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剧《战长沙》是传统三国戏中的经典剧目,以老生行当的黄忠为主角,讲述其与关羽长沙城下相遇、识破恩情后让城归汉的故事,黄忠的唱段作为刻画人物性格与推动剧情的核心,融合了老生唱腔的苍劲、豪迈与深沉,其曲谱设计既遵循京剧板式规范,又通过旋律起伏展现人物内心的波澜,以下从唱段分类、曲谱结构、旋律特点及艺术表现等方面展开分析。
唱段分类与曲谱结构
黄忠在《战长沙》中的核心唱段可分为“城楼观敌”“忆昔当年”“对峙关羽”“战败自刎”四部分,分别对应不同剧情阶段与情绪状态,板式组合灵活多变,形成“散—慢—中—快—散”的完整叙事结构。
城楼观敌:西皮导板与西皮原板
唱段情境:黄忠登城观察敌情,初见关羽时的警惕与沉思。
板式组合:西皮导板(散板)→西皮原板(中速)。
曲谱特点:
- 西皮导板(如“老黄忠在城楼心神不定”):散板起唱,节奏自由,旋律以“5 6 1 2”四音为骨架,首句“老黄忠”三字用低沉的“sol—mi—sol”下行,配合“在城楼”的“la—do—re”上扬,形成“抑—扬”对比,表现人物内心的凝重。
- 西皮原板(如“想起了当年事好不惊人”):2/4拍,中速平稳,唱词为“七字句”,旋律以“do—re—mi—sol”级进为主,“当年事”三字用“mi—re—do”下行,拖腔“好不惊人”以“sol—la—sol—mi”收束,既叙事又抒情,引出对往昔的回忆。
忆昔当年:二黄慢板与二黄原板
唱段情境:黄忠回忆与关羽的桃园旧谊,内心矛盾渐起。
板式组合:二黄慢板(慢速)→二黄原板(中速)。
曲谱特点:
- 二黄慢板(如“忆昔年长沙郡桃园结义”):4/4拍,速度舒缓,旋律多在低音区(sol—mi)迂回,“结义”二字用“sol—sol—la—sol”上行后回落,拖腔长达十余拍,通过“颤音”“倚音”装饰,表现对故人的怀念。
- 二黄原板(如“关贤弟他如今身在曹营”):节奏加快,唱词“五字句”“七字句”交替,旋律以“re—mi—fa—sol”推进,“身在曹营”四字用“fa—mi—re—do”下行,语气中带着惋惜,为后续让城埋下伏笔。
对峙关羽:西皮快板与西皮垛板
唱段情境:城下与关羽对话,从试探到坦诚,情绪转为激昂。
板式组合:西皮快板(快速)→西皮垛板(中速)。
曲谱特点:
- 西皮快板(如“某家长沙黄汉升,谁敢前来退敌兵”):1/4拍,节奏密集,唱词为“三字句”“四字句”,旋律以高音区(do—re—mi)为主,“黄汉升”三字用“mi—re—do”下行后急转“sol—la—sol”,尾字“兵”以“sol”长音收束,气势如虹,展现老将威风。
- 西皮垛板(如“念在某家年纪老,放你过关表真心”):节奏稍缓,唱词“三字句”叠用,旋律以“sol—la—si—do”上行,“年纪老”三字用“do—si—la”下行,语气转为恳切,体现黄忠的义气与坦荡。
战败自刎:二黄散板与二黄导板
唱段情境:战败后自刎前,悲壮中见忠义。
板式组合:二黄散板(散板)→二黄导板(散板)。
曲谱特点:
- 二黄散板(如“忠义二字全无分”):节奏自由,旋律起伏大,“全无分”三字用“sol—mi—re—do”连续下行,拖腔“啊”字以“re—do—si—la”渐弱,表现英雄末路的苍凉。
- 二黄导板(如“罢罢罢!”):仅三字,却用“sol—la—sol—mi—re”五度大跳,尾音“re”以强音收束,悲愤与决绝交织,将人物情绪推向高潮。
旋律特点与艺术表现
黄忠唱段的曲谱设计紧扣人物性格,通过以下手法强化艺术感染力:
- 音区对比:低音区(如“老黄忠”)表现沉稳,中音区(如“忆昔年”)叙事抒情,高音区(如“某家长沙黄汉升”)彰显豪迈,形成“低—中—高”的起伏,贴合人物从沉思到激昂再到悲壮的情绪变化。
- 节奏变化:散板的自由灵活(导板、散板)表现内心波动,原板的平稳推进(西皮、二黄原板)交代剧情,快板的密集节奏(西皮快板)渲染战斗氛围,节奏张弛有度,推动剧情发展。
- 拖腔运用:如“好不惊人”“啊”等拖腔,通过“颤音”“滑音”“倚音”装饰,既延长情感表达,又体现老生唱腔“字少腔多”的特点,如“忆昔年”的“年”字拖腔长达8拍,细腻展现人物回忆时的缠绵。
唱段曲谱示例(片段)
以下为“老黄忠在城楼心神不定”(西皮导板+西皮原板)的曲谱简化示意(工尺谱与简谱对照):
唱词 | 工尺谱 | 简谱 | 节奏/备注 |
---|---|---|---|
老黄忠 | 合 四 上 尺 | 5 6 1 2 | 散板,一字一音,语气凝重 |
在城楼 | 工 尺 上 合 | 1 2 1 5 | 上扬,表现登高动作 |
心神不定 | 凡 六 五 乙仕 | 4 5 6 7 2 3 | 下行,拖腔“定”字延长 |
想起了当年事 | 尺工 凡上尺 | 2 1 4 1 2 | 原板起,节奏平稳 |
好不惊人 | 仕乙五六凡 | 2 7 5 6 4 | 拖腔“人”字用“4”收束,渐弱 |
相关问答FAQs
问题1:京剧《战长沙》中黄忠的唱段为何以“西皮”和“二黄”为主?这两种板式如何体现人物性格?
解答:西皮和二黄是京剧老生唱腔的两大核心板式,西皮旋律明快、节奏铿锵,多表现激昂、豪迈的情绪(如黄忠对峙关羽时的西皮快板);二黄旋律深沉、节奏舒缓,多表现沉思、悲壮的情绪(如黄忠回忆往昔时的二黄慢板),两者结合,既展现了黄忠“老当益壮”的武将威风,又刻画了他“重情重义”的内心世界,形成刚柔并济的艺术效果。
问题2:初学者演唱黄忠唱段时,如何把握“苍劲”的唱腔特点?需要注意哪些技巧?
解答:黄忠唱腔的“苍劲”主要体现在音色、气口和咬字三方面:一是音色需“沉而不虚”,以胸腹联合呼吸支撑,中低音区(如sol—mi)保持浑厚,避免挤压喉咙;二是气口需“巧而不乱”,如“老黄忠”三字的“气口”需在“黄”字后稍顿,表现人物凝重感;三是咬字需“刚而不硬”,字头(如“老”的“l”)、字腹(如“忠”的“ong”)、字尾(如“定”的“ng”)清晰分明,尤其“字尾”需收稳,体现老生“脑后音”的技巧,拖腔处需“以情带声”,避免单纯延长音高,通过情感流动自然传递人物的苍劲与悲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