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州光影戏剧网

路欢沙河豫剧团

在沙河两岸的广袤土地上,豫剧的唱腔如同奔腾的河水,流淌了几代人的记忆,而在这片文化沃土中,路欢沙河豫剧团犹如一颗璀璨的明珠,以精湛的技艺、朴实的风格,成为豫剧艺术在地方传承与发展的中坚力量,剧团扎根沙河畔,既坚守着豫剧的传统精髓,又融入了地域文化的独特韵味,用一个个鲜活的故事、一段段动人的唱腔,书写着属于沙河的豫剧传奇。

路欢沙河豫剧团

路欢沙河豫剧团的前身可追溯至上世纪50年代,最初由当地几位热爱豫剧的民间艺人自发组建,起初只是农闲时节在村口搭台演出,剧目多为《花木兰》《穆桂英挂帅》等经典传统戏,改革开放后,在地方政府和文化部门的扶持下,剧团逐渐正规化,1998年正式定名为“路欢沙河豫剧团”,以“弘扬豫剧文化、服务基层群众”为宗旨,开始活跃于周边县市及乡村舞台,剧团创始人路欢老先生,是当地小有名气的须生演员,他嗓音高亢浑厚,表演沉稳大气,主演的《秦琼卖马》《徐策跑城》等剧目深受群众喜爱,至今仍是老戏迷们津津乐道的话题,剧团已从最初的十几人发展壮大到五十余人,形成了老中青三代演员梯队,拥有完整的乐队、舞美和服装道具团队,成为冀南地区颇具影响力的民营豫剧团体。

剧团的演出风格兼具豫剧的“阳刚之气”与沙河文化的“乡土情怀”,在唱腔上,以豫剧“豫东调”为基础,融合了沙河沿岸的民间小调,形成了高亢明快、亲切质朴的独特韵味,传统戏《朝阳沟》中银环的唱段,演员在保留原剧婉转细腻的同时,融入了沙河方言的咬字特点,让唱词更接地气,观众听得懂、记得住,表演上,剧团注重“以情带戏”,无论是历史剧中的帝王将相,还是现代戏里的平民百姓,都力求通过细腻的表情、身段和念白,塑造出有血有肉的人物形象,如现代戏《沙河情》中,讲述的是沙河两岸人民共同抗击洪水、重建家园的故事,演员们用质朴的表演和真实的情感,再现了当地群众的坚韧与奉献,演出时常让观众热泪盈眶。

剧目创作是路欢沙河豫剧团的另一大特色,除了复排《五女拜寿》《秦香莲》等传统经典外,剧团还立足本地文化,创排了一批反映沙河历史、风土人情的原创剧目。《沙河谣》以沙河古渡口为背景,讲述了船工与绣娘的凄美爱情,融入了沙河的纤夫号子、民间剪纸等非遗元素,自2015年首演以来,已演出超200场,成为剧团的“看家戏”,而《梨花村的笑声》则聚焦乡村振兴,通过讲述梨花村在党员干部带领下发展特色产业、实现脱贫致富的故事,用豫剧这一传统艺术形式传递新时代的正能量,深受年轻观众欢迎,这些原创剧目不仅丰富了剧团的演出内容,更让豫剧艺术与当代生活、地域文化深度融合,赋予了传统艺术新的生命力。

人才梯队建设是剧团持续发展的关键,路欢沙河豫剧团深知“传承”的重要性,多年来坚持“以团带校”的培养模式,2010年创办了“沙河豫剧艺术培训班”,面向社会招收6-12岁的学员,由剧团资深演员和特邀豫剧名家授课,系统学习唱腔、身段、乐理等课程,学员们白天在培训班学习,晚上跟随剧团参与舞台实践,在实践中快速成长,培训班已培养出三代学员,其中青年演员李娜凭借《穆桂英挂帅》中的“捧印”一折,荣获河南省“黄河杯”豫剧青年演员大赛一等奖,成为剧团的新生代领军人物,剧团还定期邀请豫剧界名家前来指导,通过“名师带徒”的方式,提升演员的专业素养,确保豫剧艺术的精髓得以代代相传。

路欢沙河豫剧团

作为服务基层的文化使者,路欢沙河豫剧团每年坚持“送戏下乡”演出超300场,足迹遍布沙河、邢台、邯郸等地的百余个村庄,剧团常常自带舞台设备,早出晚归,无论寒冬酷暑,只要群众有需求,就会准时出现在村头广场,为了让更多群众走进剧场,剧团还实行“低票价惠民政策”,普通票价仅10-20元,让农民群众也能“看得起、看得好”豫剧,在疫情防控期间,剧团创新演出形式,通过短视频平台直播经典剧目,单场直播观看量突破10万人次,让豫剧艺术突破了地域限制,走进了更多年轻人的视野,多年来,剧团先后荣获“河北省服务基层先进集体”“豫剧传承示范基地”等称号,成为连接城乡文化、丰富群众精神文化生活的重要纽带。

以下是路欢沙河豫剧团发展历程中的重要节点及代表剧目概览:

时间节点 事件/成就 代表剧目(创作/复排)
1950年代 民间艺人自发组建演出团体 《花木兰》《穆桂英挂帅》(传统戏)
1998年 正式定名“路欢沙河豫剧团” 《秦琼卖马》(路欢主演)
2010年 创办“沙河豫剧艺术培训班” 《朝阳沟》(复排,融入沙河方言)
2015年 原创剧目《沙河谣》首演 《沙河谣》(原创,非遗元素融合)
2020年 获评“河北省服务基层先进集体” 《梨花村的笑声》(原创,乡村振兴主题)

在传承与创新的道路上,路欢沙河豫剧团始终坚守初心,既不背离豫剧的艺术本真,也不固步自封,而是以开放包容的姿态,让传统艺术在新时代焕发出新的光彩,正如剧团团长常说的:“豫剧的根在民间,只有深深扎根于群众,才能枝繁叶茂。”剧团将继续深耕基层,培养更多人才,创排更多优秀剧目,让沙河畔的豫剧唱腔越传越远,成为流淌在人们心中的文化长河。

FAQs
Q1:路欢沙河豫剧团的表演风格与其他豫剧流派(如常派、陈派)有何不同?
A1:路欢沙河豫剧团以“豫东调”为基础,融合了沙河沿岸的民间小调,唱腔上更强调高亢明快、亲切质朴,较少有豫剧中“常派”的华丽婉转或“陈派”的深沉细腻,表演上,由于长期扎根基层,剧目多取材于民间生活,演员更注重“接地气”的真实表达,语言和身段融入了沙河方言和民俗元素,整体风格更贴近普通观众的审美习惯,具有鲜明的地域特色。

路欢沙河豫剧团

Q2:普通观众可以通过哪些方式观看路欢沙河豫剧团的演出或支持其发展?
A2:观众可通过以下方式参与:一是关注剧团官方微信公众号或抖音账号,获取“送戏下乡”和剧场演出的最新日程;二是前往沙河市文化中心剧场(剧团固定演出点),低票价观看经典剧目;三是参与剧团举办的“豫剧体验课”“戏曲进校园”等活动,近距离感受豫剧魅力;四是通过线上平台观看直播或购买剧目视频,支持剧团的创新传播,剧团长期接受社会捐赠,用于人才培养和剧目创作,有兴趣的爱心人士可与剧团办公室联系。

分享:
扫描分享到社交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