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州光影戏剧网

2014上海京剧院演出了哪些经典京剧剧目?

2014年,上海京剧院以“传承经典·创新探索”为核心,推出了一系列涵盖传统复排、新创剧目、纪念演出及国际交流的舞台实践,不仅展现了京剧艺术的深厚底蕴,更在创新探索中为传统艺术注入时代活力,全年演出覆盖上海天蟾逸夫舞台、上海大剧院等主要文化场馆,并赴北京、广州、德国柏林等地巡演,吸引不同年龄层观众超10万人次,成为当年中国京剧舞台的重要亮点。

2014上海京剧院演出

纪念演出是2014年演出的重头戏,作为京剧大师梅兰芳诞辰120周年,上海京剧院于9月在上海大剧院举办“梅韵流芳”专场,由梅派传人史敏领衔主演《贵妃醉酒》,史敏扮相雍容华贵,唱腔婉转悠圆,水袖翻飞间尽显杨贵妃的醉态与哀愁,其“卧鱼”“衔杯”等技巧精准到位,完美再现梅派艺术的“无动不舞,无声不歌”,同场演出的《霸王别姬》中,史敏与裘派花脸胡鸿钧搭档,虞姬的柔情似水与项羽的英雄末路形成强烈对比,两人配合默契,引得全场掌声雷动,此类纪念演出既是对大师艺术风格的致敬,也通过青年演员的演绎,让经典剧目在当代焕发新生。

新编历史剧的创作与复排是上海京剧院的传统优势,2014年这一优势得到进一步发挥,7月,剧院复排经典新编戏《曹操与杨修》,由言派老生李军饰演曹操,傅希如饰演杨修,该剧以“权谋与人性”为核心,李军通过念白的抑扬顿挫和身段的收放自如,将曹操的雄才大略与多疑善妒刻画得入木三分;傅希如则凭借扎实的唱念功底,展现杨修的才高气傲与率性天真,两人在“杀驿”“盘门”等对手戏中,情感张力层层递进,被誉为“新编京剧的典范之作”,该剧在上海首演后一票难求,并赴北京国家大剧院巡演,进一步巩固了上海京剧院在新编京剧领域的领军地位。

为推动传统流派的保护与发展,2014年上海京剧院启动“经典传统戏整理工程”,对《锁麟囊》等传统剧目进行系统性打磨,11月,程派名家隋甄平在天蟾逸夫舞台演绎《锁麟囊》,其唱腔幽咽婉转,情感细腻,尤其是“春秋亭外风雨暴”唱段,程派“脑后音”的运用刚柔并济,将薛湘灵的悲悯与坚韧展现得淋漓尽致,剧院还邀请程派传人李佩红等老艺术家对青年演员进行指导,通过“口传心授”确保传统技艺的精准传承。《四郎探母》《龙凤呈祥》等传统剧目也在演出季中轮番上演,满足不同观众的审美需求。

国际文化交流是2014年演出的另一重要维度,10月,上海京剧院赴德国柏林、慕尼黑等地参加“中国文化年”演出,带来《贵妃醉酒》《三岔口》等折子戏,外国观众对京剧的扮相、脸谱、武打表现出浓厚兴趣,《三岔口》中演员在黑暗中摸打格斗的场面,让现场观众惊叹不已,演出前,剧院还通过“京剧工作坊”向当地学生讲解京剧的行当、服饰、道具等知识,促进中德文化互鉴,剧院持续推进“京剧进校园”活动,史敏、李军等演员走进中小学,通过互动体验、经典片段展演等形式,让青少年近距离感受京剧魅力,全年开展活动20余场,培养了一批年轻戏迷。

2014上海京剧院演出

2014年上海京剧院的演出不仅收获了票房与口碑,更推动了京剧艺术的传播与发展,纪念演出引发社会对京剧流派传承的讨论,新编戏的创新尝试为传统艺术提供了发展思路,国际交流则让京剧走向世界舞台,青年演员在演出中得到锤炼,傅希如、隋甄平等人通过主演大戏,艺术日臻成熟;而“京剧进校园”等活动则为京剧培养了潜在观众,为艺术传承奠定了基础。

2014年上海京剧院重要演出一览

剧目类型 剧目名称 主演 演出时间 演出地点
纪念演出 《贵妃醉酒》 史敏(梅派) 2014年5月 天蟾逸夫舞台
新编历史剧 《曹操与杨修》 李军(饰曹操)、傅希如(饰杨修) 2014年7月 上海大剧院
传统戏 《霸王别姬》 胡鸿钧(饰项羽)、史敏(饰虞姬) 2014年10月 文化广场
传统戏整理 《锁麟囊》 隋甄平(程派) 2014年11月 天蟾逸夫舞台
国际交流演出 《三岔口》 傅希如、严庆谷 2014年10月 德国柏林、慕尼黑

FAQs:

问:2014年上海京剧院在京剧传承方面有哪些创新举措? 答:2014年,上海京剧院采取“经典整理+青年培养+观众拓展”三位一体的传承模式,在经典整理方面,启动“经典传统戏整理工程”,邀请老艺术家对《锁麟囊》等剧目进行精打磨,确保传统技艺原汁原味;在青年培养方面,推出“青年演员扶持计划”,让史敏、李军等名家与傅希如、隋甄平等青年演员同台演出,通过实践加速人才成长;在观众拓展方面,开展“京剧进校园”活动,用互动体验、讲座等形式降低观赏门槛,吸引年轻观众关注传统艺术。

2014上海京剧院演出

问:2014年上海京剧院的国际交流演出有何特点? 答:2014年上海京剧院的国际交流以“精准传播、文化对话”为特点,在德国“中国文化年”演出中,选取《贵妃醉酒》《三岔口》等兼具观赏性与代表性的折子戏,通过梅派唱腔的婉转、武打戏的紧张刺激,直观展现京剧的艺术魅力,演出前增设“京剧知识小课堂”,用德语讲解京剧的行当、脸谱、程式等基础知识,帮助外国观众理解剧情,与当地戏剧工作者开展座谈,探讨东西方戏剧艺术的异同,促进文化互鉴,使京剧从“舞台表演”升华为“文化对话”的载体。

分享:
扫描分享到社交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