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剧《大保国》作为传统骨子老戏,是《龙凤阁》系列剧的开篇之作,与后续的《探皇陵》《二进宫》并称“龙凤阁三本”,讲述了明朝嘉靖年间,忠臣良将力保幼主、抵御外戚专权的历史故事,全剧以“保国”为核心冲突,通过密集的唱腔、严谨的表演和鲜明的人物塑造,展现了京剧艺术的独特魅力,历来被视为老生、铜锤花脸、青衣行当的“试金石”。
剧情梗概:忠奸交锋,保国护主
《大保国》的故事背景设定在明穆宗朱载坖驾崩后,太子朱翊钧年幼,其母李艳妃(李艳蓉)垂帘听政,李艳妃之父李良(李良)被封为国丈,凭借外戚身份逐渐独揽朝政,甚至密谋篡夺皇位,忠臣杨波(杨波)与老臣徐延昭(徐延昭)察觉李良野心,心急如焚。
全剧始于金殿之上,李良以“太子年幼、需外戚辅佐”为由,请求代掌朝政,李艳妃犹豫未决,杨波与徐延昭先后上殿,以“君为轻、社稷重”为由力谏,揭露李良专权的危害,李良巧言令色,反诬杨波、徐延昭“结党营私”,李艳妃一时难以辨明是非,只得暂缓决定,杨波与徐延昭见金殿说服无果,私下商议,决定先以“祭祖”为名,前往皇陵试探虚实,为后续《探皇陵》《二进宫》的剧情埋下伏笔。
全剧虽以“大保国”为名,实则并未完全解决矛盾,而是通过忠臣的据理力争与奸臣的阴谋暗斗,构建出“国本动摇、人心浮动”的紧张氛围,凸显“保国”的紧迫性与重要性。
主要人物:行当分明,性格鲜活
《大保国》的成功离不开对人物的精准塑造,不同行当的演绎让角色各具特色:
-
李艳妃(青衣/正旦):作为垂帘听政的太后,李艳妃性格复杂,既有母仪天下的威严,又有优柔寡断的弱点,她的唱腔以“二黄慢板”为主,如“金殿之上传旨意”,通过婉转低回的旋律展现其内心的纠结与挣扎,表演上,青衣的“水袖功”与“眼神戏”尤为重要,既要体现太后的端庄,又要流露对朝局的无助。
-
李良(铜锤花脸):作为奸臣代表,李良阴险狡诈、野心勃勃,铜锤花脸的唱腔以“二黄导板”“原板”为主,声腔浑厚中透着阴鸷,如“臣启万岁娘娘驾”,通过鼻腔共鸣与顿挫有力的咬字,刻画其表面恭敬、实则包藏祸心的本质,表演上,花脸的“脸谱”以白粉打底、勾画奸纹,配合“台步”与“髯口功”,将权臣的傲慢与伪善展现得淋漓尽致。
-
杨波(老生):忠臣形象的代表,老成持重、敢于直谏,老生的唱腔以“西皮导板”“慢板”为主,高亢激昂,如“千岁爷在金殿传旨宣召”,通过“脑后音”与“擞音”的运用,表现其忧国忧民的赤诚,表演上,老生的“髯口功”“甩发功”与“靠把功”结合,如闻听李良野心时“髯口”的颤抖与“甩发”的凌乱,凸显其激愤之情。
-
徐延昭(铜锤花脸):世袭定国公,手持铜锏,是朝中元老重臣,与李良同属花脸行当,但徐延昭的唱腔更显苍劲豪迈,如“老夫年迈如秋草”,通过“炸音”与“嘎调”展现老将的威严与忠勇,表演上,铜锏的“耍锏”动作与“趟马”身段,凸显其武将身份与沉稳气度。
艺术特色:唱念做打,功法严谨
作为传统京剧,《大保国》在艺术上遵循“歌舞演故事”的原则,唱、念、做、打均具章法:
-
唱腔设计:全剧以“二黄”声腔为主基调,辅以“西皮”,通过板式变化推动情绪,如李艳妃的唱腔由“慢板”转“原板”,表现其从犹豫到警醒的心理变化;杨波与徐延昭的对唱则以“流水板”为主,节奏明快,凸显忠臣的急切与坚定。
-
念白运用:京剧念白分为“韵白”与“京白”,剧中人物根据身份选择,李艳妃、杨波等角色用韵白,文雅庄重;李良的念白则带有一丝油滑,通过语气的抑扬顿挫表现其奸诈。
-
表演程式:传统京剧的“做打”讲究“无动不舞”,徐延昭的“趟马”、杨波的“起霸”、李良的“背躬”等程式化动作,既符合人物身份,又具有极强的观赏性,如徐延昭手持铜锏“亮相”,眼神如电,尽显老将威风。
-
舞台美术:服饰上,李艳妃穿宫装、戴凤冠,李良与杨波分别穿红蟒、紫官衣,徐延昭则穿黑蟒、插雉翎,通过色彩区分人物性格;舞台布景以“一桌二椅”为核心,简洁写意,突出表演主体。
“全剧全集”版本:流派纷呈,传承有序
《大保国》自清代形成以来,经各流派艺术家的加工打磨,衍生出多个经典版本,所谓“全剧全集”,不仅包含完整的剧情演绎,更涵盖不同流派、不同名家的风格特色,是京剧艺术传承的重要载体。
以下为部分代表性版本概览:
流派 | 代表演员 | 版本特点 | 经典唱段 |
---|---|---|---|
老生余派 | 余叔岩 | 唱腔苍劲古朴,注重“韵味” | “金殿之上启娘娘” |
老生马派 | 马连良 | 飘洒流畅,念白生动 | “千岁爷在金殿传旨宣召” |
花脸金派 | 金少山 | 嗓音洪亮,“黄钟大吕” | “臣启万岁娘娘驾” |
青衣梅派 | 梅兰芳 | 唱腔婉约,表演细腻 | “李艳妃坐昭阳自思自想” |
现代复排版 | 于魁智、李胜素 | 融入现代审美,节奏更紧凑 | 全剧“二黄”“西皮”唱段完整呈现 |
这些版本或侧重唱腔的“字正腔圆”,或强调表演的“形神兼备”,共同构成了《大保国》丰富的艺术体系,近年来,随着京剧数字化保护的推进,“全剧全集”不仅包含舞台演出录像,还收录了早期唱片、名家教学资料等,为观众提供了全方位的欣赏与学习途径。
相关问答FAQs
Q1:《大保国》与《探皇陵》《二进宫》是什么关系?为什么常连演?
A:《大保国》《探皇陵》《二进宫》统称“龙凤阁三本”,剧情连贯,讲述“保国”的全过程:《大保国》是开端,忠臣金殿劝谏李良;《探皇陵》是发展,徐延昭夜探皇陵,警示李艳妃;《二进宫》是高潮,杨波、徐延昭二次闯宫,最终说服李艳妃收回成命,共保幼主,三本戏连演能完整呈现“忠奸交锋、忠臣胜出”的故事线,且行当搭配(老生、花脸、青衣)均衡,唱腔、表演层层递进,是京剧舞台上的“黄金组合”,故常作为整场演出呈现。
Q:欣赏《大保国》时,应重点关注哪些艺术细节?
A:可从三个维度把握:一是“唱腔对比”,如李艳妃的婉转、李良的阴鸷、杨波的激昂,通过不同声腔感受人物性格;二是“表演功法”,重点关注徐延昭的“铜锏功”、杨波的“髯口功”和“甩发功”,这些程式化动作是京剧“做打”的精华;三是“念白韵味”,老生的“韵白”如“吟诗”,花脸的“炸音”如“惊雷”,青衣的“京白”如“私语”,不同念白风格共同构建了京剧语言的独特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