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州光影戏剧网

打金砖戏曲介绍与历史

“打金砖”是中国京剧传统骨子老戏之一,以东汉历史为背景,通过忠臣良将遭谗被害的悲剧故事,展现封建皇权下的权力倾轧与人性冲突,堪称京剧老生行当的“唱念做打”综合艺术典范,该剧目自诞生以来,历经百年传承,不仅凝聚了京剧表演艺术的精髓,更成为研究传统戏曲历史演变的鲜活样本。

打金砖戏曲介绍与历史

历史渊源与流变

“打金砖”的剧本雏形可追溯至清代中后期,京剧形成初期,彼时,徽班进京后融合汉调、昆曲等声腔,逐渐形成以“皮黄”(西皮、二黄)为主体的京剧艺术,早期京剧剧目多取材于历史演义、民间故事,“打金砖”便是在这一背景下,由艺人根据《东汉演义》等话本、小说改编而成,最初以“开场戏”或“轴子戏”形式流传于民间戏台。

清代同治、光绪年间(1862-1908),京剧老生行当进入鼎盛期,以程长庚、余三胜、张二奎为代表的“老生三鼎甲”奠定了京剧老生表演的基础,程长庚以“徽派”唱腔见长,擅演忠臣义士,其塑造的邓禹形象(剧中主角)刚正威严,为“打金砖”的早期演绎注入了精神内核,至清末民初,谭鑫培集各家之长,创立“谭派”老生艺术,对“打金砖》进行精加工,尤其优化了唱腔设计与身段表演,使剧目从“情节戏”升华为“唱腔戏”与“表演戏”的结合,成为谭派代表剧目之一。

20世纪30年代,马连良在继承谭派基础上,结合自身“飘逸洒脱”的表演风格,对邓禹的人物性格进行再创造,弱化了程长庚版本的“刚烈”,增加了“儒雅悲愤”的层次,使人物更具立体感,他将“太庙”一场的“僵尸”特技加以改良,增强了舞台视觉效果,新中国成立后,中国戏曲学校(现中国戏曲学院)将“打金砖》纳入教学剧目,李和曾、王琴生等演员通过系统整理,使剧本结构、唱腔板式趋于规范,其中李和曾的“李派”版本以“高亢激越”的唱腔和“跌扑火爆”的武戏功底著称,成为当代演出的主流蓝本。

剧情梗概与人物塑造

“打金砖”以东汉光武帝刘秀时期为背景,讲述大司徒邓禹(字仲华)忠心辅佐刘秀平定天下,却因功高震主遭奸臣郭妃谗害,最终满门遇害,邓禹本人亦在太庙被刘秀用金砖砸死的悲剧故事,全剧分为“金殿”“闯宫”“太庙”三幕,情节跌宕起伏,冲突层层递进。

第一幕:金殿
刘秀称帝后,大摆庆功宴,封赏功臣,邓禹位列三公,却因直言进谏,劝阻刘秀沉迷酒色,引起郭妃不满,郭妃趁机进谗,诬陷邓禹结党营私、意图谋反,刘秀昏聩,不辨忠奸,下令将邓禹削职为民,发配远地。

第二幕:闯宫
老将马武得知邓遭贬,愤而闯宫保奏,马武性格刚烈,手持铜锤,在金殿上力斥郭妃奸佞,苦劝刘秀醒悟,刘秀非但不听,反以“欺君之罪”将马武打下宫去,马武无奈,唯有仰天长叹,悲愤离去。

打金砖戏曲介绍与历史

第三幕:太庙
邓禹被押至太庙,刘秀为绝后患,命内侍用金砖砸向邓禹,邓禹临死前仍高呼“陛下保重”,忠心可昭日月,砸死后,刘秀突生悔意,精神恍惚,眼前浮现邓禹、马武等忠臣形象,最终因愧疚与惊吓而疯癫。

剧中邓禹的形象是传统戏曲“忠臣”的典型代表:他智勇双全(曾辅刘秀打下江山),却又刚正不阿(不阿谀奉承);他对皇权忠诚至死,却最终成为皇权猜忌的牺牲品,刘秀则塑造了一个“昏君”与“悲剧者”的双重形象:他既有帝王的专横与多疑,又有事后幡然醒悟的痛苦,人物复杂性突破了传统“脸谱化”模式。

艺术特色与表演精髓

“打金砖”之所以能成为京剧经典,在于其高度融合了京剧“唱、念、做、打”四功,尤其在老生表演上形成了独特的艺术范式。

唱腔设计:全剧以西皮、二黄声腔为主,邓禹的唱段既有“西皮导板”“西皮原板”的激昂高亢,展现其忠勇;又有“二黄慢板”“二黄散板”的悲怆低回,抒发其冤屈,太庙”一场,邓禹临死前的“二黄导板”一句“金砖砸下命难保”,腔调由高转低,如泣如诉,将人物临终前的悲愤与绝望推向极致。

念白功力:剧中念白以韵白为主,讲究“抑扬顿挫,字正腔圆”,邓禹的念白沉稳刚劲,如金殿上劝谏刘秀的台词,既显臣子本分,又藏忧虑之心;马武的念白则火爆急促,如闯宫时的怒斥,声如洪钟,极具感染力。

身段与特技:“打金砖”最突出的艺术成就在于“太庙”一场的“僵尸”特技,邓禹被金砖砸中后,需从站立瞬间挺直身躯向后倒下(称“僵尸”),同时配合“甩发”(头饰甩动)、“僵尸变脸”(面部表情由痛苦到僵硬)等技巧,要求演员腰腿功力深厚,控制力精准,剧中还有“摔僵尸”“僵尸变脸后抽搐”等高难度动作,对演员的体能与技巧要求极高,堪称京剧武戏与文戏结合的巅峰。

打金砖戏曲介绍与历史

舞台呈现:传统演出中,“打金砖”的舞台布景简洁,以一桌二椅为基础,通过演员的表演虚拟时空,金殿”场景仅靠龙套、宫女站位即可营造朝堂氛围,“太庙”则通过烛台、香炉等道具暗示环境,凸显“以演员为中心”的戏曲美学。

传承与当代价值

历经百年发展,“打金砖”的传承谱系清晰,从程长庚、谭鑫培到马连良、李和曾,再到当代的于魁智、李胜素等,每一代演员都在继承中融入个人理解,使剧目焕发新生,20世纪80年代,中国京剧团复排该剧,李和曾担任艺术指导,在保留传统特技的基础上,优化了唱腔节奏与人物情感逻辑,使剧目更符合现代观众的审美需求。

作为京剧教学经典剧目,“打金砖》是培养老生演员的“试金石”,中国戏曲学院将其列为高级别教学剧目,要求学生掌握“唱、念、做、打”的综合能力,尤其是“僵尸”特技的训练,需经数年基本功打磨才能完成,该剧目还多次赴海外演出,以跌宕的剧情、精湛的技艺向世界展现中国戏曲的魅力,成为文化交流的重要载体。

“打金砖”基本信息表

类别
剧种 京剧
行当 以老生为主,兼净(郭妃)、丑(内侍)、武生(马武)等行当
主要人物 邓禹(老生)、刘秀(老生)、马武(武生)、郭妃(旦角)
经典场次 金殿(谗言)、闯宫(保奏)、太庙(砸死)
艺术特色 唱腔融合西皮二黄,念白刚劲有力,表演以“僵尸”特技为核心,展现“文武戏结合”

相关问答FAQs

Q1:“打金砖”中的“打金砖”情节在历史上是否真实存在?
A1:“打金砖”的故事情节属于艺术虚构,并非真实历史,据《后汉书》记载,东汉光武帝刘秀的大司徒邓禹是开国功臣,深受信任,官至太傅,最终寿终正寝,剧中“邓禹被金砖砸死”的情节是戏曲创作者为强化戏剧冲突而虚构的,这种“以史为鉴,艺术加工”的创作方式,是传统戏曲的常见手法,旨在通过忠臣被害的悲剧,批判封建皇权的专横与昏聩。

Q2:“打金砖”中的“僵尸”特技是如何表演的?对演员有哪些要求?
A2:“僵尸”是京剧武戏中的经典特技,通过演员的身体控制与舞台技巧实现表演过程:演员需在瞬间收紧核心肌群,挺直腰背,从站立姿势向后直挺挺倒下(称“硬僵尸”),同时配合“甩发”(头饰随身体甩动,增强视觉效果)和“面部表情管理”(从痛苦到僵硬,表现气绝身亡),这一特技对演员的要求极高:一是腰腿功力需扎实,能瞬间发力控制身体平衡;二是核心力量要强,避免倒地时受伤;三是心理素质过硬,需在高速动作中精准把握节奏与表情,演员需经过数年毯子功(翻、扑、跌、摔)训练,才能独立完成“僵尸”表演。

分享:
扫描分享到社交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