豫剧现代戏《天职》作为近年来豫剧舞台上的现实主义力作,以扎根基层的医务工作者为原型,将医疗战线上的平凡英雄故事与豫剧艺术深度融合,既展现了传统戏曲的韵味,又传递了新时代的价值观,该剧创作于2023年,由河南省豫剧院三团倾力打造,主创团队深入基层医院采风,历时两年打磨,力求以艺术的真实反映生活的真实,让观众在戏曲中感受“生命至上、人民至上”的深刻内涵。
剧情围绕豫西山区某村医李明远的展开,他年近五旬,是村里唯一的“健康守护者”,从背着药箱走村串户,到建立标准化村卫生室,三十年来守护着全村老小的健康,一场突如其来的疫情打破了他的平静——女儿李晓即将高考,妻子希望他能请假陪考,而县医院紧急征召他参与疫情防控转运工作,面对家庭与责任的两难,李明远最终选择留下,带领村医团队日夜坚守,用摩托车在崎岖山路上为隔离村民送药、测温,甚至冒雨护送突发心梗的老人下山就医,期间,他与不理解防疫政策的村民张大爷从争执到和解,与女儿通过视频电话互相鼓励,最终疫情缓解,女儿也以优异成绩考入医学院,延续了父亲“守护生命”的信念,故事没有刻意拔高,而是通过“高考陪考”“深夜送药”“医患冲突”等生活化细节,让“天职”二字在平凡中闪耀光芒。
剧中人物塑造立体丰满,主角李明远并非“高大全”的英雄,他有对家人的愧疚,有面对疫情的恐惧,但更多的是对“医者仁心”的坚守,他哼着豫剧小调给扎针的孩子壮胆,用乡音安抚焦虑的村民,这些细节让角色有血有肉,女儿李晓从最初埋怨父亲“不顾家”,到看到村民自发为父亲送热干面,最终理解“爸爸的病人也是家人”,两代人的观念碰撞与传承,展现了青年一代对责任的新认知,配角张大爷从最初的“倔老头”到主动当起“防疫宣传员”,则体现了基层群众在集体利益面前的觉醒,为剧情增添了温暖底色。
在艺术呈现上,《天职》大胆突破传统豫剧的程式化表达,将现代医疗元素与戏曲美学巧妙融合,唱腔设计上,既保留了豫剧激昂明快的“豫东调”,又融入了抒情婉转的“豫西调”,如李明远深夜送药时的唱段,用【二八板】表现山路崎岖的艰辛,用【流水板】抒救死扶伤的决心,情绪层层递进,舞台布景以写意手法呈现,旋转的“山景幕”配合灯光变化,既展现了豫西山区的地域特色,又灵活切换了村卫生室、山路、隔离点等场景,表演中,演员们将听诊器、防护服等现代道具与戏曲的“甩袖”“台步”结合,如李明远冒雨送药时,一个“蹉步”配合灯光闪烁,生动表现了摩托车打滑的惊险,既有戏曲的韵律感,又充满现代生活气息。
作为一部现代戏,《天职》的社会意义远超艺术本身,它以小见大,折射出新时代基层工作者的奉献精神,让观众看到“天职”并非遥不可及的口号,而是融入日常的坚守与担当,当李明远说出“我是村医,这里就是我的战场”时,台上台下共鸣阵阵,这正是戏曲艺术“接地气、传民心”的力量,该剧自上演以来,已在全省巡演百余场,不仅让年轻观众感受到豫剧的魅力,更成为基层医疗卫生系统开展职业道德教育的生动教材。
剧目信息 | |
---|---|
剧名 | 《天职》 |
类型 | 豫剧现代戏 |
创作单位 | 河南省豫剧院三团 |
首演时间 | 2023年5月 |
主要人物 | 李明远(村医)、李晓(女儿)、张大爷(村民) |
核心冲突 | 个人家庭与集体责任的两难抉择 |
主题思想 | 坚守职业道德,践行人民至上 |
FAQs
Q1:《天职》中李明远在女儿高考和疫情防控冲突时,为何最终选择留下?
A1:这一选择并非“不近人情”,而是基于他对“村医”身份的深刻认知,剧中通过他与妻子的对话揭示:三十年前,正是老村医冒雨送药救了他母亲的生命,“守护村民”早已成为刻在骨子里的责任,面对疫情,他深知村卫生室是全村健康的“第一道防线”,一旦失守,后果不堪设想,女儿的最终理解,更让他明白“天职”不仅是牺牲,更是对下一代精神的传承——真正的爱,不是陪伴,而是让孩子看到父亲为何而坚守。
Q2:豫剧传统艺术如何在《天职》中体现“现代感”?
A2:该剧在保留豫剧“唱、念、做、打”核心的基础上,从三方面实现创新:一是题材现代,聚焦疫情这一全民记忆事件,让观众产生强烈共鸣;二是表现手法现代,如运用多媒体投影展现病毒传播动态,用防护服、电子测温仪等现代道具替代传统戏服;三是语言现代,唱词中融入“健康码”“流调”等新词汇,念白采用河南方言与普通话结合,既保持戏曲韵味,又贴近生活,这些创新让豫剧不再是“老古董”,而成为讲述当代故事的鲜活载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