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州光影戏剧网

全国两会热议戏曲,哪些提案将促行业进步?

戏曲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承载着千年的民族记忆与审美基因,近年来,随着国家对文化自信的强调和“非遗保护”的深入推进,戏曲发展迎来新机遇,但同时也面临着传承断层、市场萎缩、创新不足等现实挑战,全国两会作为国家政治生活的重要平台,每年都有大量代表委员聚焦戏曲议题,从政策支持、人才培养、数字化传播、市场激活等多个维度建言献策,为戏曲事业的破局与振兴注入动力。

当前戏曲发展面临的挑战是多维度的,从受众结构来看,据中国演出协会数据显示,戏曲观众中35岁以下群体占比不足20%,年轻受众的断层直接影响了戏曲的生命力;从基层生态看,全国县级戏曲团体超千家,但普遍存在资金短缺、人才流失、设备老化等问题,部分剧团甚至难以维持日常排练和演出;从创作层面看,传统戏占比过高,反映当代生活的现实题材作品匮乏,且部分创新尝试因过度追求“形式感”而偏离戏曲本质,导致观众审美疲劳;在传播方面,戏曲长期依赖线下剧场演出,数字化传播能力薄弱,未能有效借助短视频、直播等新兴触达年轻群体,这些问题的解决,亟需国家层面的顶层设计与全社会的共同参与。

全国两会期间,代表委员们围绕戏曲发展提出了诸多针对性提案,核心可概括为“四个聚焦”:聚焦政策保障、聚焦人才培养、聚焦科技赋能、聚焦市场激活,这些提案既立足当下痛点,又着眼长远发展,为戏曲振兴提供了清晰路径。

政策保障是戏曲生存发展的基石,多位代表建议,应加大对戏曲事业的财政投入,设立国家级戏曲发展专项基金,重点向基层院团、濒危剧种倾斜,全国人大代表、河南豫剧院院长李树建提出“建立县级戏曲剧团扶持长效机制”,建议将基层剧团经费纳入地方财政保障,设立“非遗传承人专项补贴”,确保老艺人“传帮带”有动力、青年演员成长有保障,推动戏曲进校园、进社区、进乡村的常态化机制,通过政府采购服务保障演出场次,让戏曲真正回归大众视野。

人才培养是戏曲传承的核心命题,针对戏曲人才“青黄不接”的问题,代表委员们从教育体系、职业发展、激励机制三方面发力,全国政协委员、京剧名家王蓉蓉建议,戏曲院校应优化课程设置,增设“传统戏导师制”,邀请老艺术家走进课堂,通过“口传心授”保留原汁原味的表演精髓;实施“青年戏曲人才扶持计划”,为青年演员提供创作实践平台和展演机会,避免“学成即失业”的困境,有代表提出建立“戏曲人才职称评审绿色通道”,打破唯学历、唯论文的评价标准,让扎根舞台的表演者获得职业认同感和上升空间。

科技赋能为戏曲传播打开新局,在数字化时代,戏曲如何“破圈”成为热议焦点,全国人大代表、苏州昆剧院院长柯军提出“戏曲+科技”融合战略,建议打造“云端戏曲”平台,利用VR技术还原经典剧目的舞台场景,让观众足不出户沉浸式体验“全景戏曲”;鼓励戏曲院团与短视频平台合作,创作3-5分钟的“戏曲微短剧”,将经典唱段、幕后故事等内容转化为符合年轻群体观看习惯的短视频产品,某昆曲剧团通过抖音直播《牡丹亭》选段,单场观看量超千万,成功吸引了大量年轻观众关注。

市场激活是戏曲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戏曲不能仅依赖“输血”,还需增强“造血”能力,代表委员们建议,通过“戏曲+文旅”模式拓展市场,将戏曲元素融入景区演出、文化街区打造,如打造沉浸式戏曲主题民宿、开发戏曲文创产品,让戏曲从“剧场艺术”变为“生活体验”,推动戏曲院团市场化改革,允许其在完成公益演出任务的前提下,承接商业演出、企业定制等活动,通过多元收入反哺艺术创作。

为更直观呈现两会戏曲相关提案的焦点,以下表格梳理了主要方向、具体建议及代表观点:

提案方向 具体建议 代表委员观点
政策保障 设立国家级专项基金,向基层剧团、濒危剧种倾斜;建立戏曲进校园常态化机制 “基层戏曲是文化根脉,不能让它们在缺钱缺人中消失。”——某人大代表
人才培养 戏曲院校增设“传统戏导师制”;实施青年人才扶持计划;优化职称评审标准 “传承不能只靠‘老本’,要让年轻人‘守正’又‘创新’,有舞台、有尊严地成长。”——某政协委员
科技赋能 打造“云端戏曲”平台;与短视频合作开发“戏曲微短剧”;利用VR还原经典舞台 “科技是桥梁,不是替代品,要让年轻人用喜欢的方式‘遇见’戏曲之美。”——某人大代表
市场激活 推动“戏曲+文旅”融合;开发文创产品;允许院团承接商业演出 “戏曲既要‘登高雅’,也要‘接地气’,在市场中找到生存密码。”——某政协委员

总体来看,全国两会对戏曲发展的关注,体现了国家对传统文化“活态传承”的深刻思考,从政策保障到市场激活,从人才培养到科技赋能,这些提案和建议若能落地实施,将有效破解戏曲发展困境,让这门古老艺术在新时代焕发新的生机,戏曲的振兴,不仅是对文化根脉的守护,更是增强民族文化自信的重要实践。

相关问答FAQs

Q1:如何解决戏曲年轻观众断层问题?
A:破解年轻观众断层需多措并举:一是内容创新,在保留传统精髓的基础上,创作反映当代生活的现实题材作品,或对经典剧目进行青春化改编(如融入现代音乐、舞美元素),增强代入感;二是传播渠道革新,利用短视频、直播等平台推出“戏曲小课堂”“幕后花絮”等内容,降低欣赏门槛;三是体验升级,通过沉浸式演出、戏曲主题研学、互动工作坊等形式,让年轻人近距离感受戏曲魅力,如某剧团推出的“戏曲剧本杀”活动,吸引了大量青年群体参与,落实“戏曲进校园”政策,将戏曲纳入美育教育体系,培养青少年对戏曲的认知和兴趣。

Q2:戏曲传承中如何平衡传统与创新的关系?
A:传统与创新并非对立,而是“守正”与“创新”的辩证统一。“守正”是根基,需保留戏曲的核心美学特征——如程式化的表演、写意的舞台、方言韵白等,确保剧种特色不丢失;“创新”是活力,需在题材、形式、传播上与时俱进:题材上,鼓励创作反映时代精神的新编戏,如脱贫攻坚、抗疫等现实题材;形式上,适度融入现代科技(如全息投影、数字舞美)增强视觉冲击力,但不能喧宾夺主;传播上,用年轻人喜闻乐见的方式讲好戏曲故事,如将经典唱段改编成流行歌曲、开发戏曲主题动漫等,关键在于“创新不离宗”,让传统艺术在当代语境中找到新的表达方式,实现“老树发新枝”。

分享:
扫描分享到社交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