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州光影戏剧网

学一种戏曲,为何值得一试?如何入门,有何乐趣与收获?

学一种戏曲,像是推开一扇通往千年时光的门,它不只是学唱念做打的技巧,更是触摸文化的脉络,在唱腔的流转里感受历史的温度,在身段的起伏中读懂人生的悲欢,无论是京剧的雍容、昆曲的婉转,还是越剧的清丽,每一种戏曲都藏着独特的东方美学,等待有心人细细品鉴。

学一种戏曲

为什么选择学戏曲?或许是被舞台上“一桌二椅”的写意震撼——没有繁复布景,凭演员的表演就能勾勒出金戈铁马的战场、小桥流水的江南;或许是痴迷于“无声不歌,无动不舞”的意境,哪怕一个眼神、一个水袖翻飞,都藏着细腻的情绪;更或许是想在快节奏的生活里,找到一份与传统文化对话的宁静,戏曲是活着的非遗,学它,既是对传统的守护,也是对自己的滋养——它教会人沉下心,在一板一眼中打磨心性,在一腔一调里体会韵律之美。

学戏曲,究竟要学什么?若以京剧为例,核心离不开“唱念做打”四门功课,每一门都是深不见底的学问。

,是戏曲的灵魂,初学者先要从“喊嗓”练起,清晨在公园或空旷处,用“咿”“呀”“哦”等母音拉伸声带,让气息沉下来,接着学“发声”,讲究“气沉丹田”,声音要从腹部发力,经过胸腔、喉腔,最后通过口腔吐出,既要有穿透力,又要圆润不刺耳,比如京剧老生唱腔,苍劲有力,需用“脑后音”让声音立起来;青衣则要“润”,像《贵妃醉酒》中“海岛冰轮初转腾”一句,字字含情,婉转如流水。

,是戏曲的语言,比日常说话更具韵律感,分“韵白”和“京白”:韵白以湖广话为基础,抑扬顿挫,如《捉放曹》中陈宫的念白,充满悲愤;京白接近北京话,活泼生动,像《女起解》苏三的“苏三离了洪洞县”,带着娇憨与无奈,练念白要“口齿清晰”,绕口令是基本功,“吃葡萄不吐葡萄皮”看似简单,要快而不乱,字字分明。

,是身段与表情,是无声的表演,旦角的“兰花手”,食指与拇指轻捏,其余三指微翘,似一朵含苞的兰花;生角的“台步”,讲究“稳步如行云”,抬脚不高,落地无声,方显沉稳,水袖更是精髓,单袖、双袖、翻袖、扬袖,每一种动作都对应不同情绪:悲时“掩面袖”,喜时“甩袖”,怒时“抖袖”,学“做”要观察生活,把日常的喜怒哀乐提炼成舞台上的程式化动作,既夸张又传神。

学一种戏曲

,是武戏的筋骨,讲究“武戏文唱”,基础的“毯子功”必不可少——翻跟头、抢背、僵尸,这些动作需要柔韧性和力量,每天压腿、下腰、踢腿,枯燥却是根基,兵器更有讲究,刀枪剑戟,耍起来既要“好看”,又要“合理”:枪花要像银蛇吐信,棍扫要有“风声”,刀花则要圆转如意,武戏不是单纯的炫技,而是通过打斗推动剧情,展现人物性格。

(以下是“京剧四门功课学习要点简表”)

功课 训练方法 经典剧目示例
发声、腔调、情感 喊嗓、吊嗓、学唱段 《空城记》(老生)、《霸王别姬》(旦)
韵白、京白、节奏 绕口令、对白练习、语气揣摩 《乌龙院》(老生)、《穆桂英挂帅》(旦)
身段、表情、水袖 模仿老师、观察生活、练基本手位 《贵妃醉酒》(旦)、《三岔口》(武生)
毯子功、把子功、兵器 压腿、翻跟头、练枪花、对打 《挑滑车》(武生)、《打渔杀家》(武生)

学习戏曲的过程,从“形似”到“神似”,需要极大的耐心,初学者常因压腿疼得掉眼泪,记不住唱段的板眼,或是水袖总甩不直,但坚持下来,会发现这些困难都是成长的阶梯,当第一次完整唱完一段《苏三起解》,听着老师点头说“有那味儿了”;当第一次做出漂亮的“鹞子翻身”,感受到身体的轻盈与协调,那种成就感无可比拟,更重要的是,戏曲教会人“慢”——慢下来体会唱腔里的悲喜,慢下来琢磨动作里的深意,这种“慢”,恰是对抗浮躁生活的良药。

学戏曲,最终不只是学一门技艺,更是学一种生活态度:像戏曲演员一样,认真对待每一个“亮相”,无论是台前还是幕后;像戏曲里的角色一样,在人生的“唱念做打”中,保持一份从容与深情,它让我们明白,传统从不是遥不可及的古董,而是可以通过声音、动作、情感,鲜活地融入当下的力量。

FAQs

学一种戏曲

Q:零基础学戏曲,需要准备什么?
A:首先准备宽松舒适的衣物,方便练功(如练功服、软底鞋);其次要有耐心,戏曲入门需从基本功练起,短期内可能看不到明显成果,坚持最重要;最后可找专业老师或戏曲社团指导,系统学习发声、身段,避免因自学养成错误习惯,多听经典剧目(如《牡丹亭》《锁麟囊》),培养对戏曲韵律的感知力,也是很好的准备。

Q:学习戏曲对青少年有什么好处?
A:对青少年而言,学戏曲能提升专注力与记忆力——记唱词、练身段都需要高度集中;增强身体协调性与柔韧性,毯子功、台步训练能锻炼体能;更重要的是培养文化认同感,通过唱段了解历史故事(如《岳母刺字》的爱国情怀、《花木兰》的孝勇精神),在潜移默化中传承传统文化,戏曲中的“程式化表演”能提升审美能力,学会从细节中感受美、表达美,对个人气质的塑造也有积极作用。

分享:
扫描分享到社交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