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月的北京,秋意渐浓,中国戏曲学院门口的银杏叶已染上浅黄,穿着练功服的新生们背着行囊,眼神里满是憧憬与紧张,礼堂内,红色幕布上“传承国粹,艺道育人”八个烫金大字熠熠生辉,锣鼓铙钹的余音还在空气中回荡——一年一度的开学仪式即将拉开帷幕,这场仪式不仅是新生开启大学生涯的第一课,更是中国戏曲文化薪火相传的生动缩影。
筹备这场仪式,学院早已提前数月着手,从流程设计到细节打磨,处处体现着“守正创新”的育人理念,教务处联合表演系、音乐系、导演系等多个部门,反复斟酌每个环节的象征意义:既要保留戏曲传统的“拜师礼”“开蒙礼”,又要融入现代教育元素,让新生在仪式中感受到戏曲艺术的厚重与鲜活,舞台背景特意选取了《牡丹亭》《霸王别姬》等经典戏目的水墨插画,两侧悬挂着梅兰芳、程砚秋等艺术大师的黑白照片,仿佛在无声诉说着百年梨园的传承脉络,而入场处的“戏曲知识长廊”,则用图文并茂的方式展示了京剧、昆曲、越剧等20余个剧种的特点,让新生在入场前就能对戏曲艺术有初步的认知。
上午九时整,仪式正式开始,伴随着悠扬的京胡曲牌《夜深沉》,30位身着戏装的老中青三代教师代表依次登台,他们中既有年逾八旬的“终身成就奖”得主,也有刚从海外留学归青年讲师,还有在国内外戏剧节屡获大奖的中坚力量,当师生们共同按下象征“启幕”的铜锣时,台下响起雷鸣般的掌声——这掌声不仅是对仪式的期待,更是对戏曲艺术的致敬。
仪式的核心环节“梨园新苗礼”,将传统与现代巧妙融合,新生们身着统一的练功服,以系为单位列队站立,首先行“拱手礼”向孔子像致敬,随后向教师代表行“拜师礼”,当90岁高龄的京剧表演艺术家李维康颤巍巍地为新生整理衣领时,现场安静得能听见呼吸声。“学戏先学做人,演戏先演品德。”老人的声音虽轻,却字字千钧,紧接着,2023级京剧表演专业的新生王梓涵代表全体新生发言,他提到自己12岁开始学戏,每天清晨五点练功,膝盖磨出了厚厚的茧子,“今天终于站在了中国戏曲的最高学府,我知道,这不仅是荣誉,更是责任。”他的话让不少新生红了眼眶。
为了让新生更直观感受戏曲魅力,仪式特别设置了“技艺展演”环节,京剧系的学生带来了《三岔口》的武打片段,台上的翻腾跳跃、拳来脚往,引来阵阵惊呼;昆曲专业的学生则一袭水袖,演绎《牡丹亭·游园》中的“袅晴丝吹来闲庭院”,唱腔婉转身段优美,让人仿佛穿越到百年前的苏州园林,最令人动容的是“跨界传承”环节:音乐剧专业的新生用现代合唱演绎京剧《智取威虎山》选段,而京剧表演专业的学长学姐则以京剧唱腔回应流行歌曲《孤勇者》,两种艺术形式的碰撞,让传统戏曲焕发出新的生机。
仪式的高潮是“院旗传递”环节,当老院长亲自将印有“中国戏曲学院”院旗的卷轴交给现任院长时,全体师生起立,齐声高唱校歌《桃花正红》,歌声中,新生代表从院长手中接过院旗,象征着责任的交接,校歌的旋律激昂而深情,“粉墨春秋,梨园芬芳,德艺双馨,永创辉煌”的歌词,道出了每一位戏曲人的初心与梦想。
仪式结束后,新生们在“戏曲承诺墙”上郑重签下自己的名字,墙上写着:“我承诺,尊重传统,敬畏艺术,勤学苦练,传承国粹。”来自上海越剧表演专业的新生陈雨桐在签名后说:“以前觉得戏曲是‘老古董’,今天才明白,它里面有我们中国人自己的美学、自己的哲学,我想把越剧唱给全世界听。”而她的班主任、著名越剧演员单仰萍则在一旁欣慰地看着她:“这些孩子是戏曲的未来,他们身上有我们当年的执着,更有新的视野。”
这场开学仪式,没有华丽的灯光特效,却用最纯粹的戏曲语言打动了每一个人,它让新生明白,戏曲艺术不是博物馆里的标本,而是流动在血脉中的文化基因;它让教师们看到,传承不仅是技艺的传递,更是精神的延续,正如中国戏曲学院院长在仪式尾声所说:“希望你们在这里,既能练就‘一招一式见真章’的硬功夫,也能涵养‘一腔一韵总关情’的大情怀,让戏曲艺术在你们手中,绽放出更加绚丽的光彩。”
相关问答FAQs
中国戏曲学院开学仪式为何特别强调“拜师礼”这一环节?
拜师礼是中国戏曲传承千年的传统,是“师徒制”教育模式的核心体现,戏曲艺术讲究“口传心授”,不仅需要传授技艺,更需要传递戏德戏魂,通过拜师礼,新生能直观感受到尊师重道的文化内涵,理解“一日为师,终身为父”的深刻意义,这也是一种身份认同的仪式——从踏入梨园行开始,学生就要以“传承者”的责任感要求自己,在现代教育体系中,拜师礼并非形式主义,而是对戏曲艺术特殊传承规律的尊重,它提醒师生:学戏不仅是学技术,更是学做人、学担当。
开学仪式中的“跨界表演”环节,如何体现戏曲的“守正创新”?
“跨界表演”并非简单的“混搭”,而是在坚守戏曲本体基础上的创造性转化,例如京剧与流行音乐的结合,是在保留京剧“西皮二黄”板式、吐字归韵等核心特征的前提下,融入现代音乐的和声与节奏,让年轻观众更容易产生共鸣;音乐剧与京剧武打的融合,则是借鉴戏曲“虚拟化”“程式化”的表演美学,丰富音乐剧的叙事手段,这种创新不是对传统的颠覆,而是用当代语言讲好戏曲故事,让戏曲艺术在保持“根”与“魂”的同时,适应时代审美需求,正如戏曲大师梅兰芳所言:“移步不换形”,跨界表演正是对这一理念的生动实践——既要“移步”(创新形式),更要“不换形”(守住传统精髓)。