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州光影戏剧网

京剧荀灌娘剧本如何演绎少年英雄救父传奇?

荀灌娘,西晋时期传奇女杰,以“十三岁突围搬救兵”的壮举名垂青史,京剧《荀灌娘》取材自《晋书·荀崧传》,通过艺术加工,将其智勇双全的形象搬上舞台,成为传统京剧花旦、武旦并重的经典剧目,该剧以“巾帼不让须眉”为核心,通过紧凑的情节、鲜明的人物塑造和独特的京剧程式,展现了一位古代少女在国难当头时的担当与智慧。

荀灌娘京剧剧本

故事发生在西晋永嘉年间,时值“五胡乱华”,天下大乱,平南将军荀崧出镇襄城,其女荀灌娘年方十三,自幼习武,骑射精通,有“女中豪杰”之称,一日,叛将杜曾率数万兵马围困襄城,城中兵力不足千人,粮草将尽,形势万分危急,荀崧与众将商议无策,只能闭城坚守,暗中派人突围求援,然城门被杜曾重兵把守,无人能出,荀灌娘见父亲愁眉不展,挺身而出:“女儿愿扮作采药人,混出城外,往平南将军石览处搬兵!”荀崧不忍年幼女儿涉险,荀灌娘却以“城破则玉石俱焚,岂独荀氏一门”相劝,最终获准。

第二场《请缨》中,荀灌娘的形象通过唱念做打得以立体展现,她身着素衣,腰佩短剑,对父亲盈盈下拜,念白清脆坚定:“非是女儿逞刚强,怎奈城头烽火扬,若得救兵如潮至,保得黎民免祸殃。”唱段以【二黄导板】起,“听谯楼打四更人声寂静”,转【原板】抒发“父忧女愁心似焚”的焦灼,又以【西皮流水】展现“扮作采药出城门”的果决,唱腔婉转中透着英气,眼神里满是超越年龄的镇定,荀崧被其感动,亲自为她披上斗篷,父女相拥而别,场面催人泪下。

第三场《突围》是全剧的高潮,荀灌娘与丫鬟春香趁夜色混入采药队伍,行至城门时,被杜曾部将吴方率哨兵盘查,吴方狡诈多疑,喝令搜查,荀灌娘急中生智,从怀中取出早已备好的“杜曾令牌”,谎称是杜将军派往城外采药的亲信,因与丈夫口角,独自出城,吴方见她衣着朴素、神色自若,又见令牌无误,未起疑心,挥手放行,二人刚出城门,杜曾巡逻队突然出现,荀灌娘与春香飞身上马,以精湛的马术和箭术射退追兵,突出重围,此处“趟马”和“打出手”的表演极具看点:荀灌娘在马鞭配合下做出“探海”“旋子”等高难度动作,箭射追兵时眼神精准,身段矫健,将武旦的飒爽英姿展现得淋漓尽致。

第四场《搬兵》中,荀灌娘历经千辛万苦找到石览,却因年纪太小被轻视,她不卑不亢,以头为誓,声泪俱下陈述襄城危急:“杜曾虎狼之众,旦夕即破!城中军民,待援如渴!若将军坐视不救,襄城一失,朝廷震动,江南危矣!”石览为其诚心打动,又念及与荀崧的旧情,当即决定发兵,并联合荆州刺史周访,组成联军直奔襄城,荀灌娘的唱腔在此转为【反二黄】,苍凉高亢,“石将军你且听荀灌娘禀”,字字泣血,句句含情,将“智”与“诚”的力量传递给观众。

荀灌娘京剧剧本

第五场《解围》以大团圆收场,荀崧见救兵至,士气大振,荀灌娘率城中青壮年杀出,内外夹击,杜曾大败而逃,襄城转危为安,百姓夹道欢迎荀灌娘,称其为“小英雄”,荀崧抱住女儿,老泪纵横:“吾家有女如此,荀氏幸甚!”荀灌娘则跪地拜谢父亲,唱【西皮流水】“非是女儿夸英勇,全凭忠义贯长虹”,唱腔明快,尽显少女纯真与家国情怀。

该剧的艺术特色在于“文武兼修”:唱腔上,花旦的婉转与武旦的刚劲结合,既有闺秀的柔美,又有将士的豪迈;身段上,将“旦角”的“做功”与“武生”的“打功”融合,如“突围”中的“窜毛”“抢背”,“解围”中的“对枪”“档子”,既惊险又优美;人物塑造上,荀灌娘并非“完美英雄”,她有少女的娇羞,更有临危不乱的决断,真实可感。

为更直观呈现剧本脉络,现将核心场次与艺术特色整理如下:

场次 情节要点 艺术特色
《围城》 杜曾围困襄城,荀崧无计可施 大锣鼓营造紧张氛围,荀崧【西皮慢板】抒发忧愤,群像戏展现危机四伏
《请缨》 荀灌娘说服父亲,主动请缨 念白脆亮,唱腔【二黄导板】转【原板】,眼神与身段凸显“娇小但坚定”
《突围》 智斗敌哨,突出重围 “趟马”“打出手”结合,马鞭、箭翎等道具运用,展现“武”的张力
《搬兵》 以情动人,说服石览发兵 【反二黄】唱腔高亢,对白层层递进,情感从“焦急”到“恳切”的细腻转变
《解围》 内外夹击,击退杜曾 群场“起霸”与“翻打”,荀灌娘【西皮流水】收尾,明快活泼烘托胜利喜悦

京剧《荀灌娘》自诞生以来,经荀慧生、尚小云等名家演绎,成为久演不衰的经典,它不仅讲述了一段惊心动魄的历史传奇,更传递了“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家国情怀,展现了中华女性在危难时刻的智慧与担当,至今仍能引发观众的强烈共鸣。

荀灌娘京剧剧本

FAQs

问题1:荀灌娘在京剧中的扮相有何特点?
解答:荀灌娘在剧中以“武旦”应工,扮相兼具闺秀英气:头戴“茨菇叶”(武旦标志性头饰,形似水草,凸显灵动),额前配“珠泡”,身着“战裙袄”(上袄下裙,色彩以粉、蓝、红为主,明快鲜艳),腰系“鸾带”,脚踩“彩鞋”(软底绣花鞋,便于武打),妆容以“俊扮”为主,眉眼间画“倒刘海”,眉梢略上扬,既有少女的娇俏,又透着英武之气,武打时,战裙翻飞,鸾带飘动,形成“文武双全”的视觉形象。

问题2:京剧《荀灌娘》中荀灌娘的唱腔有何特色?
解答:荀灌娘的唱腔以“花旦”和“武旦”声腔融合为核心,根据情节灵活调整:在“请缨”时,用【二黄】腔调,如【导板】“听谯楼打四更人声寂静”,节奏舒缓,表现沉稳;在“搬兵”时,转【反二黄】,唱腔高亢激越,如“石将军你且听荀灌娘禀”,突出坚定与恳切;在“解围”后,以【西皮流水】收尾,旋律明快,如“非是女儿夸英勇”,烘托喜悦,整体唱腔兼具女性柔美与武将刚劲,形成“刚柔并济”的独特风格。

分享:
扫描分享到社交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