豫剧作为中国五大戏曲剧种之一,以河南方言为基础,以其高亢激越、朴实豪放的风格深受中原地区乃至全国观众的喜爱,在众多经典剧目中,《穆桂英挂帅》无疑是豫剧舞台上的一颗璀璨明珠,而豫剧表演艺术家方素珍对这一角色的精彩演绎,更是让这个巾帼英雄的形象深入人心,成为豫剧艺术传承与发展的重要见证。
《穆桂英挂帅》的故事取材于杨家将系列传说,讲述了北宋时期,辽国大举入侵,宋军节节败退,年迈的佘太君忧国忧民,派孙儿杨文广进京打探军情,杨文广在校场比武中夺得帅印,回家禀报祖母,佘太君深知挂帅责任重大,而杨家将多已为国捐躯,唯剩寡居的儿媳穆桂英尚在穆柯寨,穆桂英虽武艺高强,却因朝廷曾对杨家不公而心有芥蒂,不愿再出山,在佘太君的苦劝和杨宗保(穆桂英之夫,已故)的托梦感召下,穆桂英最终以国家大义为重,克服个人情感,挂帅出征,最终大败辽军,凯旋而归,这一故事不仅展现了穆桂英的英勇善战,更凸显了她深明大义、以国为家的家国情怀,成为传统戏曲中“巾帼不让须眉”的经典范例。
豫剧版本的《穆桂英挂帅》在继承传统故事的基础上,充分发挥了豫剧声腔与表演的优势,剧中的唱腔设计尤为考究,既有高亢激越的【二八板】【快二八】,表现穆桂英挂帅时的豪情壮志;也有低回婉转的【慢板】【哭腔】,刻画她面对家庭与国家抉择时的复杂心境,例如穆桂英的经典唱段“辕门外三声炮如同雷震”,以【二八板】为基础,节奏明快,旋律跌宕,通过“想当年桃花山下威风凛凛,到如今两鬓斑白还要出征”的唱词,既展现了穆桂英当年的英姿,又透露出她挂帅时的无奈与坚定,将人物内心的矛盾与豪迈展现得淋漓尽致,而在“捧印”一折中,穆桂英接过帅印时的【垛板】唱腔,字字铿锵,如金石掷地,将人物的决心与气势推向高潮,成为豫剧舞台上脍炙人口的经典唱段。
方素珍作为豫剧“常派”(常香玉创立)的优秀传人,以其深厚的艺术功底和对人物深刻的理解,将穆桂英的形象塑造得有血有肉,极具感染力,她的表演风格兼具常派的刚健明亮与细腻传神,在唱腔上,她注重以声传情,根据人物情感的变化调整发声技巧,时而如金石迸发,时而如溪水潺潺,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方派”韵味,在念白上,她坚持用河南方言,既保留了地方戏曲的乡土气息,又通过语气的轻重缓急、抑扬顿挫,精准传达出人物的情绪,例如在穆桂英与佘太君对峙的情节中,方素珍通过念白的顿挫变化,既表现出穆桂英对朝廷的不满,又流露出她对祖母的敬重,将人物内心的挣扎展现得恰到好处。
在表演身段上,方素珍将戏曲的“手眼身法步”融会贯通,塑造出英姿飒爽的穆桂英形象,她的武打动作干净利落,既有戏曲程式化的美感,又不失真实感,尤其在“破天门”“大破辽军”等武戏段落中,她的腾挪跳跃、劈砍刺杀,既展现了穆桂英的武艺高强,又通过动作的节奏变化传递出战场上的紧张激烈,而在“挂帅”前的内心戏中,她通过眼神的微妙变化——从犹豫到坚定,从不舍到决绝,将穆桂英的心理转变刻画入微,让观众仿佛能触摸到人物的灵魂,方素珍的穆桂英,既有“女中豪杰”的飒爽英姿,又有“为人妻母”的柔情似水,这种刚柔并济的塑造,让这一角色突破了传统戏曲中“高大全”的英雄模式,更具人性魅力和时代价值。
方素珍对《穆桂英挂帅》的演绎,不仅是对经典剧目的传承,更是对豫剧艺术的创新与发展,在尊重传统的基础上,她结合当代观众的审美需求,对唱腔、表演、舞台呈现等方面进行了适度调整,使剧目更具观赏性和时代感,她在保留传统【二八板】【慢板】的基础上,融入了一些现代音乐元素,丰富了唱腔的层次感;在舞台美术上,她主张虚实结合,通过灯光、布景的运用,营造出或温馨或紧张的戏剧氛围,增强了观众的代入感,这些创新并非对传统的背离,而是在深刻理解传统精髓基础上的合理延伸,让古老的豫剧艺术在新时代焕发出新的生机。
《穆桂英挂帅》之所以能够经久不衰,不仅在于其精彩的故事和动人的唱腔,更在于其所传递的精神内核,穆桂英“挂帅出征”的选择,超越了个人恩怨和家庭情感,体现了中华民族“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家国情怀,这种精神在当代社会依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激励着人们以国家利益为重,勇于担当,甘于奉献,方素珍通过塑造穆桂英这一形象,将这种精神传递给一代又一代观众,让豫剧艺术成为承载和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
方素珍的艺术生涯与《穆桂英挂帅》紧密相连,她不仅通过这一剧目确立了自己在豫剧界的地位,更以自己的艺术实践诠释了“传承不守旧,创新不离根”的艺术理念,她常说:“戏曲是活的艺术,只有扎根生活、扎根人民,才能永葆生命力。”在塑造穆桂英的过程中,她深入生活,观察体验,从历史文献、民间传说中汲取养分,从现实生活中寻找灵感,使这一角色既有历史的厚重感,又有现实的亲切感,她的艺术追求,为豫剧艺术的传承与发展树立了榜样,也为后辈演员提供了宝贵的经验。
方素珍《穆桂英挂帅》经典唱段赏析 |
---|
唱段名称 |
辕门外三声炮如同雷震 |
想当年桃花山下威风凛凛 |
捧起了帅印我泪如雨下 |
穆桂英我五十三岁又出征 |
相关问答FAQs
问题1:方素珍版《穆桂英挂帅》与其他版本(如京剧版)相比,在表演风格上有何不同?
解答:方素珍版豫剧《穆桂英挂帅》与京剧版在表演风格上各有特色,主要体现在声腔、念白和身段三个方面,声腔上,豫剧以“高亢激越”著称,方素珍的唱腔融合了常派的刚健与细腻,【二八板】的明快与【慢板】的婉转形成鲜明对比,更具中原大地的豪放之气;而京剧版则更注重“字正腔圆”,唱腔更为细腻婉转,程式化更强,念白上,方素珍坚持使用河南方言,乡土气息浓厚,贴近生活;京剧版则以“韵白”为主,更为规整典雅,身段上,豫剧的表演更注重“写实”与“写意”的结合,方素珍的武打动作简洁有力,贴近生活化;京剧版的身段则更为程式化,强调“美”的呈现,如穆桂英的“趟马”“亮相”等动作更具舞蹈性,总体而言,豫剧版更显质朴豪放,京剧版更显典雅精致,两者各有千秋,共同丰富了穆桂英这一艺术形象。
问题2:《穆桂英挂帅》中穆桂英“挂帅”的行为,体现了怎样的传统伦理观念?
解答:穆桂英“挂帅”的行为体现了传统伦理观念中“家国同构”“忠孝两全”的核心思想,在传统社会中,“家”是“国”的基础,“国”是“家”的延伸,个人对国家的忠诚与对家庭的孝道常常相辅相成,穆桂英最初因朝廷对杨家不公而心有芥蒂,不愿挂帅,这是对家庭荣誉的维护;但在佘太君的苦劝和国家危难面前,她最终选择放下个人恩怨,以国家利益为重,挂帅出征,这正是“家国同构”观念的体现——家庭的荣辱与国家的命运紧密相连,保家卫国是家庭责任的升华,她对佘太君的顺从、对杨宗保的深情,也体现了“孝”与“忠”的统一:对长辈的孝道(听从佘太君劝谏)与对国家的忠诚(挂帅出征)并不矛盾,而是共同构成了传统女性的道德准则,穆桂英的形象打破了传统女性“男主外、女主内”的刻板印象,但其行为依然在“忠孝节义”的伦理框架内,展现了传统伦理观念的复杂性与包容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