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州光影戏剧网

京剧罢晏剧情简介,主角为何突然罢宴?背后有何隐情与权谋纠葛?

京剧《罢宴》是传统老旦行当的经典剧目,取材于北宋名臣寇准的轶事,通过“节俭”与“怀念”两条主线,展现了主人公从功成名就后的奢靡到幡然醒悟、回归本心的成长历程,传递了“由奢入俭难,由俭入奢易”的深刻哲理与孝道传承的永恒主题,剧情以北宋时期为背景,主人公寇准官至宰相,功勋卓著,府邸因地位显赫而日渐奢华,日常宴饮无度,仆役成群,生活与早年贫寒时形成鲜明对比。

京剧罢晏剧情简介

剧情发展

故事始于寇准府中的一场盛大宴会,时值寇准寿辰,高朋满座,宾客云集,府邸内张灯结彩,丝竹之声不绝于耳,席间,珍馐美馔陈列,仆役穿梭往来,寇准身着官服,接受众人祝贺,神态间既有功成名就的自得,也有对当下奢华生活的满足,在这热闹喧腾的场景中,一位年迈的乳母刘氏却悄然落泪,她曾是寇准幼时的照料者,看着寇准从贫寒学子一步步走上宰相之位,深知如今的富贵来之不易,更忆起寇准母亲当年含辛茹苦、节俭持家的教诲。

寇准察觉乳母的异常,询问缘由,刘氏擦去眼泪,缓缓道出往事:寇准幼年家境贫寒,其母靠纺纱织布维持生计,日夜操劳,手指磨出厚茧仍不停歇,有一年寒冬,寇准无钱买炭御寒,母亲便将自己唯一的棉衣拆开,用棉花为他缝制棉袄,自己却穿着单衣在寒风中瑟瑟发抖;为了凑足寇准的学费,母亲甚至变掉了祖传的玉簪,却从未在他面前流露半分艰辛,刘氏越说越感伤,指着眼前丰盛的宴席道:“老夫人若在,见今日这般铺张,定会痛心疾首啊!”

此言如惊雷般击中寇准,他望着眼前歌舞升平的景象,脑海中浮现出母亲纺纱的背影、寒冬中的单衣、变卖玉簪时的不舍……往昔贫寒岁月的细节与当下的奢靡形成强烈对比,让他瞬间意识到,自己早已忘记母亲的教诲,在功名利禄中迷失了本心,愧疚、悔恨、自责交织在一起,寇准不禁痛哭失声,当场下令罢宴——撤去所有珍馐,遣散歌舞,遣退多余仆役,并命人将府中奢华的装饰一一拆除,恢复简朴。

京剧罢晏剧情简介

罢宴后,寇准亲自整理母亲的遗物,发现了一架纺车和一件缝补多年的旧衣,他抚摸着纺车粗糙的把手,仿佛又感受到母亲掌心的温度;看着旧衣上的补丁,泪水再次模糊双眼,他当即召集家人,将母亲纺纱供读、节俭持家的故事讲给子孙,并立下家规:后世子孙需以节俭为本,不得铺张浪费,从此,寇准府邸再无奢华宴饮,唯有简朴家风代代相传。

主要人物关系及作用

人物 身份 在剧情中的作用
寇准 北宋宰相,主角 经历从奢靡到节俭的转变,体现“知错能改”的品格,是“节俭”与“孝道”主题的承载者。
刘氏 寇准乳母 触发寇准回忆的关键人物,通过讲述往事揭示寇准幼年艰辛,推动剧情转折。
宾客 寇准同僚、友人 衬托府中奢靡氛围,作为“奢”的背景,与寇准后来的反思形成对比。
仆役 寇准府中下人 展现府中日常奢华状态,为刘氏的感伤和寇准的醒悟提供场景铺垫。

剧情发展脉络

阶段 情节 核心冲突/主题
起因 寇准官居宰相,府邸奢华,常设宴宾客,生活奢靡。 功成名就后的生活状态与节俭传统的矛盾。
发展 乳母刘氏见宴席奢靡,忆及寇准幼时母亲纺纱供读、自己含辛茹苦的往事,落泪。 现实奢华与过往贫苦的对比,引发情感冲击。
高潮 寇准听闻往事,回忆母亲辛劳,羞愧悔悟,当场罢宴,下令节俭。 个人情感与道德准则的冲突,从“忘本”到“知返”的转变。
结局 寇准以身作则,拆除奢华,恢复简朴,教育子孙,传为佳话。 节俭美德的传承,孝道与自我反思的升华。

相关问答FAQs

问:京剧《罢宴》中,寇准为何会在乳母刘氏的讲述后突然罢宴?
答:乳母刘氏的讲述让寇准回忆起幼时母亲纺纱供读、生活极度贫苦的辛酸,对比眼前因自己功成名就而导致的奢靡宴席,寇准深感自己违背了母亲“节俭持家”的教诲,忘记了“富贵不能淫”的本心,内心充满愧疚与悔悟,因此决定罢宴以示反省,同时也是对母亲的一种告慰。

问:《罢宴》这出京剧通过寇准的故事想要传递怎样的价值观?
答:这出戏主要传递了“节俭美德”“不忘本”“孝道传承”的传统价值观,通过寇准从奢靡到节俭的转变,警示世人无论地位多高、财富多少,都应保持节俭品格,铭记往昔艰辛;同时强调“孝”不仅是物质上的奉养,更是对父母教诲的铭记与践行,倡导以俭养德、以德立身的生活态度。

京剧罢晏剧情简介

分享:
扫描分享到社交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