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州光影戏剧网

京剧西厢记全剧唱词

京剧《西厢记》是依据元代王实甫同名杂剧改编的经典剧目,以崔莺莺与张生的爱情为主线,通过“佛寺相遇”“月下联吟”“红娘传书”“长亭送别”等情节,展现了封建礼教下青年男女对自由爱情的追求,全剧唱词文白相间,既保留元杂剧的典雅,又融入京剧的通俗,人物性格鲜明,情感表达细腻,成为京剧舞台上的璀璨明珠。

京剧西厢记全剧唱词

剧中唱词以人物为核心,不同角色的唱段各具特色,张生作为落魄书生,其唱词多流露文人的多情与执着,如在“佛寺相遇”一场,他见莺莺后的唱段“叹浮生流年如水,寄禅林佛殿春深,猛抬头见天仙体态,似嫦娥离了月宫”,以“浮生”“禅林”铺垫孤寂,以“天仙”“嫦娥”直抒惊艳,情感层层递进,而“长亭送别”中“碧云天黄花地,西风紧北雁南飞”,化用范仲淹《苏幕遮》词句,以秋景衬离愁,将“恨成就得迟,怨归去得疾”的怅惘融入天地萧瑟,意境深远。

崔莺莺的唱词则兼具大家闺秀的矜持与深闺女儿的炽热,在“赖婚”一场,她听闻老夫人悔婚后,唱句“老夫人转眼无情意,崔莺莺寸心如割裂”,前半句冷静陈述,后半句情感迸发,“寸心如割”四字将内心的委屈与绝望浓缩,而“月下联吟”时“兰闺久寂寞,无事度芳春;料得吟鞭处,离人伤别魂”,以“兰闺”“芳春”暗喻自身处境,含蓄中透出对张生的倾慕,尽显闺阁雅致与情思萌动。

红娘作为剧中关键人物,其唱词直白泼辣,充满市井气息与反抗精神。“拷红”一场,她面对老夫人的质问,唱道“老夫人休得巧语花言,听红娘说根源:张生非是等闲辈,他与小姐配良缘;夫人许婚反悔约,难道不叫人心寒?”句句铿锵,以“巧语花言”“说根源”直斥老夫人虚伪,“配良缘”“心寒”点明事件本质,语言犀利而不失幽默,将小人物的智慧与勇敢展现得淋漓尽致。

下表整理了剧中部分经典唱段及其情感表达:

京剧西厢记全剧唱词

角色 唱段名称 经典唱词片段 情感表达
张生 叹浮生 “叹浮生流年如水,寄禅林佛殿春深……” 孤寂、惊艳、怅惘
崔莺莺 赖婚 “老夫人转眼无情意,崔莺莺寸心如割裂……” 委屈、绝望、愤懑
红娘 拷红 “老夫人休得巧语花言,听红娘说根源……” 机敏、反抗、仗义
崔莺莺 长亭送别 “碧云天黄花地,西风紧北雁南飞……” 离愁、不舍、眷恋
张生 惊梦 “喜得月下逢知己,却为何好事多磨折……” 欣喜、迷茫、执着

京剧《西厢记》的唱词艺术还体现在音乐性与文学性的融合,如张生的唱段多以西皮流水的明快节奏表现其书生意气,崔莺莺的二黄慢板则深沉婉转,贴合闺阁女子的细腻情感,唱词中典故的运用(如“嫦娥离月宫”“离人伤别魂”)与口语化表达(如“傻角”“性儿急”)的结合,既提升了文学品位,又贴近观众理解,使剧目雅俗共赏。

全剧唱词不仅推动了情节发展,更塑造了鲜活的人物形象:张生的痴情与迂腐,崔莺莺的矜持与勇敢,红娘的聪慧与泼辣,皆通过唱词跃然纸上,唱词中对封建礼教的批判(如“老夫人许婚反悔约”)和对自由爱情的歌颂(如“他与小姐配良缘”),使其超越了才子佳人的爱情故事,具有深刻的思想内涵。

相关问答FAQs

Q1:京剧《西厢记》中“碧云天黄花地”唱词的出处和意境是什么?
A1:“碧云天黄花地,西风紧北雁南飞”化用自元代王实甫《西厢记》杂剧第四本第三折《长亭送别》的原句,京剧沿用了这一经典秋景描写,通过“碧云”“黄花”“西风”“北雁”等意象,勾勒出萧瑟凄清的离别氛围,崔莺莺在此景中唱出,既是对自然环境的描摹,也是对与张生被迫分离的愁绪的外化,情景交融,将离别的悲凉与爱情的眷恋推向高潮,成为戏曲中“以景写情”的典范。

京剧西厢记全剧唱词

Q2:红娘的唱词为何能成为《西厢记》中最具活力的部分?
A2:红娘的唱词具有三重特点:一是语言直白鲜活,多用口语化表达(如“傻角”“性儿急”),符合其丫鬟身份,贴近市井生活,让观众倍感亲切;二是性格鲜明,唱词中充满对封建礼教的反抗(如“难道不叫人心寒?”)和对弱者的同情(如“张生非是等闲辈”),塑造了敢作敢为、善良机智的形象;三是推动剧情,从“传书”到“拷红”,红娘的唱词始终是矛盾冲突的催化剂,使剧情跌宕起伏,这些特点使其唱词摆脱了传统旦角的柔媚,展现出独特的生命力,成为剧中最大的亮点。

分享:
扫描分享到社交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