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剧《乌盆记》是传统包公戏中的经典剧目,取材于古典小说《三侠五义》,讲述了商人刘世昌被害后魂魄附于乌盆,向包公诉冤,最终沉冤得雪的故事,全剧唱词丰富,既有展现人物情感的抒咏,也有推动剧情发展的叙事,通过不同角色的唱腔设计,塑造了刘世昌的忠厚、包拯的刚正、赵大的狡诈等鲜明形象,以下为全本主要唱段整理,按角色与场次分述:
剧情背景与核心唱段
《乌盆记》全本可分为“遇害”“烧盆”“诉冤”“审案”四部分,核心唱段围绕刘世昌的冤魂诉冤、包拯的洞察明断展开,唱腔以西皮、二黄为主,板式涵盖导板、慢板、原板、流水等,既抒情又叙事,极具戏剧张力。
分角色全本唱词详述
刘世昌(老生扮,被害商人魂魄)
魂诉冤屈(二黄导板→原板)
(二黄导板)
未曾开言珠泪落,尊一声大娘听我说。
(二黄原板)
家住在南阳太康县,姓刘名昌字世昌。
自幼攻书在书房,习就满腹锦绣文章。
奉母命往汴梁去贩布,行至在赵家镇宿一宵。
可恨那赵大起不良,谋财害命起歹心。
他将我推入后窑内,用石头砸我命归阴。
尸骨埋在荒郊外,魂飘渺无处把冤伸。
多蒙大娘将我收留,乌盆里面我寄了身。
大娘若要知端的,乌盆里面现原身。
指证凶手(西皮流水)
听他言吓得我心惊胆怕,背转身自埋怨我的命薄。
实指望汴梁城把货卖,谁知晓半途中遇祸灾。
赵大贼谋财又害命,他还将我尸骨埋荒丘。
乌盆作证天开眼,包大人台下把冤来申。
包拯(净扮,开封府尹)
升堂审案(西皮导板→原板)
(西皮导板)
乌盆喊冤声声惨,内中必定有屈情。
(西皮原板)
包拯开封府升坐大堂,惊堂木响震得我心内明。
刘世昌魂魄来告状,赵大贼行事太猖狂。
人来与爷带赵大,我要问他的口供细端详。
明断冤案(二黄慢板)
见乌盆珠泪滚滚,想必是屈死的冤魂来面前。
赵大他初时不肯招,钢鞭打他问根苗。
他言说刘世昌有银两,谋财害命在荒郊。
尸骨埋在窑后地,乌盆本是窑中烧。
本府当堂验尸骨,血衣斑斑作凭证。
铁证如山难抵赖,赵大贼你还有何话讲?
赵大(丑扮,窑户,凶手)
谋财害命(西皮摇板)
刘世昌他带来银两多,起歹心谋财害了他。
尸骨丢在窑后地,神不知鬼不觉没人知。
烧个乌盆把银兑,谁料想乌盆会喊冤!
公堂狡辩(西皮流水)
包爷容禀细听言,刘世昌他是自寻短见。
他欠我银两不还账,羞愧难当投了河。
乌盆喊冤是邪祟,老爷何必信鬼言?
刘氏(旦扮,赵大之妻,知情者)
买乌盆(南梆子)
窑中烧出乌盆好,颜色光润价不高。
我拿回家装物件,倒也无用当柴烧。
惊魂诉实(二黄散板)
听夫言吓得我魂飞散,实不该贪财害人命。
刘世昌他本是好商人,赵大你做事太狠心。
包大人台下有神明,快快招莫受刑法。
主要唱段板式与情感对照表
角色 | 板式 | 情感表达 | |
---|---|---|---|
刘世昌 | 家住南阳太康县 | 二黄慢板 | 哀婉悲凉,陈述身世 |
刘世昌 | 未曾开言珠泪落 | 二黄原板 | 悲愤交加,诉说冤情 |
包拯 | 乌盆喊冤声声惨 | 西皮导板→原板 | 威严果断,决心查案 |
包拯 | 见乌盆珠泪滚滚 | 二黄慢板 | 洞察秋毫,同情冤魂 |
赵大 | 刘世昌他带来银两多 | 西皮流水 | 狡诈贪婪,回忆罪行 |
刘氏 | 听夫言吓得我魂飞散 | 二黄散板 | 恐惧慌乱,揭露真相 |
相关问答FAQs
Q1:《乌盆记》中刘世昌的唱腔有何艺术特色?
A1:刘世昌的唱腔以二黄为主,通过慢板的沉稳叙述(如“家住在南阳太康县”)展现其忠厚儒雅的商人形象,用原板的急促节奏(如“未曾开言珠泪落”)表现冤魂的悲愤与急切,唱腔中多“泪”“冤”“恨”等字眼,结合老生苍劲的嗓音,凸显人物“死不瞑目”的凄凉感,同时为包拯的出场做情感铺垫,形成“悲—愤—明”的戏剧转折。
Q2:包拯在《乌盆记》中的唱段如何体现其“包青天”形象?
A2:包拯的唱腔以西皮为主,导板“乌盆喊冤声声惨”以高亢的起腔制造悬念,原板“包拯开封府升坐大堂”通过稳健的节奏和铿锵的念白展现其威严;二黄慢板“见乌盆珠泪滚滚”则融入人性化关怀,体现“明镜高悬”之余的悲悯,唱词中“铁证如山难抵赖”“本府当堂验尸骨”等句,突出其注重实证、不畏强权的断案风格,塑造了刚正不阿、洞察入微的清官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