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州光影戏剧网

裘盛戎在京剧国粹领域的艺术成就与影响究竟有多大?

京剧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承载着中华民族的审美精神与历史记忆,在净行(花脸)艺术的长河中,裘盛戎无疑是一座难以逾越的高峰,他将铜锤花脸的演唱技艺推向了新的高度,创立了影响深远的“裘派”艺术,为京剧国粹的传承与发展注入了不朽的生命力。

京剧国粹裘盛戎

裘盛戎生于1915年,北京人,出身梨园世家,其父裘桂仙是清末民初著名的铜锤花脸演员,曾与谭鑫培、杨小楼等大师同台献艺,自幼耳濡目染,裘盛戎8岁起便随父学艺,初学老生,后因嗓音条件优越,改攻花脸,他先后拜钱宝奎、金秀山等花脸名家为师,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博采众长,逐渐形成独特风格,早年搭班演出,与马连良、叶盛兰、张君秋等合作,在舞台上崭露头角,新中国成立后,他加入北京京剧团,与张君秋、马长良等艺术家并肩创作,不仅整理上演传统剧目,还积极参与现代戏与新编历史剧创作,如《将相和》《赤壁之战》《林海雪原》等,展现了艺术家的时代担当。

传统铜锤花脸以“实大声宏”“气势磅礴”为主要特点,注重唱腔力度与工架稳重,裘盛戎在继承这一传统的同时大胆创新,将架子花脸表演的灵活性与铜锤花脸的厚重感相结合,形成“刚柔并济”“形神兼备”的艺术特色,在唱腔上,他充分发挥“脑后音”饱满、“云遮月”醇厚的嗓音优势,创造性地运用“擞音”“滑音”“颤音”等技巧,使花脸唱腔突破以往“粗、大、黑”的局限,变得细腻传神、富有情感层次,他在《铡美案》中演唱“包龙图打坐在开封府”时,开头一句“包龙图”便用高亢的“脑后音”奠定包公威严,随后“打坐在开封府”的“府”字,通过下滑音处理,既保持力度,又流露出对百姓的关切,刚中带柔,令人动容,在表演上,他注重人物内心刻画,无论是包拯的威严、姚期的忠勇,还是廉颇的豪迈,都能通过眼神、身段、念白的细微变化,将角色性格与情感展现得淋漓尽致,实现“演人物”而非“演行当”的艺术追求。

裘盛戎的代表剧目丰富,每个角色都堪称经典,以下是其部分代表剧目及艺术特色:

京剧国粹裘盛戎

剧目名称 角色 核心唱段 艺术特色
《铡美案》 包拯 “包龙图打坐在开封府”“驸马爷近前看端详” 唱腔高亢中见深沉,气口沉稳,眼神表现包公明察秋毫与仁慈
《姚期》 姚期 “皇恩浩荡如山重”“劝千岁杀字休出口” 唱腔苍劲老道,表现老将忠勇与无奈,身段沉稳有分量
《将相和》 廉颇 “老将豪气冲云天”“负荆请罪心惭愧” 融合架子花脸身段,唱腔融入老生韵味,展现性格转变
《盗御马》 窦尔敦 “盗御马” 唱腔豪放,身段矫健,表现绿林好汉勇猛与义气

裘盛戎的艺术成就不仅体现在舞台上,更在于对后世的影响,他培养了方荣翔、王泉奎、娄振奎等一批优秀弟子,其中方荣翔全面继承裘派艺术,成为第二代传人的杰出代表,将裘派艺术发扬光大,裘派艺术还影响了其他行当,许多老生、旦行演员借鉴其润腔技巧,丰富了京剧演唱表现力,在京剧海外传播中,裘派花脸以其独特魅力成为外国观众了解京剧的重要窗口,为京剧走向世界作出重要贡献。

裘盛戎不仅是一位杰出艺术家,更是品德高尚的梨园楷模,他为人谦逊,从不恃才傲物,对艺术精益求精,对后辈悉心指导,合作中尊重同台演员,以戏为先,形成良好舞台风气,新中国成立后,他积极响应党的号召投身现代戏创作,即使身患重病仍坚持排练演出,为京剧艺术革新与发展奉献毕生精力。

相关问答FAQs

问:裘盛戎的“裘派”艺术与传统铜锤花脸相比,有哪些核心突破?
答:裘派艺术在传统铜锤花脸“实大声宏”的基础上,融入架子花脸表演技巧,实现“唱做结合”;唱腔突破“粗、大、黑”局限,通过“擞音”“滑音”“颤音”等技巧,使花脸唱腔细腻传神、富有情感层次;表演上注重人物内心刻画,强调“演人物”而非“演行当”,刚柔并济,形神兼备,开创花脸艺术新境界。

京剧国粹裘盛戎

问:裘盛戎的代表剧目《将相和》中,他如何塑造廉颇这一角色?
答:在《将相和》中,裘盛戎通过唱腔、身段、念白综合塑造廉颇从骄横到悔悟的转变,初期用高亢唱腔和挺拔身段表现居功自傲;负荆请罪时,唱腔转为苍劲低沉,身段配合“负荆”动作,眼神流露羞愧与真诚,通过细节刻画将老将豪迈与知错能改性格展现得淋漓尽致,成为裘派“以情带声”的典范。

分享:
扫描分享到社交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