戏曲坠子作为中原地区极具代表性的传统曲艺形式,以其质朴的唱腔、生动的叙事和浓郁的生活气息,在民间广为流传,而在坠子戏的表演体系中,“拉荆笆”这一细节动作,不仅是舞台上的重要道具运用,更是承载乡土文化、刻画人物性格、推动剧情发展的关键艺术符号,它源于农村日常劳动,经由艺人提炼升华,成为坠子戏艺术特色的重要体现。
戏曲坠子的艺术根基深植于乡土生活,其唱腔脱胎于河南坠子的“平腔”“快板”等板式,伴奏以坠胡为主,辅以简板、梨花板等,旋律高亢明快又婉转深情,表演题材多取材于民间传说、历史故事和农村生活,如《王定保借当》《小姑贤》《雷公子投亲》等,这些剧目中的场景、人物、动作,无不带有浓郁的乡土印记。“拉荆笆”便是从农村常见的劳动工具——荆笆(以荆条编织的篱笆或围栏)演变而来的舞台道具,最初用于模拟农村妇女编织、修补荆笆的劳动场景,后逐渐成为展现人物身份、情绪和剧情冲突的重要手段。
“荆笆”本身是北方农村不可或缺的生活用品,多用于围院、晒粮、遮挡牲畜等,其材质坚韧、编织灵活,象征着农民的勤劳与智慧,在坠子戏中,荆笆的实物形态被艺术化处理:通常以细竹篾或荆条编织成宽约50厘米、长约1.2米的矩形笆板,边缘打磨光滑,既保留质朴质感,又便于演员操控,而“拉”的动作,则不仅是简单的物理位移,更包含着丰富的肢体语言——演员需双手握住荆笆两端,配合腰部发力,模拟“拉拽”“铺展”“修补”等劳动姿态,同时通过眼神、表情传递情绪,或喜悦、或疲惫、或愤懑,使静态的道具成为动态的情感载体。
在表演技艺层面,“拉荆笆”有一套规范而灵活的程式,以传统剧目《小姑贤》为例,当主角“李氏”因受婆婆刁难而独自在院中修补荆笆时,演员需完成“取笆—展笆—理条—编织—拉紧”等一系列连贯动作。“展笆”时需双臂平举,略带颤抖,表现荆笆的沉重与人物的疲惫;“理条”时手指需快速翻飞,模拟挑选荆条的状态,配合唱腔中的【慢板】,节奏舒缓,凸显人物内心的愁苦;而在“拉紧”瞬间,需突然发力,身体后仰,唱腔转为【快板】,将情绪推向高潮,这种“动作与唱腔同步”“道具与情感共鸣”的表演方式,使“拉荆笆”不再是简单的劳动再现,而是成为刻画人物内心世界的艺术语言。
“拉荆笆”在不同剧目中的运用,也展现出其丰富的叙事功能,在《王定保借当》中,穷困书生王定保的姐姐“王宝童”为弟弟准备赶考行装,一边“拉荆笆”遮挡阳光,一边唱起“荆笆遮住日头影,穷家日子熬星星”,荆笆成为贫困生活的见证,通过“拉”的动作,传递出母亲对儿子的牵挂与无奈;在《雷公子投亲》中,恶奴为阻拦雷公子进门,故意用荆笆挡住路口,演员需用力“拉拽”荆笆,配合凶狠的表情,制造戏剧冲突,此时荆笆又成为权势压迫的象征,可以说,荆笆的“拉、挡、铺、掩”等动作,直接服务于剧情发展,使观众在熟悉的劳动场景中,快速理解人物关系和故事走向。
以下为传统坠子戏中“拉荆笆”场景的经典案例:
剧目名称 | 角色身份 | 情节场景 | 表演技艺要点 | 文化象征意义 |
---|---|---|---|---|
《小姑贤》 | 婆婆李氏 | 训导儿媳不成,借修补荆笆发泄情绪 | 双臂后拉荆笆,身体前倾,配合【快板】唱腔,动作由缓到急,眼神凶狠 | 封建家长的权威与农村家庭的伦理冲突 |
《王定保借当》 | 王宝童 | 为弟准备行装,边晒粮边唱叹 | 单手轻拉荆笆调整角度,另一手理鬓发,唱腔【平腔】柔和,动作舒缓 | 贫困家庭中的亲情与坚韧 |
《雷公子投亲》 | 恶奴 | 阻拦雷公子进门,用荆笆挡路 | 双臂死死“拉紧”荆笆,身体后仰,配合高亢的【快板】,面部表情狰狞 | 权势对底层民众的压迫 |
《借年》 | 王汉喜妻子 | 年关前借粮,用荆笆遮挡院中晾晒的年货 | 双手轻柔“铺展”荆笆,低头整理衣角,唱腔【慢板】带颤音,动作羞涩 | 贫苦农民对过年的期盼与生活的无奈 |
从文化内涵看,“拉荆笆”之所以能在坠子戏中经久不衰,根本在于它承载了中原农耕文明的集体记忆,荆笆作为农民亲手制作的工具,凝结着“靠天吃饭、靠地养人”的生存智慧;而“拉”这一动作,则是对“一分耕耘一分收获”劳动哲学的直观演绎,在舞台表演中,演员通过“拉荆笆”再现农村劳动场景,不仅让观众感受到熟悉的乡土气息,更在潜移默化中传递了勤劳、质朴、坚韧的价值观,这种“以物载情、以技传神”的艺术手法,正是坠子戏区别于其他戏曲形式的重要特色,也是其能够扎根民间、历久弥新的关键所在。
时至今日,尽管坠子戏的传承面临挑战,但“拉荆笆”作为其标志性艺术元素,仍在部分新创剧目中被保留和创新,年轻演员在学习这一动作时,不仅要掌握技巧,更要理解其背后的文化逻辑——唯有将道具、动作与情感融为一体,才能让“荆笆”这一乡土符号在舞台上真正“活”起来,继续讲述属于中原大地的民间故事。
相关问答FAQs
Q1:坠子戏中的“拉荆笆”动作是否所有演员都能表演?是否有特定要求?
A1:“拉荆笆”并非所有演员都能随意表演,它对演员的技艺和素养有较高要求,演员需熟悉农村劳动,理解“拉荆笆”的实际动作要领,否则容易显得虚假;需掌握戏曲表演的“程式化”技巧,如动作与唱腔的节奏配合、眼神与表情的情感传递等;不同角色(如农妇、老农、恶奴)的“拉荆笆”动作需有差异化处理,例如农妇的动作需轻柔细腻,老农的动作需沉稳有力,恶奴的动作则需蛮横凶狠,这要求演员具备较强的人物塑造能力,传统坠子戏中,“拉荆笆”多由擅长“旦角”或“老旦”的演员表演,这些行当的演员通常更擅长细腻的情感表达和生活化动作的演绎。
Q2:“拉荆笆”在坠子戏中是否仅作为道具存在?它在现代坠子戏表演中有哪些创新?
A2:“拉荆笆”在坠子戏中不仅是道具,更是重要的表演程式和叙事符号,在现代坠子戏表演中,它主要有以下创新:一是道具材质的改良,传统荆笆易损坏,现代改用塑料藤条或金属骨架外裹荆条,既保留质感,又更耐用;二是动作设计的拓展,在传统“拉、展、补”基础上,融入舞蹈化元素,如加入旋转、跳跃等动作,增强舞台观赏性;三是与多媒体技术的结合,例如通过投影在舞台背景中呈现“荆笆围院”“田野风光”等场景,使“拉荆笆”的动作与虚拟场景互动,拓展表演空间;四是主题的延伸,现代剧目中,“拉荆笆”不再局限于农村劳动场景,也可用于表现人物“筑梦”“坚守”等抽象主题,例如在反映乡村振兴的新剧中,演员“拉荆笆”的动作可象征“建设家园”的决心,赋予传统动作新的时代内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