莆仙戏曲十音是福建莆田、仙游地区传统戏曲音乐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莆仙戏”的核心伴奏形式之一,它以“十种乐器”合奏为特色,融合了唐宋古乐遗韵、中原音乐元素与闽地民俗风情,历经数百年传承与发展,形成了独特的音乐体系,被誉为“莆仙戏曲的灵魂”,以下从历史渊源、乐器组成、音乐特点、代表曲目及文化价值等方面,系统梳理莆仙戏曲十音的全貌。
历史渊源:从古乐遗韵到地方乐种
莆仙十音的起源可追溯至唐宋时期,唐代“十番乐”作为一种宫廷与民间流行的合奏形式,随中原移民传入莆田,与当地“歌册”“俚歌”等民间音乐融合,逐渐形成具有地方特色的雏形,宋代莆田文化繁荣,科举兴盛,文人雅士参与音乐创作,十音吸收了词调、南曲等元素,音乐风格趋于雅致,明清时期,随着莆仙戏的成熟,十音作为其伴奏乐队正式定型,在节庆祭祀、婚丧嫁娶、戏曲演出等场合广泛应用,成为民众生活的重要文化载体。
历史上,莆仙十音分为“文十音”与“武十音”两类:文十音以丝竹乐器为主,风格清雅,多用于文人雅集、祭祀仪式;武十音加入打击乐,节奏明快,常见于节庆巡游、戏曲武场伴奏,这种分类既保留了古乐的“雅俗共赏”,又体现了地方民俗的实用性与娱乐性。
乐器组成:十音合奏的“灵魂阵容”
莆仙十音的“十”并非固定数量,而是泛指“多种乐器合奏”,实际乐器组合因场合、流派略有差异,核心乐器通常包括以下10类,可分为“吹管乐器”“拉弦乐器”“弹拨乐器”和“打击乐器”四类,其音色各具特色,相互配合形成丰富的音响层次。
以下为莆仙十音核心乐器一览表:
乐器类别 | 乐器名称 | 材质 | 音色特点 | 在十音中的作用 |
---|---|---|---|---|
吹管乐器 | 横笛 | 竹制 | 清亮高亢,穿透力强 | 主奏旋律,引领曲调走向 |
洞箫 | 竹制 | 低沉浑厚,音色古朴 | 辅助笛子,中和音色,增添抒情性 | |
拉弦乐器 | 二弦 | 蛇皮、红木 | 高亢尖锐,富有戏剧张力 | 模仿人声,突出戏曲唱腔的韵味 |
椰胡 | 椰壳、红木 | 圆润柔和,如人声低吟 | 承接中低音,增强旋律的厚重感 | |
弹拨乐器 | 秦琴 | 梧桐木、红木 | 清脆明亮,节奏感强 | 强化节拍,填充中音声部 |
三弦 | 红木、蟒皮 | 粗犷有力,表现力丰富 | 烘托气氛,增强音乐的戏剧冲突 | |
打击乐器 | 大鼓 | 木制、蒙牛皮 | 雄浑厚重,控制乐曲节奏 | 指挥全曲速度、强弱变化,是乐队的“骨架” |
小鼓 | 木制、蒙蛇皮 | 清脆密集,灵活多变 | 配合大鼓,细化节奏,表现人物情绪 | |
锣 | 铜制 | 宏亮开阔,烘托场面 | 标志段落转换,增强音乐的仪式感 | |
钹 | 铜制 | 清脆响亮,渲染高潮 | 强调节拍重音,制造音乐张力 |
音乐特点:古朴雅致与乡土气息的融合
莆仙十音的音乐风格兼具“古雅”与“俗趣”,主要体现在调式、旋律、节奏及演奏技法上。
调式与旋律:以“五声音阶”为基础,常用“尺工调”“正宫调”等传统调式,旋律线条流畅,多采用“级进”与“跳进”结合,装饰音(如滑音、颤音、倚音)丰富,模仿莆仙方言声调的抑扬顿挫,具有鲜明的“莆仙语韵”特色,在表现人物喜悦时,旋律轻快跳跃;表现悲情时,则低回婉转,如泣如诉。
节奏与节拍:节奏灵活多变,既有规整的“一板一眼”“一板三眼”,也有自由的“散板”,常用“切分音”“附点音符”打破规整节拍,形成“紧拉慢唱”或“慢拉紧唱”的对比,增强音乐的戏剧性,武十音的打击乐段落节奏鲜明,常模拟“跑马”“厮杀”等场景,极具感染力。
演奏技法:强调“以乐带戏,以戏辅乐”,二弦演奏时借鉴莆仙戏“科白”的语气,通过滑音、揉音模拟人声哭笑;横笛的“花舌音”“颤音”技巧,则表现戏曲中的“武打”或“飞天”等动作,乐器间讲究“你繁我简、你高我低”,形成“主次分明、相互呼应”的复调效果。
代表曲目:从传统套曲到现代创新
莆仙十音的曲目丰富,可分为“传统套曲”与“戏曲选段”两类,既有传承数百年的古曲,也有现代创作的新篇。
传统套曲:以“八骏马”“梅花三弄”“风和日丽”等为代表,多源于唐宋词调与民间小调,结构严谨,旋律典雅,八骏马》以八段音乐描绘八匹骏马的奔腾姿态,节奏由慢到快,乐器逐层加入,展现万马奔腾的恢弘场面;《梅花三弄》通过笛、箫的交替演奏,表现梅花凌霜傲雪的意境,清新脱俗。
戏曲选段:多取自莆仙戏经典剧目,如《陈三五娘》《春草闯堂》《目连救母》等,十音通过伴奏与剧情紧密结合,强化人物情感与戏剧冲突,陈三五娘》中“益春留伞”选段,用椰胡的柔和与二弦的高亢表现陈三与五娘的含蓄爱意;《目连救母》的“打地狱”选段,则以密集的打击乐渲染紧张气氛,凸显宗教仪式的庄严肃穆。
现代创新:近年来,莆仙十音在传承中创新,创作了《妈祖颂》《壶兰鼓韵》等新曲目,融入交响乐、电声乐器元素,既保留传统韵味,又符合现代审美,在文旅演出、文化交流中焕发新生。
文化价值:非遗传承与地方认同
莆仙十音不仅是音乐形式,更是莆仙文化的“活化石”,它承载着莆田地区的历史记忆、民俗信仰与审美情趣,与妈祖文化、科举文化、海洋文化深度交融,妈祖诞辰时,十音表演是必备仪式,其音乐被视为“通神之音”;元宵节“游灯”“摆棕轿”等民俗活动中,十音的锣鼓节奏引导队伍步伐,增强集体凝聚力。
作为国家级非遗,莆仙十音的传承面临挑战:老艺人逐渐减少,年轻一代学习兴趣不足,传统曲目流失等,为此,当地政府通过建立传习所、进校园、举办“十音大赛”等方式推动保护,莆田学院等高校也开设相关课程,培养专业人才,十音已成为莆田文化的重要标识,在文旅融合、乡村振兴中发挥着独特作用。
相关问答FAQs
Q1:莆仙十音与“十番乐”有何关系?是否同属一种音乐形式?
A:莆仙十音源于唐宋“十番乐”,但并非同一形式,唐宋“十番乐”是中原宫廷及民间流行的合奏乐,乐器组合以“笙、管、笛、箫”为主,风格偏雅;而莆仙十音在传入莆田后,吸收了当地方言、戏曲、民俗元素,乐器中加入二弦、椰胡等地方特色乐器,形成“以戏为主、乐戏结合”的独特风格,更贴近民间生活,是具有鲜明地方特色的“变体”。
Q2:普通人如何学习或体验莆仙十音?有哪些途径?
A:学习或体验莆仙十音可通过以下途径:① 线下观摩:前往莆田市区的“文十音传习所”或仙游县的“十音基地”,观看老艺人现场演奏,感受乐器音色与配合技巧;② 课程学习:莆田市部分中小学开设“十音兴趣班”,社会培训机构也有相关课程,可系统学习乐器演奏;③ 文旅体验:参与莆田“妈祖文化旅游节”“元宵节民俗巡游”等活动,十音表演是重要环节,能近距离感受其氛围;④ 线上资源:通过“非遗中国”“莆田市文旅局”等平台观看十音教学视频、纪录片,了解其历史与技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