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州光影戏剧网

张晶如何教京剧女起解?传承经典有哪些妙招?

京剧《女起解》作为传统骨子老戏,承载着丰富的戏曲美学与人文内涵,而张晶老师在教授这出戏时,始终以“守正创新”为核心理念,既严格遵循京剧艺术的程式规范,又引导演员深入挖掘人物内心,让百年经典在当代舞台焕发新生。

张晶教京剧女起解

张晶老师的教学首先从“解”字入手,强调“解剧情、解人物、解行当”。《女起解》是《玉堂春》中的一折,讲述苏三蒙冤被押解至太原府的途中,与解差崇公道的一段故事,她告诉学生,苏三虽是妓女身份,但并非风尘女子,而是被命运裹挟的弱者,教学中需先厘清人物前史:苏三原名周玉姐,官宦之女,沦落烟花却重情重义,因“三堂会审”被冤,此时的她内心充满对冤屈的愤懑、对未来的恐惧,以及对王金龙的一丝期盼,这种“身份与处境的反差”是人物塑造的关键,演员需通过眼神、身段、唱腔将这种复杂性外化。

在唱腔教学上,张晶尤为注重“以声塑情”。《女起解》的核心唱段“苏三离了洪洞县”,是西皮导板与原板的经典组合,她要求学生先理解“导板起腔,原板叙事”的逻辑:导板“苏三离了洪洞县”的“离了”二字,要用“擞音”表现苏三被迫离乡的不舍与悲凉,尾音拖长时要带出哽咽感,仿佛泪水已涌到喉头;转原板后,“将身来在大街前”的“大”字需用“脑后音”,凸显当街示众的羞耻;“洪洞县内无好人”的“无好人”三字,则要放慢节奏,咬字如切豆腐,字字带愤,体现对世态炎凉的控诉,她常说:“唱腔不是‘唱’出来的,是‘说’出来的,苏三的每句唱词都是她对命运的哭诉,要让观众听出‘委屈’二字。”为帮助学生掌握气息运用,她独创“气口标记法”,在唱词旁标注“偷气”“缓气”“抢气”的符号,过往的君子听我言”一句,需在“君子”后快速偷气,再用“听我言”三字将气息吐尽,模仿苏三因情绪激动而喘息的状态。

念白教学则强调“韵白京白结合,身份感贯穿始终”,苏三的韵白需遵循“湖广韵”,如“崇老伯”的“伯”字要读“bei”(入声),体现官话的规范;而与崇公道对话时的京白,则要加入市井俚语的语感,你与我快快走啊”的“快快走”,要用口语化的“kuai kuai zou”,尾音上挑,表现她对解差催促的急躁,张晶特别纠正学生“念白等于背台词”的误区,她举例道:“苏三说‘想我苏三在洪洞县居住多年’,‘居住多年’四字不能平铺直叙,要带出对往昔的追忆,声音先扬后抑,仿佛陷入回忆,再突然被现实拉回,这才是‘念白里有戏’。”

身段教学上,张晶严格遵循“京剧本体身段”,同时融入“生活化提炼”,苏三的囚服、枷锁是重要道具,她要求学生先掌握“戴枷”的基本功:枷锁需稳稳架在肩上,双手被铐时,手腕要自然下垂,不能僵硬;行走时的“蹉步”,要体现枷锁的重量——左脚向前迈时,右脚需稍拖,步幅小而急,像在泥泞中挣扎;跪地时的“跪步”,需先屈左膝,重心下沉,右手撑地起身,动作要利落,避免“瘫软”或“笨拙”,她常说:“传统身段是‘写意’的,比如苏三过‘门槛’,不必真的抬腿,只需用眼神向下看,身段稍顿,观众就能感受到门槛的存在。”为让学生理解“身段为人物服务”,她设计了一个细节:当崇公道说“前面就是太原府”时,苏三要猛然停步,双手下意识抓紧枷锁,低头看枷锁再抬头看远方,这个动作要表现出“对死亡的恐惧”与“对命运的反抗”,而非单纯的“走台步”。

张晶教京剧女起解

张晶的教学还注重“对手戏的互动感”,崇公道虽为丑角,却是苏三情绪的“催化剂”,她要求学生与崇公道的扮演者“搭戏”:当崇公道调侃“苏三啊,你好福气啊”时,苏三不能只低头不语,而要斜睨他一眼,嘴角微撇,带出“自嘲”与“不屑”;当崇公道递给她干粮时,她的眼神要从“警惕”到“犹豫”再到“无奈”,接过干粮时手指微颤,体现饥饿与尊严的拉扯,她常说:“戏曲是‘两个人的艺术’,哪怕对手是配角,也要把对方当成‘戏’的一部分,你的反应要真实,对方的才能入戏。”

为帮助学生更直观理解,张晶整理了《女起解》教学重点表,将唱段、身段、情感对应呈现:

唱段/念白 板式/类型 情感基调 身段/表演要点
苏三离了洪洞县 西皮导板 悲怆、不舍 擞音起腔,眼神望远方,身段微晃
将身来在大街前 西皮原板 羞耻、无助 脑后音“大”字,双手捂脸,低头蹉步
洪洞县内无好人 西皮原板 愤怒、控诉 咬字斩钉截铁,右手拍枷锁,步幅加大
过往的君子听我言 西皮原板 恳求、期盼 偷气换气,眼神环视观众,双手作揖

在张晶的指导下,学生们逐渐领悟到:“《女起解》不是‘演’苏三,而是‘成为’苏三——她的委屈是你的委屈,她的恐惧是你的恐惧,枷锁的重量是你肩上的重量。”这种从“技艺”到“心法”的升华,正是京剧传承的真谛。

FAQs

张晶教京剧女起解

问题1:学习《女起解》中苏三的“跪步”时,学生常出现哪些问题?张晶老师如何指导?
答:常见问题主要有三:一是跪地时重心不稳,易向前扑倒;二是起身时僵硬,缺乏“枷锁压迫感”;三是跪步节奏与唱腔脱节,显得刻意,张晶老师的指导方法包括:1. 单练“跪步控制”:先让学生双手平举,保持平衡,再练习“屈膝-跪地-起身”的连贯动作,要求跪地时臀部不贴脚跟,起身时用腰腹力量带动,双手自然下垂辅助平衡;2. 枷锁负重练习:让学生佩戴特制轻质枷锁,反复练习跪步,体会“重量感”;3. 唱腔与身段结合:在“洪洞县内无好人”唱段中,要求“跪步”与“无好人”的“无”字同时落地,起身时接“好人”的“好”字,做到“声随形动,形随声变”。

问题2:张晶老师在教学中如何平衡传统程式与现代观众的审美需求?
答:张晶老师认为“传统程式是根,现代审美是叶”,平衡点在于“守程式之正,创人物之新”,具体做法:1. 严格保留核心程式:如“蹉步”“跪步”“水袖功”等基本身段,以及“西皮导板转原板”的板式结构,确保京剧本体特征不丢失;2. 细节生活化处理:例如苏三的“哭”,传统戏中多用“掩面而泣”,张晶允许学生在保留“掩面”程式的基础上,加入“抽泣时肩膀微颤”等生活化细节,让情感更真实;3. 节奏张弛有度:传统《女起解》节奏较慢,张晶在“苏三离了洪洞县”导板部分加入短暂停顿,让观众有时间感受情绪,之后原板部分加快节奏,避免拖沓,既保留韵味又符合现代观众的观赏习惯。

分享:
扫描分享到社交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