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州光影戏剧网

豫剧四合蚂是剧目、角色还是特定术语?它有何特别之处?

豫剧作为中原文化的璀璨明珠,以其高亢激越的唱腔、朴实生动的表演和深厚的生活底蕴,深受河南及周边地区观众的喜爱,在豫剧的民间传承体系中,有一个鲜少见于正式文献却广泛流传于乡间的称谓——“四合蚂”,它并非特指某一部剧目或某一流派,而是民间对一类以“四方合演、灵活生动”为特点的豫剧表演形式的俗称,承载着基层百姓对戏曲最直观的审美期待。

豫剧四合蚂

“四合蚂”中的“四合”,从表演形式上看,指生、旦、净、丑四个行当的有机组合,缺一不可;从内容结构上看,则常指“四出短剧”的连缀演出,每出戏聚焦一个生活片段或道德主题,既独立成篇又相互关联,形成“四方合奏”的观演体验。“蚂”字在河南方言中带有“灵活、鲜活、接地气”的意味,恰如其分地概括了这类表演的核心特质——没有繁复的舞台布景,没有刻板的程式化动作,而是以演员的“真功夫”和贴近生活的剧情,让观众在田间地头、庙会戏台下看得津津有味。

与民间生活的紧密联结

“四合蚂”的剧目多取材于民间故事、历史传说和家庭伦理,主题鲜明,通俗易懂,直击百姓的喜怒哀乐,反映家庭伦理的《小姑贤》,通过恶婆婆虐待儿媳、小姑劝解无果最终家庭破碎的故事,批判封建家长制,倡导家庭和睦;展现善恶有报的《卷席筒》,以穷孩子仓娃被诬告杀人、最终沉冤得雪的情节,传递“善有善恶有恶”的朴素价值观;歌颂母爱的《三娘教子》,以三娘含辛茹苦抚养继子成才的故事,彰显传统女性的坚韧与伟大;而《朝阳沟》这样的现代戏,更是直接描绘知识青年下乡劳动的生活场景,充满时代气息,让观众倍感亲切,这些剧目篇幅不长,通常每出戏控制在30-40分钟,情节紧凑,矛盾集中,适合基层“赶场式”演出——一个村庄可能只请一个戏班,一天连演四出,正好凑成“四合蚂”,既满足了村民的看戏需求,又节省了成本。

表演艺术:以“真”动人,以“活”传神

“四合蚂”的表演艺术,核心在于“真”与“活”。“真”体现在演员对角色的真实刻画上,无论是小生的儒雅、旦角的妩媚,还是净角的豪迈、丑角的滑稽,都要求演员深入生活,观察人物原型,丑角表演中常融入河南民间的歇后语、俏皮话,语言诙谐幽默,动作夸张却不失真实,让观众在捧腹中体会生活哲理;“活”则体现在表演的灵活性上,没有固定的“台本”,演员可根据现场观众反应即兴发挥,比如在《卷席筒》中,仓娃喊冤时,若台下观众高喊“冤枉”,演员便会顺势接话:“大伙儿都听着了,这冤比窦娥还深!”这种“互动式”表演,打破了舞台与观众的界限,让戏曲真正成为“活”的艺术。

豫剧四合蚂

唱腔上,“四合蚂”以豫剧的【二八板】【流水板】为主,节奏明快,旋律流畅,演员可根据剧情调整唱腔的抑扬顿挫。《三娘教子》中三娘的【慢板】唱段,哀婉深沉,声声泣血,展现母亲的悲苦;而《朝阳沟》中银环的【二八板】,则活泼轻快,充满青春活力,贴合人物身份,方言的运用更是“四合蚂”的一大特色,“中”“恁”“得劲儿”等河南俚语融入台词,让人物语言鲜活生动,观众听得懂、有共鸣。

文化价值与当代传承

“四合蚂”不仅是豫剧艺术的民间缩影,更是中原文化的“活化石”,它通过百姓熟悉的故事和语言,传递着“忠孝节义”“勤劳善良”等传统价值观,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一代又一代人,在物质匮乏的年代,“四合蚂”是乡村最重要的娱乐方式,农闲时、庙会上,十里八乡的村民扶老携幼赶来看戏,戏曲成为维系乡土情感的纽带。

随着现代娱乐方式的冲击,“四合蚂”的生存空间逐渐萎缩,完整演出“四合蚂”的专业戏班越来越少,多见于农村的“还愿戏”“庙会戏”,且观众以中老年人为主,近年来,随着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推进,“四合蚂”的价值重新被重视,河南一些地方开始组织老艺人收徒传艺,将“四合蚂”的经典剧目纳入中小学美育课程,并通过短视频平台传播片段表演,让年轻观众感受其魅力,豫剧名家小香玉曾改编《卷席筒》中的经典片段,融入现代舞台元素,既保留了“四合蚂”的生活化表演,又增强了视觉冲击力,引发年轻观众的兴趣。

豫剧四合蚂

“四合蚂”代表剧目一览表

剧目名称 主要行当 核心主题 经典唱段/表演亮点
《小姑贤》 旦(青衣)、丑(彩旦) 家庭伦理、婆媳关系 小姑劝解唱段:“嫂子你莫要太悲伤……”
《卷席筒》 丑(文丑)、生(小生) 善恶有报、沉冤昭雪 仓娃喊冤:“天地有眼不容欺!”
《三娘教子》 旦(青衣)、老生 母爱伟大、教育责任 三娘织布唱:“一更里织布月儿明……”
《朝阳沟》 旦(花旦)、生(小生) 劳动光荣、青春奉献 银环上山:“咱两个在学校三年整……”

相关问答FAQs

问:“四合蚂”与豫剧传统大戏(如《穆桂英挂帅》《花木兰》)有何区别?
答:区别主要体现在篇幅、主题和表演形式上。“四合蚂”是短剧组合,每出戏30-40分钟,情节简单、主题集中,多反映民间生活琐事;传统大戏则是长篇巨制,动辄数小时,情节复杂、人物众多,多聚焦历史英雄或帝王将相,表演上,“四合蚂”强调生活化和互动性,演员可即兴发挥;传统大戏则更注重程式化表演,唱腔、身段有严格规范。“四合蚂”更贴近基层观众,娱乐性强;传统大戏则更具艺术性和观赏性,适合舞台剧场演出。

问:当代如何更好地传承“四合蚂”这一民间豫剧形式?
答:传承“四合蚂”需多管齐下:一是“活态传承”,鼓励老艺人带徒,通过“口传心授”保留其即兴表演和生活化特色;二是“创新传播”,利用短视频、直播等新媒体平台,将“四合蚂”的经典片段改编为短小精悍的内容,吸引年轻观众;三是“融入生活”,在乡村旅游、文化节庆中增加“四合蚂”演出,让其在基层场景中“复活”;四是“教育普及”,将“四合蚂”剧目引入中小学戏曲课堂,通过体验式教学培养青少年对传统戏曲的兴趣,唯有让“四合蚂”扎根生活、贴近时代,才能真正实现“老树开新花”。

分享:
扫描分享到社交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