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州光影戏剧网

秦腔戏曲下乡演出,为乡村文化振兴带来何种新活力?

秦腔,作为发源于中国古代西北地区的传统戏曲剧种,以其高亢激越的唱腔、粗犷豪放的表演和深厚的历史底蕴,被誉为“百戏之祖”,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随着国家“文化下乡”战略的深入推进和乡村振兴战略的全面实施,秦腔戏曲下乡演出活动在广大农村地区蓬勃开展,成为连接城乡文化、传承中华文脉、丰富村民精神文化生活的重要载体,这样的演出不仅让传统艺术回归乡土,更在新时代焕发出蓬勃生机,为乡村文化振兴注入了强劲动力。

秦腔戏曲下乡演出

秦腔戏曲下乡演出现场,往往是一幅充满烟火气与文化韵味的生动图景,演出场地多选在村头广场、晒谷场或乡村大舞台,简朴却不失热闹,村民们吃过晚饭,扶老携幼,搬着小马扎、板凳早早占据“有利位置”,连周边的田埂、屋顶上都挤满了观众,舞台虽简陋,一块红幕布、几盏射灯、一套音响设备,便构成了演出的基本配置,但演员们的表演却丝毫不马虎,无论是《三滴血》中李遇春的悲愤、《火焰驹》中李彦贵的无奈,还是《铡美案》中包拯的刚正,演员们一板一眼的唱腔、一招一式的身段,都引得台下观众时而屏息凝视,时而拍手叫好,叫好声、掌声与锣鼓声、板胡声交织在一起,成为乡村夜晚最动人的交响。

为了贴近村民生活,下乡演出的剧目选择往往兼顾经典与通俗,传统经典剧目如《三滴血》《火焰驹》《游龟山》等,因其曲折的情节、鲜明的人物和深刻的道德教化意义,深受中老年观众喜爱;而现代新编秦腔剧目,如反映脱贫攻坚的《桃花迎春》、歌颂乡村教师的《大山里的校长》等,则以贴近现实的故事、鲜活的人物,让村民在感受传统艺术魅力的同时,也能从中看到自己的生活与时代的变化,演出中还常穿插一些秦腔选段清唱、器乐演奏等小节目,既调节了演出节奏,也让观众过足戏瘾,演员们不仅认真表演,还会与观众互动,比如走到台前与村民打招呼,甚至邀请有戏曲基础的村民上台“票戏”,拉近了艺术与群众的距离。

秦腔戏曲下乡演出的意义远不止于一场文化娱乐活动,它在传承传统文化、激活乡村文化生态、凝聚乡村情感等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从文化传承的角度看,秦腔的许多剧目取材于历史故事、民间传说,蕴含着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和价值观念,如忠孝节义、家国情怀、善恶有报等,通过演出,这些文化元素以直观生动的方式传递给村民,尤其是对青少年而言,近距离观看秦腔表演,是对他们进行传统文化教育的生动课堂,有助于从小培养他们对本土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许多乡村学校还会结合秦腔下乡演出,开展“戏曲进校园”活动,邀请演员为学生讲解秦腔知识、教唱经典唱段,让秦腔艺术在青少年心中生根发芽。

从乡村文化生态的激活来看,秦腔下乡演出打破了部分农村地区文化生活的“空心化”状态,在一些偏远乡村,年轻人大多外出务工,留守老人和儿童的精神文化需求长期得不到有效满足,秦腔演出的到来,不仅丰富了他们的业余生活,更营造了浓厚的文化氛围,演出前,村民们会自发布置场地、搬运桌椅;演出中,邻里之间互相交流观剧感受;演出后,大家还意犹未尽地讨论剧情和演员表演,这种集体性的文化活动,增进了邻里感情,增强了乡村社区的凝聚力,一些乡村还以秦腔演出为契机,组建了自己的秦腔自乐班,邀请专业演员指导排练,让村民从“观众”变为“参与者”,真正成为乡村文化的主体。

秦腔戏曲下乡演出

从精神滋养的角度看,秦腔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为村民提供了强大的精神力量,秦腔的唱腔高亢激越,既能表现英雄人物的豪情壮志,也能抒发普通百姓的喜怒哀乐,其“唱念做打”的程式化表演,将生活中的情感提炼为艺术化的表达,让观众在共鸣中得到情感的宣泄和精神的慰藉,在农闲时节或传统节日,一场秦腔演出能让村民们暂时放下劳作的疲惫,沉浸在艺术的世界中,感受生活的美好与希望,正如一位老村民所说:“几十年没看过这么地道的秦腔了,听着这唱腔,心里头热乎乎的,感觉日子都有盼头了。”

秦腔戏曲下乡演出在蓬勃发展的同时,也面临一些现实挑战,部分偏远地区的演出条件有限,缺乏专业的舞台设备和安全保障措施,影响了演出效果和观众体验;随着年轻一代审美趣味的变化,如何让秦腔这一古老艺术吸引更多年轻人关注,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对此,各地文化部门和演出团体积极探索创新路径:在演出形式上,采用“流动舞台车”下乡,配备便携式灯光、音响设备,提升演出质量;在内容传播上,利用短视频平台、直播等新媒体手段,将秦腔演出片段、幕后故事等内容进行二次创作,扩大受众覆盖面;在互动体验上,开展“秦腔体验日”“名家进乡村”等活动,让村民与演员面对面交流,增强参与感和趣味性,这些创新举措,让秦腔戏曲下乡演出在保留传统韵味的同时,更贴近当代乡村生活和观众需求。

可以预见,随着国家对传统文化保护传承的持续重视和乡村文化振兴的不断深入,秦腔戏曲下乡演出必将迎来更加广阔的发展空间,它不仅会成为连接城乡文化的“桥梁”,更会成为滋养乡村文化“土壤”的重要力量,让更多村民在传统文化中找到归属感和幸福感,让秦腔这一“百戏之祖”在新时代的乡村舞台上绽放出更加绚丽的光彩。

相关问答FAQs

秦腔戏曲下乡演出

Q1:秦腔下乡演出如何选择剧目,才能兼顾不同年龄层观众的喜好?
A1:秦腔下乡演出在选择剧目时,通常会采取“经典+现代”“传统+通俗”的组合策略,针对中老年观众,优先选取《三滴血》《火焰驹》《铡美案》等经典传统剧目,这些剧目剧情深入人心、唱腔广为流传,能引发强烈共鸣;针对年轻观众和青少年,则引入反映时代精神、贴近现代生活的现代戏或新编历史剧,如《迟开的玫瑰》《大树西迁》等,同时通过短视频、直播等新媒体形式,将秦腔选段与流行元素结合,增强趣味性,还会穿插轻松活泼的小品、器乐演奏等辅助节目,调节演出节奏,满足不同群体的审美需求。

Q2:秦腔下乡演出对乡村青少年文化认同感的培养有什么具体作用?
A2:秦腔下乡演出通过“沉浸式”体验和“互动式”参与,对乡村青少年文化认同感的培养具有三方面作用:一是直观感受传统文化魅力,演员们华丽的服饰、夸张的妆容、高亢的唱腔,能让青少年对秦腔艺术形成初步认知,激发好奇心;二是传递地域文化基因,秦腔剧目多取材于西北地区的历史故事和民间传说,蕴含着当地的风土人情和价值观念,有助于青少年理解家乡文化的独特性;三是增强文化自信,通过观看演出、参与“戏曲进校园”等活动(如学唱经典唱段、体验戏曲妆容),青少年能感受到传统文化的生命力,从而产生对本土文化的自豪感和认同感,自觉成为传统文化的传承者。

分享:
扫描分享到社交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