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州光影戏剧网

河南曲剧名段的艺术魅力何在?为何能成为经典?

河南曲剧,作为中原大地上绽放的一朵戏曲奇葩,是河南省第二大地方剧种,与豫剧、越调并称“河南三大剧种”,它起源于清末民初的河南民间歌舞与说唱艺术,以贴近生活、唱腔婉转、表演细腻而深受广大观众喜爱,尤其在中原城乡有着深厚的群众基础,被誉为“河南人的乡音”。

河南戏曲名段曲剧

起源与发展:从民间小调到舞台大戏

曲剧的雏形可追溯至河南的“高跷曲”,早期的民间艺人踩着高跷,以清唱、对唱的形式表演民间故事,曲调多来自河南各地的民歌小调,如【阳调】【诗篇】【汉江】【剪剪花】等,20世纪20年代,随着艺术形式的演变,高跷曲逐渐脱离高跷,改为舞台坐唱,被称为“曲子戏”或“河南曲子”,这一时期,艺人们在吸收南阳鼓儿哼、洛阳曲子等地方声腔的基础上,逐步形成了以“曲牌联缀”为主体的音乐结构,并增加了简单的表演动作和服饰道具。

20世纪30年代至40年代,曲剧完成了从“坐班清唱”到“戏曲舞台”的蜕变,1932年,洛阳的“老 repro 八云班”首次将曲子戏搬上舞台,采用分角色化妆表演,标志着曲剧的正式诞生,新中国成立后,曲剧迎来了发展的黄金期:政府组织艺人成立专业剧团,整理改编传统剧目,如《卷席筒》《陈三两爬堂》等;现代戏创作也取得突破,1958年创作的《朝阳沟》成为曲剧现代戏的里程碑之作,至今久演不衰,改革开放以来,曲剧在音乐、表演、舞美等方面不断创新,既保留了传统韵味,又融入时代气息,成为河南文化的重要名片。

艺术特色:唱腔婉转,生活气息浓郁

曲剧的艺术魅力集中体现在其独特的音乐唱腔、表演风格和语言特色上,充满了浓郁的中原生活气息。

音乐唱腔:曲牌联缀,清新自然

曲剧的音乐属于“曲牌体”,即以众多独立的曲牌为基础,根据剧情需要联缀成套,现有曲牌200余支,常用的有【阳调】【诗篇】【汉江】【剪剪花】【打枣杆】等,这些曲牌多源于河南民间小调,旋律优美,节奏明快,既有抒情细腻的“慢板”,也有欢快活泼的“快板”,还有叙事性强的“流水板”,演唱时以真声为主,吐字清晰,尾音常带“呵腔”,如“哎嗨哟”“咿呀哟”,极具地方特色,伴奏乐器早期以三弦、板胡、唢呐为主,后来逐渐加入二胡、笛子、笙等弦乐和打击乐,丰富了音乐层次。

表演风格:载歌载舞,贴近生活

曲剧的表演源于民间歌舞,动作质朴自然,强调“以情带形,以形传神”,早期剧目多表现家庭伦理、民间传说,角色以生、旦为主,表演风格生活化,如《风雪配》中高秋芳“拾镯定情”的娇羞,《卷席筒》中苍娃“公堂告状”的诙谐,都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新中国成立后,曲剧表演吸收了京剧、豫剧等剧种的程式化动作,但仍保留了“无动不舞”的特点,如《寇准背靴》中寇准“背靴追踪”的身段,将舞蹈化动作与人物心理刻画完美结合,成为经典。

河南戏曲名段曲剧

语言特色:方言入戏,通俗易懂

曲剧以河南中州韵为基础,采用河南方言(尤其是洛阳话、南阳话)念白和演唱,语言生动活泼,充满乡土气息,如《李天宝吊孝》中李天宝的“嘟噜语”(一种幽默的口语化念白),既符合人物身份,又增强了喜剧效果,这种“乡音”让观众倍感亲切,也使曲剧成为河南人民情感交流的重要载体。

表:曲剧主要曲牌及艺术特点
| 曲牌名称 | 来源 | 唱腔特点 | 代表剧目 |
|----------|------|----------|----------|
| 【阳调】 | 河南民间小调 | 旋律舒展,节奏平稳,善于抒情 | 《陈三两爬堂》《秦香莲》 |
| 【诗篇】 | 南阳鼓儿哼 | 叙事性强,字多腔少,如说如唱 | 《卷席筒》《寇准背靴》 |
| 【汉江】 | 湖北汉江流域小调 | 婉转缠绵,凄美哀怨 | 《红楼梦》《秦雪梅吊孝》 |
| 【剪剪花】 | 河南民歌 | 活泼轻快,适合表现欢快场景 | 《风雪配》《七品芝麻官》 |

代表剧目与名段:经典永恒,代代相传

曲剧的剧目题材广泛,既有传统历史故事、民间传说,也有反映现代生活的现实题材,其中不少剧目和唱段已成为家喻户晓的经典。

传统戏:善恶分明,教化人心

  • 《卷席筒》:改编自民间故事,讲述苍娃为救嫂嫂替死罪,最终真相大白的故事,剧中苍娃的“莫告状”唱段(“莫告状,莫告状,衙门口朝南开……”)以质朴的语言和诙谐的唱腔,塑造了善良机敏的贫苦少年形象,成为曲剧“丑角戏”的代表作。
  • 《陈三两爬堂》:描写名妓陈三两资助书生李九经读书,后遭陷害,在公堂上痛斥贪官的故事,陈三二的“我是烟花院里人”唱段(“我是烟花院里人,不认亲戚不认邻……”),唱腔悲愤苍凉,展现了人物刚正不阿的品格,被誉为“曲剧青衣唱腔的典范”。
  • 《风雪配》:喜剧作品,写高秋芳与沈雪莹的爱情故事,绣花灯”唱段(“正月里来正月正,家家户户挂红灯……”)以欢快的曲调和生动的细节,表现了少女怀春的喜悦,成为曲剧“花旦戏”的经典。

现代戏:时代印记,现实关怀

  • 《朝阳沟》:杨兰春编剧,写知识青年银环扎根农村、建设朝阳沟的故事,剧中“朝阳沟好地方”唱段(“朝阳沟好地方,清山绿水好风光……”),以明快的旋律和朴实的歌词,描绘了农村的新风貌,成为几代河南人的集体记忆,该剧不仅推动了曲剧现代戏的发展,更成为反映时代精神的文化符号。
  • 《李双双》:根据同名电影改编,写农村妇女李双双大公无私、带头参加集体劳动的故事,剧中“李双双是咱的好榜样”唱段,以生活化的语言和节奏,塑造了新时代农村妇女的形象,深受观众喜爱。

著名演员:流派纷呈,名家辈出

曲剧的发展离不开一代代艺术家的耕耘,他们在唱腔、表演上各具特色,形成了不同的艺术流派,推动着曲剧艺术的不断创新。

  • 朱六来(1894-1941):曲剧创始人之一,工生角,唱腔高亢激越,表演稳健大方,代表剧目《杨八姐游春》《蓝桥会》。
  • 李金波(1910-1984):旦角表演艺术家,唱腔细腻委婉,善于刻画人物内心,代表剧目《陈三两爬堂》《秦香莲》,被誉为“曲剧皇后”。
  • 海连池(1931-1998):丑角表演艺术家,以“丑中见美”著称,塑造的苍娃形象深入人心,代表剧目《卷席筒》,获首届中国戏剧梅花奖。
  • 王秀玲(1935):国家一级演员,工闺门旦、青衣,唱腔甜润优美,表演端庄大方,代表剧目《风雪配》《红楼梦》,是曲剧“王派”创始人。

社会影响与文化价值:乡音传承,根在中原

作为中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曲剧承载着河南人民的生活智慧、道德观念和审美情趣,它以“接地气”的艺术形式,将忠孝节义、善恶有报等传统价值观融入剧情,在潜移默化中教化人心,曲剧也是河南人乡愁的寄托,无论是城市剧场还是乡村戏台,一曲曲熟悉的唱腔总能唤起观众的情感共鸣。

河南戏曲名段曲剧

曲剧不仅活跃在河南的舞台上,还传播到河北、山西、陕西等周边省份,甚至通过戏曲电影、短视频等走向全国,在文化多元的今天,曲剧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继续传承着中原文化的根与魂。

相关问答FAQs

Q1:曲剧和豫剧的主要区别是什么?
A1:曲剧与豫剧虽同属河南地方剧种,但在艺术风格上有显著区别,从音乐看,豫剧以“梆子腔”为主,唱腔高亢激越,板式变化丰富;曲剧则以“曲牌联缀”为主,唱腔婉转细腻,更贴近民间小调,从表演看,豫剧程式化程度高,擅长历史大戏和武戏;曲剧表演生活化,以文戏和现代戏见长,从语言看,豫剧以开封话为标准音,曲剧则保留洛阳、南阳等地方方言,更具乡土气息。

Q2:为什么说《朝阳沟》是曲剧现代戏的经典?
A2:《朝阳沟》之所以成为曲剧现代戏的经典,首先在于其题材的突破——首次将知识青年下乡这一现代生活题材引入曲剧,塑造了银环、拴保等鲜活形象,反映了时代精神,唱腔创新上,它将传统曲牌与现代音乐元素结合,如“朝阳沟好地方”唱段,既保留了曲剧的婉转韵味,又充满田园气息,易于传唱,表演上强调“生活化”,演员的念白、动作都贴近现实,让观众产生强烈共鸣,该剧不仅推动了曲剧艺术的革新,更成为河南文化的标志性作品,至今仍是各剧团的保留剧目。

分享:
扫描分享到社交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