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州光影戏剧网

京剧李鑫义卖马

京剧艺术博大精深,传统剧目中蕴含着深厚的历史底蕴与人文精神,而当代京剧人也在不断探索艺术传承与社会价值结合的新路径。“李鑫义卖马”便是这样一件将经典剧目《卖马》与公益行动巧妙融合的文化事件,既延续了京剧的艺术魅力,又赋予了传统故事新的时代内涵。

京剧李鑫义卖马

京剧《卖马》是谭鑫培的代表作之一,取材于《隋唐演义》,讲述秦琼困顿潦倒时,在市集卖马却遭遇豪强欺凌,后遇单雄信相助的故事,剧中“店主东带过了黄骠马”等唱段,通过苍劲有力的老生唱腔,将英雄失意仍不失风骨的复杂心境展现得淋漓尽致,成为京剧老生行的经典唱段,而“李鑫义卖马”中的“李鑫”,作为当代京剧舞台上的青年老生演员,自幼受家庭熏陶,工习老生,深得谭派艺术精髓,他不仅在舞台上塑造过多个经典角色,更始终致力于京剧的普及与传承,此次“义卖马”活动,正是他践行“艺术为人民”理念的生动实践。

所谓“义卖马”,并非字面意义上的售卖真马,而是以京剧《卖马》为核心意象,发起的一场公益筹款活动,李鑫将自己演出《卖马》时所用的戏服(如秦琼的“靠”“箭衣”)、道具(如“锏”“马鞭”),甚至包括与剧目相关的手绘剧本、演出录像签名版等物品进行义卖,所得善款全部用于资助京剧传承项目,包括为基层戏曲院团捐赠行头、资助贫困学员学戏、开展京剧进校园活动等,这一行为既巧妙借用了《卖马》中“卖马求生”的情节符号,又将其转化为“以艺济世”的公益行动,让传统剧目在当代社会焕发出新的生命力。

从艺术传承的角度看,“李鑫义卖马”实现了“以戏促传”的创新,京剧艺术的传承离不开“人、物、场”三要素:优秀的演员(人)、规范的行头道具(物)、与观众的互动场景(场),李鑫通过义卖演出道具,让戏迷和公众有机会近距离接触京剧“物”的载体,增强了对京剧艺术的直观认知;义卖活动本身也成为一场面向公众的“京剧推广课”,通过媒体报道和社交平台传播,让更多不了解京剧的人关注到这门艺术,进而走进剧场感受其魅力,从社会价值层面看,活动将艺术与公益深度绑定,探索了“文化反哺社会”的新模式,京剧作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其传承不仅是艺术技巧的延续,更是文化精神的传递,李鑫以《卖马》中秦琼“虽困顿不失义”的精神为内核,通过义卖行动践行社会责任,既弘扬了传统美德,也让公众看到京剧艺术在当代社会中的现实意义。

京剧李鑫义卖马

对比维度 传统京剧《卖马》 李鑫“义卖马”公益活动
主题核心 英雄困顿中的品格坚守与人际温情 京剧文化传承与社会公益的结合
形载体裁 舞台表演艺术(唱念做打) 公益义卖+艺术推广(实物+传播)
目的导向 讲述历史故事,展现戏曲艺术魅力 筹集善款,帮扶群体,普及京剧
受众范围 戏曲观众(特定群体) 社会公众(包括戏迷、爱心人士、青少年)

“李鑫义卖马”的意义远不止于一次公益行动,它为传统艺术的当代传承提供了新的思路:当经典剧目走出剧场,当艺术符号与公益需求相遇,传统文化便不再是束之高阁的“老古董”,而是能够融入生活、温暖人心的精神力量,正如李鑫在活动中所说:“秦琼卖马,卖的是困顿中的风骨;我们义卖,卖的是对艺术的热爱和对社会的责任。”这种将艺术价值与社会价值相统一的实践,或许正是京剧艺术在新时代行稳致远的关键所在。

FAQs
Q1:京剧《卖马》中秦琼卖马的故事有何深意?
A1:《卖马》通过秦琼卖马时遭遇的困境,展现了英雄落魄仍坚守道义的品格,剧中秦琼并非单纯“卖马求生”,而是以“马”为媒介,与单雄信等人结下深厚情谊,体现了“患难见真情”的主题,秦琼虽处逆境却不失英雄骨气,这种精神内核与京剧艺术“寓教于乐”的功能相契合,成为经久不衰的经典剧目。

Q2:李鑫发起“义卖马”活动对京剧传承有何具体帮助?
A2:该活动通过义卖演出道具、戏服等物品筹集善款,直接用于京剧传承的实际需求:为基层院团和贫困学员提供物质支持(如购买行头、支付学费),解决传承中的“硬件”难题;通过媒体报道和公众参与,扩大了京剧的社会影响力,吸引更多人关注、了解并参与到京剧传承中,为艺术传承注入“软件”动力。

京剧李鑫义卖马

分享:
扫描分享到社交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