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州光影戏剧网

戏曲青年人才培训,何以激活新生力量?

戏曲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瑰宝,其传承与发展离不开青年人才的接续奋斗,当前,戏曲领域面临老龄化断层、观众老龄化、创新活力不足等挑战,加强戏曲青年人才培训成为破解困境的关键举措,这不仅是对传统艺术的守护,更是推动戏曲艺术在当代焕发生机的必然要求。

戏曲青年人才培训

戏曲青年人才培训的核心在于构建“技艺传承、文化浸润、创新赋能、实践锻造”四位一体的培养体系,在传统技艺传承层面,需聚焦戏曲表演的核心要素——唱、念、做、打,通过“口传心授”与“科学训练”相结合的方式,夯实青年人才的专业基础,京剧的“四功五法”、昆曲的“水磨腔”、地方戏的方言韵白等,均需由经验丰富的老艺术家手把手教学,确保技艺的精准传递,针对不同行当(生、旦、净、丑)的特点,设计差异化训练方案,如青衣的“稳”、花旦的“活”、老生的“苍”、净角的“爆”,通过基功训练、折子戏教学、经典剧目复排等环节,让青年演员在反复打磨中掌握表演精髓。

文化素养的提升是戏曲青年人才成长的“根”与“魂”,戏曲艺术并非单纯的技艺展示,更是文学、历史、美学、民俗等多重文化的载体,培训需增设戏曲史论、古典文学、传统美学、地方文化等课程,引导青年演员理解剧目背后的文化内涵与精神内核,学习《牡丹亭》需了解明代文人思潮与“情至”哲学;演绎《霸王别姬》需把握楚汉相史的历史背景与项羽的性格悲剧,通过文化浸润,使青年演员从“模仿表演”走向“理解表演”,赋予角色更深层次的生命力。

创新赋能是戏曲青年人才适应时代发展的关键,在坚守传统本体的基础上,需鼓励青年人才探索戏曲与现代生活的连接点,推动戏曲艺术的创造性转化,可开设剧本创作、导演思维、舞台设计、新媒体传播等课程,培养青年人才的跨界创新能力;支持青年演员参与新编剧目创排、传统剧目改编、戏曲元素跨界融合(如戏曲与摇滚、动漫、短视频结合)等实践,激发创作活力,某戏曲培训营曾组织青年演员将传统折子戏与现代舞美技术结合,推出“沉浸式戏曲体验”,不仅吸引了年轻观众,也探索了戏曲传播的新路径。

实践锻造是检验培训成效的“试金石”,戏曲艺术是一门“舞台艺术”,唯有通过不断实践才能提升表演水平与舞台适应能力,培训需搭建多层次实践平台:一是“以演代训”,通过举办青年演员折子戏专场、新编剧目汇报演出、基层巡演等,让青年演员在舞台中积累经验、磨练台风;二是“以赛促练”,组织青年戏曲演员大赛、地方戏展演等活动,通过竞技激发学习动力;三是“拜师学艺”,建立“名家工作室”制度,推动青年演员与资深艺术家结对,在跟团演出、剧目排练中实现“传帮带”。

戏曲青年人才培训

保障机制的完善是戏曲青年人才培训可持续发展的基础,政策层面,需加大资金投入,设立专项培训基金,支持院校、院团、社会机构联合开展培训项目;师资层面,构建“老艺术家+中青年骨干+行业专家”的多元化师资队伍,既传承传统精髓,又引入前沿理念;评价层面,建立“技艺+文化+创新+实践”的多元评价指标,避免“唯技艺论”,引导青年人才全面发展,某省戏曲人才培训计划采用“过程性考核+成果性评估”结合的方式,将学员的日常表现、剧目排练、观众反馈、创新成果等纳入考核体系,确保培训质量。

戏曲青年人才培训还需进一步拥抱数字化时代,利用线上平台扩大培训覆盖面(如开设“戏曲云课堂”),通过VR、AR等技术还原经典舞台场景,增强学习趣味性;加强国际交流,组织青年演员参与海外戏曲节、文化论坛,推动中国戏曲走向世界。

相关问答FAQs

问:戏曲青年人才培训中,如何平衡传统技艺的传承与创新能力的培养?
答:平衡传统传承与创新培养,需坚持“守正创新”原则,将传统技艺作为培训根基,通过“口传心授”、经典剧目复排等方式,确保青年演员掌握戏曲的本体规律与精髓,避免“失根”;设立创新实践模块,鼓励青年演员在理解传统的基础上,结合时代审美与观众需求,对剧目内容、表演形式、传播方式进行适度创新,在传统唱腔基础上融入现代音乐元素,或用短视频平台演绎戏曲片段,但需创新不“破格”,确保戏曲的艺术特质不变,通过“导师制”由老艺术家把控创新方向,避免过度娱乐化。

戏曲青年人才培训

问:非科班出身的青年爱好者如何通过培训进入戏曲行业?
答:非科班青年可通过“系统培训+特色通道”进入戏曲行业,参加针对业余爱好者的戏曲普及培训班,学习戏曲基础知识、基本身段与唱腔,夯实基础;通过“戏曲人才孵化计划”“青年演员选拔赛”等平台展示潜力,优秀者可被专业院团或院校破格录取;鼓励跨界发展,如从事戏曲编剧、导演、舞美设计、新媒体运营等工作,这些岗位对传统技艺的要求相对灵活,更看重文化理解与创新能力,某戏曲团曾招募非科班青年参与“戏曲IP开发”,其现代营销思维为戏曲传播注入新活力,成功进入行业。

分享:
扫描分享到社交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