豫剧《包公案》第三集以《铡包勉》为核心剧情,通过包拯与侄子包勉之间的矛盾冲突,深刻展现了“法理大于亲情”的清官风骨,故事始于包拯陈州放粮归来,途中偶遇民女张月娥拦轿喊冤,张月娥声泪俱下地哭诉,其夫李保因揭发包勉克扣赈灾银两、强占民田,反被包勉诬陷贪污,最终含冤自尽,包拯听后眉头紧锁,深知包勉身为自己的亲侄子,竟敢在眼皮底下作恶,顿时怒火中烧,决心彻查此案。
回到开封府后,包拯立即传唤包勉问案,包勉起初百般抵赖,声称自己清白无辜,还假意哭诉“叔叔一向疼爱我,怎会怀疑我害民?”包拯拍案而起,怒斥道:“你克扣赈灾银,害死李保,逼死张月娥,铁证如山!若不念你是包家后人,我早将你乱棍打出!”随即,王朝、马汉呈上张月娥的血书和乡亲们的联名状纸,包勉见证据确凿,顿时面如土色,跪地求饶,包拯强忍悲痛,喝令衙役将包勉押入死牢,择日问斩。
消息传至包家,包拯的嫂子王氏(包勉之母)哭得死去活来,她手持家法棍赶到开封府,指着包拯的鼻子骂道:“你亲侄子你都铡,还是不是人?你爹娘早逝,我含辛茹苦将他养大,你就是这么报答我的?”包拯跪倒在地,含泪解释:“嫂娘啊,包勉作恶,国法难容!我若徇私枉法,怎对得起头上乌纱、天下百姓?您常说‘养儿教德’,包勉丧尽天良,我若不严惩,就是包家的罪人!”王氏见包拯铁了心,又想到丈夫临终前“要包拯做个清官”的嘱托,最终泪流满面,扔下家法棍,叹道:“罢了,罢了,你按国法办吧,我包家不怨你。”
三日后,包拯在开封府升堂,铡刀早已备好,包勉被押上堂时,浑身颤抖,连连磕头求饶,包拯冷冷道:“你罪证确凿,按律当斩,休要再言!”随着“开铡”一声,包勉人头落地,百姓们无不拍手称快,王氏在堂外听到铡刀声,哭得昏厥过去,醒来后只对包拯说了一句:“你好好做你的清官,我回乡养老去了。”包拯望着嫂子离去的背影,泪如雨下,却深知唯有如此,才能对得起“包青天”三个字。
情节阶段 | 具体事件 | 涉及人物 | 核心冲突 |
---|---|---|---|
案件开端 | 张月娥拦轿告状,揭露包勉克扣赈灾银、逼死其夫 | 张月娥、包拯 | 民不聊生与贪官压榨 |
真相揭露 | 包勉在证据面前认罪,承认贪赃枉法、害死李保 | 包勉、王朝、马汉 | 亲情与罪行的矛盾 |
亲情冲突 | 王氏携家法棍质问包拯,指责其“六亲不认” | 王氏、包拯 | 国法与亲情的对立 |
结局升华 | 包拯大义灭亲铡包勉,王氏理解离去,包拯泪洒当堂 | 包拯、王氏、百姓 | 清官责任与个人情感的抉择 |
相关问答FAQs
Q1:豫剧《包公案》中,包拯为何能坚持铡包勉,不顾亲情?
A1:包拯坚持铡包勉,源于他“清正廉洁、执法如山”的为官准则,在他看来,国法高于一切,即便是亲侄子作恶,也必须严惩以正视听,他曾对嫂子王氏说:“我若徇私枉法,就是辜负了朝廷信任和百姓期望。”这种“公私分明”的精神,正是“包青天”形象的精髓所在。
Q2:《铡包勉》的故事体现了传统戏曲的哪些价值观?
A2:该故事体现了传统戏曲“忠孝仁义”的核心价值观。“忠”体现在包拯对国家和百姓的忠诚,不惜牺牲亲情维护法律尊严;“义”体现在包拯对受害者的同情,为张月娥伸张正义,王氏从最初的愤怒到最终的理解,也体现了“孝”与“理”的统一,展现了传统家庭伦理与公共道德的平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