂”的唱腔和“入木三分”的表演,被誉为“当代秦香莲的最佳诠释者”;青年演员小孙二娘则凭借在《三打白骨精》中创新的武打设计和活泼的表演,吸引了大批年轻观众。
人才培养是剧团可持续发展的核心,多年来,剧团通过“师带徒”“名家工作室”“艺术院校合作”等多种模式,培养了一批青年戏曲人才,与河南职业技术学院合作开设“郑州市实验豫剧团定向班”,从唱腔、表演、身段等方面进行系统培养,已有30余名学员成为剧团骨干;邀请常香玉、唐喜玉等豫剧名家担任艺术顾问,通过“传帮带”提升青年演员的艺术水平,2022年,剧团启动“青年演员扶持计划”,为10名优秀青年演员量身定制剧目,并提供外出交流学习机会,有效激发了青年人才的艺术创造力。
在社会传播与文化交流方面,郑州市实验豫剧团积极践行“文化惠民”理念,年均开展“送戏下乡”“进校园”“进社区”等公益性演出150余场,覆盖河南及周边省份的乡村、学校、社区,惠及群众超80万人次,剧团还多次参与国内外文化交流活动,如2019年赴法国参加“巴黎中国戏曲节”,演出《花木兰》获“最佳表演奖”;2021年参与“澳门·河南文化周”,通过豫剧表演向澳门市民展示中原文化魅力,剧团利用新媒体平台开展“线上演出”“豫剧知识科普”等活动,在抖音、B站等平台开设官方账号,累计粉丝超100万,单条视频最高播放量达500万次,有效推动了豫剧艺术的年轻化传播。
以下是郑州市实验豫剧团重要发展节点概览:
年份 | 重要事件 |
---|---|
1956年 | 前身“郑州市人民豫剧团”成立 |
1985年 | 正式更名为“郑州市实验豫剧团”,明确“实验创新”艺术定位 |
1998年 | 新编历史剧《红珠女》获河南省戏剧大赛“文华大奖” |
2010年 | 《新版七品芝麻官》首演,开启全国巡演 |
2019年 | 赴法国参加“巴黎中国戏曲节”,《花木兰》获“最佳表演奖” |
2021年 | 现代戏《焦裕禄》入选“国家舞台艺术基金资助项目”,全国巡演 |
2022年 | 启动“青年演员扶持计划”,与河南职业技术学院合作开设定向班 |
郑州市实验豫剧团的成长历程,折射出豫剧艺术在新时代的传承与创新之路,剧团将继续扎根中原、面向全国,以更多优秀剧目、更优艺术品质、更广传播渠道,让豫剧这朵“中原奇葩”在新时代绽放出更加绚丽的光彩。
相关问答FAQs
Q1:郑州市实验豫剧团在平衡传统与创新方面有哪些具体做法?
A1:剧团在传统传承上,通过“口传心授”整理经典剧目唱腔、表演程式,保留豫剧“土、俗、野、趣”的本真特色;在创新实践中,一是音乐融合,将交响乐、电子乐与传统声腔结合,增强音乐层次感;二是题材拓展,创作现代戏、新编历史剧、儿童剧等多元类型;三是舞台科技应用,引入LED屏、3D灯光等技术,提升视觉效果;四是人才培养,鼓励青年演员在传统基础上尝试新表达,形成“老戏新演、新戏有根”的艺术风格。
Q2:普通人可以通过哪些方式参与豫剧传承活动?
A2:普通人可通过多种方式参与:一是观看演出,关注剧团“送戏下乡”“进校园”等公益演出或线上直播;二是学习体验,参加剧团开设的豫剧体验课、唱腔培训班(如面向青少年的“豫剧小课堂”);三是传播推广,通过社交媒体分享豫剧内容,或参与“豫剧志愿者”活动,协助开展社区文化宣传;四是支持创作,关注新编剧目并通过评论、投票等方式反馈意见,推动豫剧与观众需求接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