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州光影戏剧网

李瞎子全场戏曲有何特别之处?

在豫东平原的乡村庙会或老茶馆里,若听到一阵高亢悲怆的梆子腔裹着撕心裂肺的呐喊穿透人群,十有八九是“李瞎子”在唱全场戏,这位被当地百姓称为“豫东活秦香莲”的盲艺人,用半生时光将戏曲揉进了骨头缝,一桌一椅、一梆一弦,便是他的整个江湖。

李瞎子全场戏曲

李瞎子本名李存根,1948年生于河南商丘一个贫苦农家,三岁那年因一场高烧夺去视力,从此跌入黑暗,父亲是当地小有名气的河南梆子琴师,见他整日摸黑坐在墙角发呆,便在他七岁那年摸着他的手教他拉坠胡:“娃啊,眼瞎了心不能瞎,弦上的路宽着哩。”起初,李存根只能靠耳朵记调式,手指被琴弦磨出鲜血就缠块布继续,十岁那年竟能完整拉出《朝阳沟》选段,十二岁拜师学唱,师父是唱红生起家的“黑脸王”,见他记性奇好,便专教他苦戏:《秦香莲》里的“杀庙”段,《窦娥冤》里的“六月雪”唱,《包青天》里的“打龙袍”选,师父常说:“瞎子唱戏,靠的是‘心劲’,得让听众看见你心里的戏。”

十六岁那年,李存根第一次在邻村庙会登台,唱的是《秦香莲》中“见皇姑”一段,他看不见台下黑压压的人群,却能感觉到每一道目光的重量,唱到“悲悲切切进宫院”时,他突然想起自己幼年母亲病逝、父亲抱着他哭的场景,声音陡然一哽,泪水顺着脸颊淌下,台下老人们听得抹起了眼泪,散场时大娘大婶们摸着戏台边框说:“存根这娃,不是在唱戏,是在掏心窝子啊!”从那以后,“李瞎子”的名号传遍了十里八乡,人们说他的戏“有咸盐味,能硌着心”。

李瞎子的“全场戏”,从不需要华丽布景,一张八仙桌、两把旧椅子,便是舞台,他一人能分饰生旦净末丑:左手持折扇是文生,右手甩水袖是旦角,铜锤花脸用鼻腔共鸣吼一嗓子,老生戏又压着嗓子唱得苍凉,1998年县里举办戏曲大赛,他演《穆桂英挂帅》,先是以老旦扮相佝偻着背唱“猛听得金鼓响画角声震”,突然一个转身甩掉披风,扎上大靠,眼神“凌厉”地瞪向远方(尽管他看不见,但头颅转向的方向恰好是台下乐队的方向),吼出“帅字旗飘如云”,评委当场站起来鼓掌:“这哪里是瞎子唱戏,分明是穆桂英附了体!”

他的唱腔里藏着“土规矩”:豫东调的“炸音”用来表现悲愤,豫西调的“呱哒嘴”用来叙事,遇到哭戏时,他会突然拔高声音再骤然下坠,像被掐住脖子的老鸹,听得人肝颤,有次在乡下唱《卷席筒》,演小苍娃的“连哭带唱”段,台下有个老婆婆听得激动,当场晕了过去,醒来后抓着李瞎子的手说:“苍娃啊,你婶子没白疼你!”后来才知道,老婆婆年轻时丈夫早逝,带儿子改嫁,正和戏里的小苍娃一样。

李瞎子全场戏曲

李瞎子收徒也“不讲规矩”,不拜师礼,不签文书,只要肯学,他就摸着人家的手教:“唱戏得先学‘做人’,秦香莲的苦,你得把自己当成没饭吃的寡妇;包公的黑,你得把自己当成恨透了贪官的老百姓。”他有个徒弟叫王小虎,天生五音不全,李瞎子却让他天天跟着自己“喊嗓子”,三年后王小虎在县里拿了奖,哭着说:“师父,我这不是嗓子好,是您把心传给我了。”王小虎也带了二十多个徒弟,李瞎子的戏,就像一粒种子,在豫东的土地上生了根。

2010年,李瞎子受邀参加河南卫视《梨园春》栏目,唱的还是那出《秦香莲》,当唱到“驸马爷近前看端详”时,他突然停住,摸索着走到台前,对着镜头的方向深深鞠躬:“我这辈子没见过光,但你们的掌声,就是我的光。”那期节目播出后,无数观众打电话到电视台,说要为这位“无眼明灯”的艺人捐款,李瞎子却婉拒了:“钱我不缺,缺的是有人来听戏、来学戏。”他把捐款全捐给了县里的盲校,给孩子们买了坠胡和戏曲服装。

七十五岁的李瞎子很少登台了,但每周三下午,他还会坐在自家院子里,拉坠胡给邻居们听,夕阳把他的影子拉得很长,弦音里飘着《花木兰》的“刘大哥讲话理太偏”,飘着《七品芝麻官》的“当官不为民做主”,飘着豫东平原的风,和一代代人对戏曲的念想,有人说,李瞎子的戏是“活化石”,可他却说:“我唱的不是戏,是老百姓的酸甜苦辣,只要还有人听,我这嗓子就还能唱下去。”

李瞎子艺术特色简表

维度 特点描述
代表剧目 《秦香莲》《窦娥冤》《穆桂英挂帅》《卷席筒》《包青天》等,尤以悲戏、清官戏见长
唱腔风格 融合豫东调高亢激越与豫西调婉转深沉,真假声转换自然,哭戏“气声”运用极具感染力
表演形式 一人分饰多角,文生、旦角、花脸、老生皆能,以“心劲”弥补视觉不足,动作质朴却传神
观众评价 “听他的戏,哭得比戏里人还凶”“他的嗓子里有土,有泪,有我们庄稼人的命”

相关问答FAQs

问:李瞎子作为盲人艺人,如何在舞台上精准把握角色情感和表演节奏?
答:李瞎子的表演依赖“心听”与“心传”,长期失明让他听觉异常敏锐,能通过乐队伴奏的弦音、鼓点精准判断剧情节奏;他将生活经历融入角色——如幼年丧母的痛楚让他演秦香莲时自然流露悲情,父亲教戏的严厉让他塑造包公时自带威严,他常说:“我看不见脸,但能听见心,观众的心跳,就是我的节拍器。”

李瞎子全场戏曲

问:在传统戏曲逐渐式微的今天,李瞎子如何坚守并传承这门艺术?
答:李瞎子的坚守体现在“接地气”与“传帮带”两方面,他常年坚持在乡村庙会、老茶馆演出,票价从不超过5元,让普通百姓能“看得起戏”;收徒时不重天赋重人品,要求徒弟先学做人再学唱戏,至今已培养30余名弟子,其中王小虎、张秀兰等已成为当地戏曲骨干,他还将传统剧目改编为“短平快”的15分钟版本,在短视频平台传播,让更多年轻人接触河南梆子。

分享:
扫描分享到社交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