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州光影戏剧网

豫剧回龙传落幕全场沸腾?观众为何久久鼓掌不散?

当《回龙传》的最后一个唱腔“刘墉下南京——审清案”收尾,板胡的余韵在剧场里回荡了足足三秒,紧接着,观众席爆发出雷鸣般的掌声,大幕尚未完全闭合,饰演刘墉的演员还保持着“背躬”的造型,台下却已是一片沸腾:前排白发老人拄着拐杖站起身,掌心拍得通红;中年的观众举着手机闪光灯,像一片星海;后排的年轻人喊着“好!再来一段!”——这便是豫剧《回龙传》演出结束后的“全场”,一场由唱腔、表演与观众情感共同编织的盛大共鸣。

豫剧回龙传后全场

掌声里藏着细节,有人是为“刘墉智斗国舅”的机敏叫好,有人是为“李氏诉冤”的大段哭戏红了眼眶,当饰演李氏的演员谢幕时,一位阿姨在后排喊:“闺女,你刚才那声‘天哪’唱到我心里了!”演员笑着鞠躬,眼角也泛起泪光,乐队的老师们放下乐器,鼓师老王用鼓槌指着板胡师傅:“你最后那个滑音,比上次稳多了!”后台的化妆师们提着戏箱往外走,嘴里还哼着“回龙起驾——”的调子,连空气里都飘着梆子腔的余味。

不同年龄层的观众,在这场“全场”里找到了各自的感动,老年观众多是冲着“老戏骨”来的,72岁的张大爷说:“我看了三十多年《回龙传》,今天这版‘倒口’(方言念白)最地道,听着就像当年豫剧泰斗唐喜成在台上唱的。”他旁边的老伴补充:“结尾那句‘清官难断家务事’,唱得我心里酸酸的,现在年轻人哪懂这个。”而年轻观众则更在意“新鲜感”:大学生小林和同学举着应援牌,上面写着“刘墉yyds”,她说:“我们不是戏迷,但抖音上刷过《回龙传》片段,今天现场看,演员的眼神、身段,比短视频震撼十倍!”还有带孩子的父母,孩子抓着戏曲脸谱玩具追着演员签名,嘴里学着“铡美案”的锣鼓点——传统与年轻,在这一刻撞了个满怀。

这场“全场”的动人,更在于它超越了“演出结束”的仪式感,剧场工作人员说,每次《回龙传》演完,观众都不愿走:有人围着演员问“那个甩发是怎么做到的”,有人拿着戏本请老师签名,甚至有观众从外地专程赶来,只为听一句“刘墉回朝”,就像今晚,散场后半小时,剧场门口还有一群人围着音响,跟着录音里的“慢板”哼唱,保安笑着说:“这哪是散场,分明是‘戏友会’。”

豫剧回龙传后全场

或许,豫剧的魅力就在于此:它不是博物馆里的标本,而是活在“全场”里的呼吸,当老戏迷的掌声与年轻人的欢呼交织,当演员的汗水与观众的泪光相映,一场戏的落幕,恰是传统文化新生的开始。

相关问答FAQs

Q1:《回龙传》作为传统豫剧剧目,为何能在当代引发观众共鸣?
A1:《回龙传》的核心魅力在于“情”与“智”的交织,剧情围绕“清官刘墉智审奇案”展开,既有对正义的坚守(如为李氏平反),又有对人情世故的洞察(如“清官难断家务事”的感叹),这种“接地气”的主题跨越时代,演员通过精湛的唱腔(如豫剧特有的“二本腔”)、身段(如“髯口功”“水袖功”)和方言念白(河南方言的幽默与鲜活),让历史故事变得鲜活可感,当代观众无论是追求“爽感”的年轻人,还是怀念传统的老戏迷,都能在其中找到情感共鸣点。

豫剧回龙传后全场

Q2:豫剧演出结束后,观众通常会以哪些方式表达对演员的赞赏?
A2:豫剧观众的“捧场”方式充满仪式感与烟火气,常见形式包括:①“叫好”与“鼓掌”,尤其在演员完成高难度唱腔(如“花腔”)或身段动作(如“翻身”“僵尸”)后,观众会齐声喊“好!”或长时间鼓掌;②“送花篮”,戏迷团体或个人会定制花篮,写上“某某剧团演出成功”等字样,在谢幕时送上舞台;③“追星式互动”,年轻观众会举着演员的应援牌、拍短视频发社交媒体,老戏迷则会在剧场门口等待演员签名、合影,甚至带着戏本请演员题字;④“点戏返场”,观众会高喊“某某唱段再来一段”,演员若时间允许,会即兴加演经典片段,形成“观众点戏、演员卖力”的良性互动。

分享:
扫描分享到社交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